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精选[5篇]

精选5份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主导学科,研究从宇宙到基本粒子的所有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我为你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并借鉴!

高中物理教案1

课题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上课时间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述;

2.库仑定律将用于相关计算;

3.了解库仑扭转对称的原理。

流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经历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间接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点电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物理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重力的类比,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困难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 lt新课介绍>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这让我们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之间的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规律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本章第二节对库仑定律的学习。

& lt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1:思考和猜测

同学们,电荷之间的力是用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示的。

所以要研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也研究了带电纸张的运动,但由于带电纸张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不成功。

(问题1)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之间的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

& lt质的探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着电荷q的增加而增加;它随着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能在这里结束吗?为什么?

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研究,更准确的定量关系还要进一步得到。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定量关系?

你认为哪个可能性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类比重力)

活动2:设计和验证

& lt实验方法>

(问题4)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F与R、Q的数量关系?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成正比。

& lt实验可行性讨论>、。

难点一:F的测量(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有什么方法可以间接测量F?)

难点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准确测量带电球电荷的方法。有什么好的思路来研究F和Q的数量关系?)

有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相互接触后,在相同的距离上,对第三个带电的球有相同的作用力。

-这是什么意思?(表示球触球后电荷均分)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吗?

& lt实验的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lt得到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大概花了20分钟才得到这个结论。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几位伟大的科学家花了近30年的时间才得出库仑定律,该定律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命名的。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任何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断,所有表现出这种特征的相互作用都应该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似乎电荷间的作用力定律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得到。正是这种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很多弯路,形成了严格的定量定律。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科学真的很迷人。凭零星事实加一点猜测就能赢这么多!”。科学家基于广博知识和深刻见解的猜测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但是,英国物理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过,“自然如果不能被直观地证明,是无法被征服的!”

启示二:实验的微妙之处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挠率标度精确地验证了库仑定律。库仑扭转实验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将微力放大为力矩,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定律——库仑定律。)

& lt解释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上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描述),称为静电力常数。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态;(3)点电荷。

(重点)库仑定律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虽然形式相似,但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力。让我们看看以下主题:

& lt标准培训>

例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知道,对于微观带电粒子,由于静电力远大于重力,我们往往忽略重力。)

我们会求解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但是如果有三个电荷呢?

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会因为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改变。所以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每个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2:(多个点电荷叠加在同一个点电荷上。一方面巩固了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的电场强度叠加做了铺垫。)

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是给定的,但任何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因此,如果已知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带电体之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 lt这节课的总结>(略)

& lt课外发展>

1,教材第8页“科学漫步”一栏介绍了静电力的应用。能多了解一下应用吗?

2.引力和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似乎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和统一场论。

高中物理教案2

首先,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与在空气中的下落不同?

空气和真空的区别在于空气中有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小的物体,如降落伞、羽毛、纸张等。,当它们在空中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比如金属球,在下落时对空气阻力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空中下落时速度是不一样的。

在真空中,所有物体都只受重力作用,同时都以相同的速度自由下落。

2.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与重力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重物的下落速度不同,往往较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较快。

(2)如果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虽然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形状不同,但下落速度相同。

3.自由落体的特征

(1)v0=0

(2)恒定加速度(a=g)。

4.自由落体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1.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也称为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3.在同一个地方,所有物体都有相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4.不同地理位置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

定律:物体在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在南(北)极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排量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和询问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和在空气中下落是一样的吗?你的假设和猜测是什么?

思考: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只受重力影响,不再受空气阻力影响。此时物体加速度大,整个下落过程加速。在空气中,物体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且方向相反。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请谈谈物体的下落运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视为自由落体?

探究的思考:回顾质点的概念第一章讲了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简化复杂的问题,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自由落体的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加速度是否相同?

