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公务员面试问题中的网络谣言

背景

网络谣言毒性极大。海洛因和可卡因危害吸毒者的健康。网络谣言更是雪上加霜,毒害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秩序。“艾滋女事件”、“人狗未了关系”等案件虽已解决,但难以抚平受害者的精神伤害;“某领导包养多名情妇并为其滥用职权”“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被曝光,却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虽然“滴血食品在新疆传播艾滋病”、“碘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不胫而走,但由此引发的社会乱象仍令人担忧。网络谣言轻则伤害个人,重则影响稳定,可谓“有毒”。对此,每个网民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影响

互联网作为公共信息的“资源库”和网民情绪的“减压阀”,让公众感受到了自由交流和表达的乐趣,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体验。同时也成为一些人“网上制毒、吸毒”的场所。别有用心,肆意编造谣言,是网络“制毒”;不负责任地播放转载,散布谣言就是网络“贩毒”;天真善良的网民被谣言蒙蔽,不知不觉成为“瘾君子”。这些“瘾君子”一旦染上毒瘾,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参与“制毒贩毒”,从受害者变成帮凶。这样发展下去,网内不得安宁,后果不堪设想。

措施

网络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必须以“亮剑”的精神打出“组合拳”,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一是坚决打击“制毒者”“打蛇七寸”、“抓贼先抓王”、“制毒者”是“社会毒品”传播链条的源头。对于违法恶意的“制毒者”,帖子(药品)不应该“一下子删除”。应该重拳出击,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把他们找出来,让他们晒晒太阳,让广大网民认清他们的真面目,严惩触犯刑律的人,让“制毒者”不敢“越线”。比如云南一个导演造谣是违法的,被辞退真的很欣慰。二要警示“毒贩”。没有“毒贩”,网络谣言就无法传播。要加强监管,竖起厚厚的网络“栅栏”,警惕不理性的网民和网站,“盯紧信息的链条传递”,多一些理性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做网络谣言传播的帮凶。第三,要教育“吸毒者”。吸毒者是受害者。没有吸毒人员的参与,社会毒品将失去“终端市场”。相关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识别谣言,主动发声,告诉网民真相是什么,让谣言“见光死”。要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谣言,远离“社会毒品”的危害。?

相信一系列的“组合拳”会让“社会毒品”的连锁传播土崩瓦解,让它“无处藏身”,网络一定会有一片蔚蓝清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