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政治马援哲学:成语解析

# PubMed #简介政治的复习比其他科目简单。学生要抓住重点,加强理解和分析,不能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原理是考研政治复习的重点之一。主观题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原理,需要理解和记忆。以下是2021考研政治马的哲学成语分析,希望能给考生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1,等着他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做事情,不是基于客观实际,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普遍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明确联系。

2.田忌*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事物的构成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掩耳盗铃。

分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鞋”、“削足适履”都属于这个意思。

3.刻舟求剑

分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态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事实。

4.鼓励幼苗。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的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会受到惩罚。再比如“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人的理性就是自然立法”。

5.跟着地图走

分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直子怀疑他的邻居

分析:这个成语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的不同立场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结果。

7.评估形势

分析:这个成语说明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比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和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指的是不分对象,对不同的事物一概而论,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再比如,“张观戴笠”、“好坏”、“不分青红皂白”都属于这一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工作中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符合主要矛盾原则。再比如“先抓贼”,“让牛牵着鼻子走”,“用在刀刃上”。

11,本末倒置

分析:这违背了矛盾的主次关系原则,不分主流和支流,主次颠倒。再比如“篡夺主人的角色”、“得不偿失”、“不拘一格”、“良莠不分”。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一般相关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像唇齿相依。再比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河水满了,河水干了没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

13,精疲力尽的钓鱼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事物逐次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再比如“杀鸡取卵”、“毁林种地”,都属于这一类。

14,看相识命

分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拖在一起,制造了一个“联系”。再比如,“喜鹊报喜,乌鸦报忧”,“彗星,不祥的照片”都属于这一类。

15,故步自封

分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没有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是以一种静态的观点看待事物。再比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一滴水穿石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再比如“不积跬步,不克不及行千里”,“不积跬步,不克不及成江海”,“不舍则可以金石为开”等等。

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庸之道。因为事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把握大小,坚持适度。再比如,“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都是如此。

18,盲人摸象

分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你只知道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它警示我们,看待事物要坚持各种观点,克服片面性,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多方面拥有感性材料,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19,危言耸听

分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的运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从东方到西方的转移

解析:事物的现象不同于真理。“声东击西”是错觉,“声西击西”是*。其本质是迷惑敌人,拯救自己。再比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筑栈道暗渡陈仓》。

21,买竹简还珍珠

分析:这个成语说的是在古代,一个人看到了装有珍珠的精美盒子,于是他出高价买下了这个盒子,并将珍贵的珍珠归还给了卖家。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

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向别人学习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到。如果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有害无益。再比如“向东方学习是有效的”,“吞枣”就属于这一类。

23、禁忌疾病及避免就医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隐瞒病情,拒绝治疗。其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挑剔

分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掉皮肤上的毛去找伤疤,比喻故意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找错误。其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看问题时没有把握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积极缓和矛盾,使事情朝着人们向往的有利方向发展。“扬长避短”也是如此。

26.抱怨别人。

分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

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

分析:这个成语的哲学含义是:①量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反映。

30.画一瓢

分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①否认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犯了这个错误。

31,瞎骑瞎马

分析:这个成语指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欲速不达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①万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所以要注意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3.没有米,聪明的女人不会做饭

分析:这个成语说明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34.知人知面就亲密。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

35.知己知彼。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则。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事坚持两点论、二分法。再比如,“听别人说是光明的,听别人说是黑暗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属于这一类。

3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分析:这个成语违反了矛盾普遍性的原则。它从片面的角度看问题,提出观点,否定二分法。和

比如“我只能看到树,看不到森林”“透过一片树叶看不到泰山”就属于这一类。

37.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分析:这个成语说明人们由于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比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从美学角度看,经济学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历史学家从社会历史角度看。

38、流水不腐,家不尴尬。

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分不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39、会看门道,不会看热闹。

解析:这句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现象和本质两个范畴。

40.天灾不是人造成的,祸不是天降的。

解析:这句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通过相互斗争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42、第九层平台,从基土开始。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和“为山之计,不攻自破”等成语

事实就是如此。

43.天天想,晚上做梦。

解析:这句话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4.人无远虑,有近忧。

解析:这句话强调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再比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5.橘生淮南,橘生淮北。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相关的;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③矛盾双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6.三天不要说再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再比如“来世牛逼”“世事不同,物是人非”。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即外界因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再比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师出大徒弟”“兄弟之谊害死人”都说明了外在因素的作用。

48、师傅领进门,学习技能在个人。

分析:这句话说明外因就是内因。外因再大,也是内因。否则无论多高。

工匠也是“朽木难雕也。”

4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分析:这句话认为“男人自找麻烦”,即承认了男人的能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认为“成事在天”,即一件事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可能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决定,带有宿命论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和利用客观条件和规律,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5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分析:这个成语说明新生事物虽然起初弱小,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最终战胜了旧事物。此外,这个成语还体现了质的互变规律。

51,举一反三,就知道很多了。

解析:这句话说明,人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归纳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使人的知识不断扩大和深化。

5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解析:这个成语的哲学含义是: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④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它的特殊本质。

5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分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①违背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用主观想象的联系代替了事物的真实联系;②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分析:这个典故主要是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基础,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再比如“孟母三大运动”就属于这个意思。

5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析:这句话说明时间的特性是独特的,即不可逆。再比如“盛年不回来,早上很难起床。”事实也是如此。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再比如,“真理是无价的,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打不相识”都属于这一类。

5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

解析:这句话说明:①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分清善恶,权衡利害。有用的东西要持之以恒,促进其质变。有害的东西要防止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8.山中问柴,水中问鱼。

分析:这句话说明人思考问题和做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9、劈柴不按套路出牌,劈柴累。

解析:这句谚语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否则,不会成功。

60、生茄子熟红薯,生蔬菜和栽培花。

分析: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比如“庄稼施肥有技巧,要看天看地看苗”和“山腰种桐,山下种田”的谚语。

61,《孙子兵法》说:“投其所好而后生,死而无憾。”在此基础上,韩信最后一战击败了赵军和马谡。

据此,屯兵山下,失街亭。分析:两者都是基于孙子兵法,但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必须坚持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62.《孙子兵法》云:“水因地而流,兵因敌而胜。故兵无恒势,水不可测。能因敌而胜者,谓之神也。”

解析:这段话从哲学的角度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