探索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同一个物体受到不同的重力,产生不同的重力加速度。一般来说,越靠近两极,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越大;越靠近赤道,加速度越小。

佳能与分析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

A.一个从静止状态下落的物体必须做自由落体运动。

B.如果空气阻力不能忽略,那一定是重物快速下落。

C.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下落运动。

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它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也是未知的。选项C中,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方向应为垂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一场大雨后,小明观察他家屋顶滴落的水滴,发现每滴水滴落下的时间基本上是1.5 s,由此估算出他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的瞬时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么估算的吗?

精细分析:粗略估算,水滴视为自由落体,g为10 m/s2,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的高度为h,则:

vt=gt=101.5米/秒=15米/秒

h = gt2 = 101.52m = 11.25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影响结果要具体分析。

例3如果一个自由落体在最后1 s下落25 m,这个物体自由落体有多高?(g = 10米/秒2)

详细分析:本题中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加速度为g=10 N/kg,已知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若假设物体整个时间为t,整个位移为s,则物体在前一个t-1 s的`时间内的位移为s-25 m,由方程h= gt2确定。

答案:设一物体从H下落,经过的时间为t,那么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根据① ②,h=45 m,T = 3 s。

因此,物体从距离地面45 m的高度坠落。

绿色通道:将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为两段,找到等价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定律联立求解方程组。

自治广场

基本标准

1.让两块石头,一轻一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同时忽略空气阻力,那么

A.落地前的任意时刻,两块石头的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是一样的。

B.重的石头掉得快,而轻的石头掉得慢。

C.两块石头下落时的平均速度是相等的。

d他们在1 s,2 s,3 s的下落高度之比是1: 3: 5。

答案:ACD

2.如果两个球A和B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距离为1 s,则处于下落过程中。

A.两个球的速度差总是一样的。b .两个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个球之间的距离总是一样的。两个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当一个物体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时,它落地时的速度与半高时的速度之比是

A.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个高度,连续释放两个重物。A发布一段时间后,B发布,以B为参照系。A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b .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的5倍,A从H的高度自由落体,B同时从2h的高度自由落体。在着陆之前,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在下落1 s结束时,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b当他们分别下落1 m时,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同时在下落过程中,A的速度大于b。

答案:AB

6.如果一个小球从离地80 m的高空自由落体,若g=10 m/s2,求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米

全面发展

7.两个物体用一根长L=9.8 m的绳子连接,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间差为1 s,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0.5 s

8.一个小球从屋檐自由下落,在t = 0.2 s内穿过一扇高度为h=2 m的窗户,请问窗户顶部离屋檐有多高?(取g=10米/秒2)

答案:2.28米

9.如图2-4-1所示,垂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子,在距离杆子下端5 m处有一个观测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试求杆从下端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 = 10米/秒2)

图2-4-1

答案:1 s

高中物理教案3

向心力1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和第六节“向心力”。

就教材内容而言,本章主要讲解了验证向心力、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定义、定义公式、方向和表达式。在前面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加速度。这一节描述了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的升华,为后面研究引力打下基础。因此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排列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章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一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学习情境的分析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本课的探究性学习做了铺垫。

思维基础中的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仍有欠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有一些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但有些是错误的,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公式,理解向心力的作用;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学习,体会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利用概念联系的方法获得加速度的概念,实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引起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向心力来源及效果的验证。设置一定的运动场景,验证向心力的表达。举例说明了来源,并进行了应力分析。(如何实施要点)

难点:向心力表达的验证。用圆锥摆粗滤波验证了该表达式,解释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原理。分析了圆锥摆在运动角和手角上的合力、测量数据和测量设备,逐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性。(突破难度有多大)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讲座和讨论。教学方法:多媒体和听写。

第六,教学过程

1.介绍

复习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关于它的视频,问学生为什么物体做圆周运动。

2.新课程教学(熟悉过渡)

先做球的圆周运动实验,思考很多问题,得到向心力的特征进行总结。

第二,传授向心力的相关知识,做一些补充。

3.用圆锥摆粗滤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总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教案4

