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理论的真正问题

一、从技术角度来说,电影注重拍摄技巧和棚舍设施,同时将各种艺术手法运用到电影的效果中,而动画则注重人物设计、角色制作和场景绘制,包括初期的构图、上色、拍摄和场景变换。现代动画使用计算机的2D和3D效果,使动画变得简单,更有活力和美感,因为没有真人参与。纯粹是把笔下的卡通人物改造成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这就需要设计师恰当地把握复杂和场景,需要动画师纯粹地掌握各种电脑操作技术。

其次,在内容上,人们对一个故事的解读,无论是剧情还是画面,都占用了相当大的表现空间。因此,一旦有足够的钱,电影和电视中的主要演员应该找到著名的电影明星来主演它。一方面他们纯粹的表演,精湛的演技结合导演的编导,摄影师的技术处理和音效会让影视画面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大批观众和影视明星的粉丝。动画的翻译者是画面,是通过动画的画师和动画师对剧本的角色、内容、情节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成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台词、声音、歌曲等效果来吸引观众。

第三,从关注点来看,大制作的电影报酬主要侧重于演员和真实场景的安排,所以策划侧重于画面中演员的动作,而动画的制作成本要高于人的表演成本。比如电影中人物的一般行为和动作,在影视中是不会计算成本的,但是在动画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需要时间、精力和成本的。

第四,从剧本来说,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有时来源于生活,有时高于生活,但不管是什么题材,观众对一部电影是否好看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对片中故事和情节的认同上,做出个人的评价。漫画里的故事不强调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画面优美,甚至华丽,复杂幽默。

第五,从制作环境来说,电影的制作一般比动画短,但受天气和地理的影响。比如下雨了,就不能演有阳光场景的剧,动画也不受这些影响。它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仅通过计算机和相关工具产生。

第六,从营收来看,电影的营收主要集中在票房上,也就是人们看电影所花的钱,而且动画毕竟是少数,所以营收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在动漫产业大国日本,后衍生产品,也就是周边制作的销售,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例如,《死亡》中的主角黑崎一护使用的迷你版刀可以卖出几十把,商家抓住了人们对动漫人物的喜爱。

他们的动作都是类似的现象。电影的灵感还是来自动画。你可能见过一页纸的一角画着不同姿势的人。当你翻页的时候,那个人好像在动。倾斜的书页也是一种间歇运动。

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电影是记录,动画是再现,一个是绘画,一个是记录生活的现象。

动画如果被摄影画成生活的记录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画的再精确也比不上摄影的记录。文字的记录是摄影和胶片的优势。抽象或变形是动画的优势。日本人把摄影称为肖像是有道理的。我们普遍认为越抽象越变形的动画越好。

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动画和电影没有关系。从动画彩色电影的手段来看,其实是用绘画来模仿电影的动作。比如动画把背景的变化画出来,然后拍下来,看起来是在抖镜头,因为背景是在变化的。其实不是抖镜头,只是把背景画得像抖镜头一样变化。

其实电影的起源不就是动画吗?我一直认为动画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真人表现还是画笔表现并不重要。真实的人有画笔无法比拟的实体感,画笔可以表现出真实的人无法表现的夸张,区别也不过如此——但这足以在两者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动画巅峰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表现。

现在日本动画已经产业化,商业化了。

关于动画和电影的对比,有些地方会用同样的技术手法,两者用的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吧?

但是感觉现在的发展趋势有些混乱,或者说两者会逐渐融合,衍生出新的艺术风格?

电影的动画化趋势很明显。

但这仅限于那些高成本大片。

你能想象一部小预算的文艺片用大量的动画特效来表现动画中的一个普通镜头吗?

动画是非人类演绎的艺术表现。

电影是预定在电影院大屏幕上放映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真人和非真人)。

电视是预定在电视屏幕上展示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真人和非真人)。

动画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展示的(即OVA,电视动画;剧场版,动画电影和朋友在网上做的各种动画短片)

有些类型的电影正在逐渐融入动画元素(尤其是由动画改编的)。

有些电视也在融入动漫元素或电影元素(日剧、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