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部分频繁出现经济常识计算题,尤其是商品价值的计算。虽然数据量不大,计算过程也不太复杂,但学生回答这类问题还是很头疼,无从下手。这类计算题的公式,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应用,可以有效答题。公式是:“增加和减少;比例乘法,反比除法”,先加减,再乘除。”试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个公式。
例1(2008年北京综合卷第33期)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在2007年,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商品的价值:
甲0.75元乙0.80元丙0.85元丁1.25元
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根据“增加加”公式可以得到1+25%,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除以反比”公式可以得到1 ÷ (1+25%) = 0.80元,所以我们选择b。
例二(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24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件商品6543.8+00亿件,单价为654.38+00元,M件商品的总价值和价格均为6543.8+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的劳动者人数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总价值和总价格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
分析劳动者人数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都增加或提高了10%,“增加加”得出“1+10%”;总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劳动者人数成正比,所以2008年M商品总价值为100×(1+10%)= 11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价格不仅同工人数量成正比,而且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根据“按正比增加和相乘”的公式,2008年M商品的总价为:100×(1+10%)×(1+)。所以选c。
例3(2008年第一卷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国家的货币价值贬值20%,2008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如下:
甲12元乙12.5元丙18元丁18.75元
分析这个问题曾经是最难的计算问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师生。如果你使用公式,你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增加”得出“1+50%”;因为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是“反比”;货币贬值20%,意味着货币购买力降低,被“降低”,得到“1-20%”;货币贬值,通俗地说就是货币不值钱。买同样多的商品需要更多的钱,也就是货币贬值(减少)和花更多的钱(增加),所以两者是成反比的,“反比”。因此,2008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单位M商品的价值为:[15元÷(1+50%)](1-20%),计算得出M = 12.5元。所以选b。
例4(2008高考政治海南卷二)假设某国只有两家生产M商品的企业。2007年,企业A的产量为6543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企业B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54.38+00小时。如果2008年企业A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
只有两家企业生产M商品,所以他们生产M商品的平均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总价值是不变的。先算一下总价:10×6+8×10 = 1.4万小时。2008年,企业A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增加加”得出“1+20%”;因为个人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成正比,所以是“比例乘法”,即10×(1+20%)。其他条件不变,用总价值除以M商品的数量,就是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0÷[(10×(1+20%)+8]= 7小时。所以选b。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做这部分计算题的关键是思路清晰,知识准确,尤其是知识之间的具体关系,巧妙运用公式,结合题意,一定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得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