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教育学的问题——教学的伦理在哪里?稍后我会回答,谢谢!!!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活动,既要遵循科学合理性的标准,又要符合伦理合法性的标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教学理论还没有对教学伦理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学理论就明确提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出了“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一主题,这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意义,也符合当下尊重儿童的潮流。但遗憾的是,这种主体性仍然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下提出的,使得具有独特伦理价值的“尊重儿童”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牢固掌握知识的附属条件,儿童作为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教学伦理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今天,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将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学伦理研究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教学伦理研究的紧迫性

教学实践的深层呼唤。客观地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师德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的“爱”和师生之间的“敬”成为实践中的常用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自觉的伦理审视,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学生的主体价值和独立权利被忽视,这在德育中尤为突出。不仅学生需要的内容少,学生学习、交流、日常生活的反映也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和文化偏见等不公平现象。这些不仅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也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平等是常见的。教学应该是神圣的,但教学不一定是神圣的;教学应该是人的活动,但教学不一定是人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丧失了。为了找回教学的伦理意义,保证教学的道德性,提高儿童课堂生活的质量,迫切需要开展教学伦理的研究。

教学现代化的强烈要求。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教育现代化已经提上日程,教育现代化内在地包括教学现代化。教学现代化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且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教学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教学与教学、教学与发展、教学与教育的互动等等。毫无疑问,现代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这些教学规律,并有意识地遵循和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学具有道德先进性和合法性。如果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了很大的进步,按客观规律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现代教学要符合更先进的道德的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中国学术界对现代化是否会导致道德滑坡有一定的争论。教学现代化与教学伦理进步是否矛盾?我们认为,教学现代化是教学系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本来应该包括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意味着现代教学从思想到制度,从目标到过程都要符合先进的道德规范,内在地要体现更先进的道德理想和伦理精神。因此,教学的现代化也强烈要求我们开展教学伦理的研究。

国外教学伦理研究面临的挑战。美国教育哲学家R. S .彼得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伦理学与教育》。在这本书里,彼得斯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两个标准:一是要有网络来传授知识;第二是以道德的方式进行。只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才能有好的教育。沿着这个思路,他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伦理规范,如正义、平等、自由、尊重、权威、惩罚、纪律、民主等。% & amp前半个世纪的进步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以及后来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关注教育教学的伦理问题。比如,存在主义者从消除知识专制和教学专制两个角度阐述了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获得自由。罗杰斯甚至把“学习自由”作为课堂生活的主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伦理学各分支的兴起,一些学者直接提出了建立教学伦理学学科的问题。美国学者K A strice和J F soltis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教学伦理》,专门论述了与教学有关的伦理问题和规范。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伦理学的一般知识。第二部分研究教学的道德困境,结合案例讨论“惩罚与秩序、精神自由”和“平等对待学生”。第三部分是“案例与论据”。毫无疑问,西方教学伦理研究的强劲势头对我们开展教学伦理研究提出了挑战。

二、教学伦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教学伦理的研究自然需要明确其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研究就没了。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看到教学的不同方面和特点,构成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从文化的角度看,教学仍然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从美学角度看,教学中存在着美与丑的矛盾;诸如此类。因此,有必要开展教学信息论、教学社会学、教学文化学和教学美学的研究。同样,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伦理世界,存在伦理矛盾,这就需要对教学伦理进行研究。

在伦理学史上,关于伦理学的基本矛盾一直是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有矛盾;“应该”与“实际”存在矛盾;道德和利益有矛盾,等等。然而,善与恶的问题是古今中外大多数伦理学家和伦理派别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尤为重要的是“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中特有的矛盾”。善与恶的问题也为其他科学所注意,但善与恶的关系并不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和独特矛盾,如美学中的独特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宗教中的独特矛盾是正统与异端的矛盾,哲学中的独特矛盾是思考与存在的矛盾。只有在道德中,我们才能主要关注善与恶的问题,只有在伦理中,我们才能研究善与恶的矛盾。可以说“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史就是善与恶的矛盾斗争史。”善恶矛盾是伦理道德的基本矛盾,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教学伦理的研究就是研究教学的善与恶。

