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

正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真谛,就是要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上解决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

高质量发展是指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环境和外部需求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供不应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更安全、更环保、更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过去的低质量发展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过去短缺的时代,更多考虑和需要解决的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不考虑技术含量的高低。同时,当时的贫富差距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自然也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进入了产品相对丰富的新阶段,主要问题变成了“好”和“坏”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阶段,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和突出,这将增加发展的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和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增长速度是不可能实现的,转向高质量发展才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正确战略选择。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所谓高质量发展,要告别过去过分强调数量、规模、速度,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而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质量是“发展质量”,而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其内涵和范畴远比产品质量丰富。产品质量是最狭义的开发质量。发展质量除了产品质量,还包括发展结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发展形式、发展动力、发展活力、发展的福利效应,以及发展的全面性、充分性、平衡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提高产品质量。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多种解读。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田秋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形态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是不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态变革,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效率、公平、公正的动态过程。这意味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锲而不舍。经济工作会议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征、绿色成为普遍形式、开放成为必由之路、享受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总的来说,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更强的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更加绿色、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有时是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的,但这种高速增长绝不会长久。高质量发展是与所谓高污染、高消耗资源基础上的高速增长相对的。高质量发展强调节能环保,是一种绿色增长。在盲目扩张和粗放模式下,虽然可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但往往不可持续,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因此,盲目扩张和粗放式的高速增长方式是不可取的。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增长。

3.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更好的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型企业不同程度遇到困难,而内需市场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企业跟不上步伐。并且由于国际市场分工不同,我国部分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4.更好地发展产品和服务供应质量。

5.综合效益(经济增长效率)更高的发展。如果用效率指标来评价经济增长,可以分为高效率增长和低效率增长。高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低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以较多的投入获得较少的收益。高质量发展是指高效增长。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以高水平开放增创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统一。

1.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路径的选择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摆脱依赖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把创新放在首位,强调人的能动性作用,鼓励群众创业创新。内生增长理论表明,知识和技术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和技术只有被人们掌握了才有价值。因此,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服务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们通过掌握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劳动创造丰富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价值可以转化为消费,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2.应该有配套的机制和制度来支撑。

机制和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配套机制和制度包括市场机制等方面。

补充知识:

1.原则上,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实现从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的扩张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2.与高质量发展相比,央企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面临技术积累不足、科研人才流失等问题。高端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技术有待突破。一些企业缺乏活力、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相应的人才和管理机制体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