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将解题思路简单化、程序化。

如何让学生积极思考?关键是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重点要展示给学生?切入点在哪里?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简化思维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明白了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2。应用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有必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学习策略的应用技巧,加深印象,熟练掌握。在使用策略的过程中,要选择和设置可以尝试不同学习策略的问题情境,从学习材料的多样性和不同角度进行收集,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灵活运用。

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

创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特点。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后,会清楚地认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领域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佳策略是适合个体特点的有效策略,这是学习策略的目的。

二,有效教学的反思性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

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历加反思等于成长。为了实现不断的提高、成长和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评价、监控和反思自己,能够自我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修正和积极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2。对评价内容的反思

1)在物理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对自己的反思性评价包括:对教学理念、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反思性评价,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旧观念,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为了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并加以运用,教师需要经历一个从学习、实践到自我反思与评价再到学习与实践的循环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教学观念的升华。

2)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是否整体上用教学目标来解释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难点,题目的代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否能体现解题的重点,赋值是否准确,是否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实验方案。

3)教学对象的反思性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差异会更加明显。所以,了解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物理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和不同,要考虑教学的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尖子生身上,把所谓的差生忘掉。是否能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物理老师才能因材施教。本文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新课程要求的特点,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高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引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利用引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功与路径无关。

3.认识引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流程和方法

用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建立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渗透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获得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中的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以及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我们在追求守恒量的部分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称之为能量。能量是如何定义或测量的?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用函数关系来定义,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度量。其实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举得很高,在对重力做功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会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将从引力做功的角度,定量研究引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引力势能】

(二)新课程教学

1.重力做功[板书]

问题1:前面提到的恒力做功(摩擦力除外)有什么特点?比如1,当球在力F的作用下从A点运动到B点,力F怎么做功?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始和最终位置有关。力f所做的功是: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也应该有这个特点。

(1)重力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其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板书]

问题二:如何证明?(让学生阅读和思考)

老师提示:如图2,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从A点移动到B点,重力做了多少功?(这里用的是无穷小的思想)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为:,证明重力所做的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始和最终位置有关。

延伸:在未来,我们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对于任何做功的力,不管路径如何。

(2)重力功的表达:。

问题3:回过头来看,既然功是能量转换的度量,那么表达式的右边是什么意思?

总结:表示的能量之差,应该是物体初始和最终位置对应的能量。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引力势能的表达式。

2.重力势能[板书]

(1)定义:物体的重力与其高度的乘积。

(2)表情:。

(3)理解:①状态量,②标量,③单位:焦耳(j)。

(4)特点:

①相对性。因为高度h是相对的,引力势能也是相对的。

问题4:讲台上的粉笔盒有多高?(等待学生思考)

要确定高度,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参考平面。我们把所选的参考平面视为零势能。当物体在零势能面以上时,认为势能为正;在零势能面以下,势能被认为是负的。

问题5: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时,如何确定其距参考平面的高度?(等待学生思考)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时,其离基准面的高度应为物体重心到基准面的高度。如图3所示。

②引力势能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③系统性。物体的重力是由地球施加的。没有地球,就不可能受重力影响。重力势能应该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

例1如图4所示,一个质量为m=0.5kg的球从桌面上方高度为h1=1.2m的A点落到桌面高度为h2=0.8m的B点。

(1)按要求填写表格空白处的数据。

选定的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球在b点的重力势能。

球的重力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小球在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时有空气阻力,表格中的数据会有变化吗?

3.引力势能和引力功的关系[板书]

重力做功的上述表达式可以写成:

讨论: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会减小,即。当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会增加,也就是。

引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无关。)

问题6:我们发现在案例1中,球的重力在整个下落过程中所做的功与球的重力势能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总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例2一条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度为l,当它放在光滑的水平桌子上时,它的一部分长度挂在桌子的边缘,如图5所示。松手后,链条从桌子上滑落。从一开始到链条刚从桌子上滑下来的那一刻,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四、课堂总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引力势能是相对的和系统的,正的和负的,并表示其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动词 (verb的缩写)任务:

课本第66页的问题和练习,问题2和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