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朱迪即位后,便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决定迁都,第二年开始诏令修建宫殿、寺庙。永乐十八年(1420),初步建成。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比元大都更宏伟。从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凸”字形结构的城市,外城被内城的南面包围,内城被皇城包围,皇城被故宫包围。从外城到紫禁城,外墙被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环绕。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了城市的中心,处于层层拱顶之中。
北京的建筑是以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为基础布局的。外城南面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和场景都是在这条中轴线的基础上排列的,两边有机的排列组合,四周是低矮的建筑。蓝灰色的四合院。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无与伦比的庞大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成千上万个布局有序、绿荫掩映的四合院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已故建筑大师、清华大学原教授梁思成先生曾说:“正是在整体处理上,北京才完整地展示了伟大的中国民族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智慧和魄力。”
嘉靖二十年(1541)赴北京的葡萄牙作家平托在游记中写道,北京是一座富有、文明、宏伟特色的“世界性都市”,“城内高墙”,“同向城堡”。
明朝对北京的设计和建造是双龙的形状。
专家们研究了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拍照片,发现这里的古建筑整体设计造型看起来像一群拟人化的建筑。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鸟瞰了整个北京城,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讶地发现,明朝对北京的设计和建设是双龙形状,一条水龙一条陆龙,一座山被水包围。
(1)紫禁城紫禁城(现在的紫禁城)是首都的核心。明初攻占大都后,为了“摧毁皇权精神”,除龙符宫外,原元宫大部分被拆除。所以迁都北京就要重修故宫。故宫建于永乐十八年,周长约六里,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北有玄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四角有宏伟的角楼。(2)皇城环绕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城,称为皇城。它大约有18英里长,有7个门。最南边的大明门是正门,即承天门(清代天安门广场),广场东北是长安的左门(俗称东三门)北边是北安门。(3)公元1368年徐达征服大都后,内城开始重建城市。当时元顺帝从蒙古高原撤退,为了防止其向南入侵,放弃了大都北部相对空旷贫瘠的地方,北墙收缩5里,建立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命营长阆中蔡新为工部右侍郎。建造了东、西、南三面墙。东西墙是在元代旧土城的基础上用砖砌成的。南墙是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扩建的,也是砖砌的。城的周长是四十英里,有九个门,即明朝的首都,后来被称为内城。(4)外城。为了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了外城。原本计划建120里城,四面包围内城,但由于财力不足,只建了南郊,成了总长28里七门的“凸”字形。嘉靖四十二年,各种瓦罐建成,此时北京的规模已经完成。外城建成,形成了从正阳门到雍雍的道路。也是城市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故宫中心、景山顶峰,最后止于鼓楼、钟楼。(5)明代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名称均沿用多数人的旧名。正统四年(1439),北京内城九门塔建成。和平是阜城。内城九门是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府城、宣武。外城七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1?古都城门十二景为“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府城梅花”、“东直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胜石碣”、“卞喜白羊”、“张艺金人”、“佑安花境”入城车辆规则正阳门是都城的正门,可以乘坐皇念宫大巴。崇文门有个鱼酒交税的地方,可以坐酒巴士。朝阳门是南稻运进京的大门。东直门是运送木材进京的大门。安定门是出兵的大门。西直门是出兵的大门。因为皇帝用的水来自玉泉山,阜成门是西山煤电入城的大门。当时的入关税规定,所有男人搬运重物、骑牲口、推独轮车都要纳税,年收入65438+两百万。0930年底取消入城税后,发展成为禁卫军对入城人员的任意需求。解放后,入口税或变相入口税被彻底废除。(6)明代其他建筑按“左祖右舍”的封建传统建造,建在皇城内。为祭拜皇帝的祖先,在天子上修建了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内城南郊建天坛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坛)祭日,西郊建西岳坛(月坛)祭月。此外,先农坛就建在今天的桥南。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大型陵墓。守卫北京的万里长城是明代北京的主要防御建筑。从徐达手中夺取大都后,为防止元皇室卷土重来,开始加固修筑居庸关等长城。城墙不仅加高加宽,而且用砖砌成,使居庸关和八达岭等长城显得格外雄伟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