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名师的课

——每日值班的第3,865,438+0天

去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北京101中学的王老师曾经说过,平时的教学会模仿名师的课,而我琢磨过的教学设计有一个名师的成熟模板,可以借鉴。

前段时间,学校派我去市里参加一个优质课比赛。教研室领导布置了《猫》这一课。在网上搜了几个课例,感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想不通。

有一天,我在微信官方账号,镇西一家茶楼,看到了李老师的返璞归真。没有课件,只用一支粉笔就上了两节公开课,很有启发性。在微信官方账号里,看到小董培老师在讲《猫》的时候配了一张图在文中,真的让同学们对文字有所触动。想到平时没有课件几乎不能上课,觉得差距好大啊!我就是想尽量不用课件或者少用课件。

于是,我找了肖老师的课堂记录做参考,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像肖老师一样驾驭课堂,所以只借了一部分作为第二课堂。

我试着提前一天在这个班讲课,请了几个老师来讲课。大家都说一节完整的课一定要呈现出来,不只是一部分,还有主要的问题,围绕主要的问题进行教学,不要问很多碎片化的问题。连夜整改,第二天进城讲课,得到评委好评。

后来学校组织全员参加精品课程预赛,备考群体在同一个班级里是异构的。我和同事选了《十诫之书》这一课,第一节课我只用了四个课件就学会了。进入决赛后,我和同事选了《动物的笑声》,我借了一个在线老师的优秀课,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修改。我只用了八个课件就获得了一等奖。

接着,我们又去市里参加了肖先生的专题报告会。肖老师对直接借鉴优秀课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对备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脸红了,看到了自己的浅薄,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天看到何刚老师的文章《名师的课可以模仿吗在微信官方账号,一个新老师。”,解除了疑惑。就像小学生模仿写字一样,为了避免在教学之初或者迷茫的时候误导孩子,老师的课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走路的拐杖。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要理解设计意图背后的原理,掌握了要领,才能丢掉拐杖,像苍蝇一样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