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解答!中国曲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简述其主要艺术特征

六种曲艺

说,要清晰生动。北方曲艺演员曾说:“评书充满能量,唱出一段爱情,每一句都令人警醒,听者会自动包容。”都说要“警醒人”,就要在介绍地点、描述环境、说明故事来龙去脉、刻画人物、模仿其对话、分析其心理活动、作出评论等方面,从头到尾做到清晰、生动、引人入胜。

当然,基础是书上的字要符合以上要求。赵树理同志的歌谣《登记》就有这个特点。它的开头是:...如果这个故事写在30年前,就不需要解释“阿罗汉钱”这个东西了;可惜我要讲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一半以上是年轻人,所以...你得先解释一下“罗汉钱”这个东西。

唱歌

唱得好听。曲艺常唱长篇叙事诗或抒情诗,要求演员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大声演唱。一句歌词中,应该有一到两个核心唱段,要设计出优美的唱腔来感染听众。西河大鼓《秋邵云》结尾有六首颂歌:天上的星星永远闪亮,地上的清泉永远清澈。江河溪流永不流,山中松柏常青。我们的英雄邱,你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著名演员马增芬设计音乐时,前四句以深沉、委婉、激昂、有力的旋律“双高”结尾,最后以悠扬的旋律“海上捞月”结束,充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听起来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行动

玩,注意表情。曲艺是一种短刃轻骑。一两个演员经常在工厂、田间、工地、前哨为几千人唱歌。表演时要求演员通过改变音调、情绪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而肢体动作和道具(如醒木、折扇、手帕等)的使用。)是辅助。

表演前要设计好人物的位置,眼睛的视线要有目的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的变化向观众说明。这就叫“眼硬,脸生。”有时候,语言和表演结合在一起,就让文字走到了一起。曲艺表演讲究神似,模仿动作不宜过多。

批评

评论,要有清晰的看法。宋代叶洛有两句话:“三寸不烂之舌,方知世事深浅。”都说在演唱中间,演员在评论和介绍书中的事物时,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对书中主要的正面人物进行赞美,对一些负面人物进行批判和贬低。常用的手法有三种:散文、韵脚、歌词。对散文的评论,比如评书《小技师争神仙手》:各位,说这本书不比《三国》《水浒传》好,简直是荒诞怪诞,那些书虽然很热闹,但是离今天太远了,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教训,也不像《野河女》《深宫史》那样充满毒素。这个新词的思想斗争针锋相对,故事曲折复杂。它不仅有趣,而且令人兴奋。认真听,确保受益匪浅。

白芸的评语,如歌谣《义海群英》,30岁左右,浓眉大眼薄嘴,一顶半旧的帽子边破了,衣服扣子掉了一半,一张单人床垫随风摇摆,布鞋光着脚。因为怕冷,我坐在一张空桌子旁,但我不敢喝茶。真的是,江湖卖艺的东奔西跑,苦不堪言!歌词点评,如快板书《的》:金老先生,披着晚霞更显雄壮雄伟。英雄事迹被歌颂,群山巍然屹立。评论,有时是叙事性的评论,在传统目录学中称为“人物褒奖”。它用寥寥几笔塑造人物的样子和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声笑

哎,要有趣,要有意义。曲艺要有趣,要有娱乐性。相声是搞笑的,相声以外的其他种类的音乐也需要适当的“噱头”和“包袱”,让观众感到轻松愉快。《肉感》栩栩如生,与故事内容紧密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相声演员称之为“调味包”,缺一不可,不宜过多。而那种为了调侃而笑,一味贪玩的表演,效果会适得其反。应该提倡的是有高尚品味和耐力的“噱头”。比如单口相声《追车》,指的就是解放前的通货膨胀。当我叔叔花了很多钱买了一辆破车时,他写得非常滑稽:“...他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买辆自行车。你花了多少钱买了金圆券?这么说吧:两斤半!我在寄售商店买了一辆旧车。这车除了不响的时候,哪儿都响……”两斤半的钱,可想而知金圆券会贬值,很快就会变成废纸。响铃不响,其他地方响。可想而知该车有多严重。这是应该说的。

研究

学会画声音和形状。演员根据叙事故事和人物刻画的需要,往往会模仿方言、方言来模仿不同的人物。模仿市井叫卖、戏曲唱腔来描述具体环境;有时,我们还运用鸡鸣、狗吠、马嘶、军号、枪炮声、火车声、飞机声等发声技巧,使观众从声音形象上感到逼真。这种技术简单而强大。张慈禧在《人民首都的立交桥》中指出:“每当古人交锋,以及关于读音的问题,特别需要用嘴来代替。.....学习风格的时候,有必要说一句:呜呜,风刮得很大。学下雨的时候,一定要说:大雨如泼。开枪的时候一定要说:三枪轻点轻点。学雷的时候一定要说:咕噜,雷撼山河。.....我怕赶上下雪,张着嘴也做不到。”以前说到表演相声的“学”,我经常说“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种庄稼的,草丛里跳的”。这说明当时的相声还有表演口技的痕迹。现在表演的人很少了。说、唱、演、评、听、学这六种艺术技巧是从大部分种类的音乐中提炼出来的。有些种类的音乐,如弹词,也强调演员在表演时要掌握乐器(琵琶和三弦),所以它在艺术手法上又增加了一个“弹词”。这只是相同中的一个小差别。

许多种类的歌曲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但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其表现如下:

(1)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说相声、评书、评书之类的东西;唱鼓如京韵大鼓、丹仙排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喜欢说唱(又称押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钱板等。山东舒勤、徐州舒勤、恩施扬琴、武乡舒勤、安徽舒勤、贵州舒勤、云南扬琴等说唱(无伴奏和有音乐伴奏)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比如二人转,十悠悠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尚花鼓等等。正因为曲艺主要是以说、唱、或唱、或说、唱的方式来叙述和抒情,所以它的语言必须适合说或唱,活泼、精炼、容易上口。

(2)曲艺不是像戏剧一样由扮成固定角色的演员来表演,而是由不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可模仿多角色”的方式,通过说唱的方式,向观众讲述各种角色和故事。所以,曲艺表演比话剧更简单,更容易。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个伴奏乐器,或者一个人带个叫醒电话,一把扇子(说书人用的),一副竹板(快板艺人用的),甚至什么都没有(比如相声艺人),走到哪里,说唱到哪里,跟观众交流就更直接了。

(3)曲艺表演的简单性使其能迅速反映生活。曲目和书目内容大多短小精悍,曲艺演员一般可以自编自导自演。与话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具有更明显的导演作用。比如一个曲目,一个书目,或者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的过程中,故事的结构,场景的安排,场景的变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场和出场,人物心理的描写,语言的安排,语气的掌握,节奏的快慢等等。,都是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和对观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而编排、编排、导演的。

(4)曲艺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也就是说,曲艺就是通过说话、唱歌来刺激观众的听觉,带动观众的形象思维,在观众形象思维形成的形象中与演员一起完成艺术创作。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表演,所以曲艺观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戏剧更自由。曲艺演员为了将观众的想象思维规范到说话、唱歌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在倾听观众的反应上更为迫切和细致,所以他与观众的关系比话剧演员更为密切。

(5)为了使观众享受到听其声、观其人、身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有扎实的说、唱、做功底,必须有高超的模仿。曲艺演员要有活泼动人的技巧,把人物的喜怒哀乐描写得惟妙惟肖,把事件描写得引人入胜,才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上述坚实的基础来自于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理解。这对于一个曲艺演员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