如前所述,善与恶的矛盾是伦理的基本矛盾,所以教学作为一个伦理世界,自然是作为一个善与恶斗争的世界而存在的。善与恶的矛盾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无处不在。因此,教学伦理的研究必然会触及整个教学领域。它不仅涉及教学中的人的行为,而且涉及教学的制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和评价。可以说,教学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被纳入了教学伦理学的视野。教学伦理的研究最终不仅要为教学中的人们确立道德法则,也要为教学本身确立道德法则。明确了研究对象,我们就可以讨论教学伦理研究的任务了。

研究建立教善恶的标准体系。教学伦理研究属于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范畴,需要建立教学伦理价值规范体系,以规范和指导教学实践,为判断教学要素的善恶行为提供依据。这就要求它在教学中确定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换句话说,它应该在教学中确定善恶的标准和价值,并加以示范、宣传和实践。因此,教学善恶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教学伦理研究的核心任务。

揭示教善恶的运动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比如认知活动,经济活动。同样,善恶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教善恶的运动有各种规律。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扬善抑恶的倾向,这就是教善恶运动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教善恶的标准和具体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教善恶运动的社会历史和具体性。在教学中,新的善恶规范总是继承、扬弃和超越旧的善恶规范,这是教学善恶运动的批判继承。诚然,教学伦理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教学伦理价值规范的建立。然而,教学价值规范体系的建立不是靠主观臆测就能实现的,而且非常复杂。它的成立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伦理体系的合理性。纯粹的价值主张必然会因为缺乏理性基础而失去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教学伦理,就必须研究教学中善恶运动的这些规律,从而为教学伦理价值规范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石。

研究和教授善恶史实。从历史上看,人们都有自己的教学伦理价值观和善恶标准,并运用这些观念和标准对教学进行道德评价,指导自己在教学中的价值选择。但是,这些观念和标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为揭示教学中善恶运动的规律,建立教学伦理价值观的规范提供实践材料。

打开人们的伦理精神。教学中的一切要素和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教学伦理事实。教学伦理研究就是不断地对这些教学伦理事实进行澄清、反思和批判。因此,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伦理知识,而且也开启了一种伦理精神。精神比知识更重要。保证教学行为的道德性是非常复杂的。不能机械地套用善恶的标准,而要靠伦理智慧的不断涌现。教学伦理研究对教学事实的不断澄清和反思,为人们提供了伦理精神的指引。在这种伦理精神的指引下,人们可以不断反思教学要素和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展示教学的伦理智慧,提升教学的伦理品格。为此,教学伦理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体现。

三,教学伦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理解教学伦理研究的对象和使命,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开展教学伦理研究,还必须了解“怎么”学习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研究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通过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普遍和联系的考察,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各种规律,应该作为教学伦理研究的理论指南。例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揭示的道德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对于分析教学中善与恶的运动轨迹,理解社会主义正义原则等道德原则,确立教学伦理规范,坚持道德评价的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判断教学行为与要素的善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紧扣教学特点。一般来说,不同部门和活动的伦理观念和规范,既是* *,又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普遍道德观念,同时又是不同的,反映了本部门活动的特点,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主持正义”、“主持正义”,而医生的道德原则是”。研究教学伦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揭示教学中的善恶,提出教学善恶的概念和伦理标准。就像其他部门的活动一样,教学中的善恶观念和善恶标准应该受到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善恶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但它不是整体社会伦理道德在教学领域的简单移植,而是教学的特点和问题的具体表现。例如,就“权威”和“自由”而言,它们体现在教学中。对此,有学者认为教学中必须维护一定的权威,但同时又反对滥用权威,主张“权威知识化”。!“世纪之初,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道德规范无限制地应用于儿童生活,没有看到教学伦理的独特性,没有处理好教学伦理中自由与纪律、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权威的关系,使教学活动失序,达到了放任自流的程度。因此,研究教学伦理,必须深刻理解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出的教学伦理观念和标准的合理性,并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坚持“洋为中用”。教学伦理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成果是我们进行教学伦理研究的有效途径。但是,善恶的标准是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的,他们提出的教学伦理是其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伦理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他们的伦理观念、范畴、内涵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因此,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要批判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

为教学实践服务。作为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范畴,教学伦理学研究必须以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旨趣。换言之,指导实践应该是教学伦理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为此,在研究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者始终具有实践关怀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学生的伦理声音,意识到教学的伦理困境。其次,选题时要着眼于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如平等、正义、宽容、学生的主体价值等,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迷茫的教学寻找伦理路标。第三,积极实践。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既定的教学伦理,更要深入实际,积极鼓励和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使之趋善避恶,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