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写作影视剧题材的文学写作
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任何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是创作一部影视作品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你创作这个作品是想表达什么?只有主题明确,影视作品创作中生活素材的选择才有方向性,故事的推进才有逻辑性。试想,如果一部作品没有主题,创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那么影视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剧情的发展就会变得非常混乱,这样的作品很难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一,主题的概念
主题不是抽象的观点,而是在具体作品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基本思想,是指导剧本创作的重要依据。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只能通过动作和人物来实现。它具体指导着影视作品故事的发展方向并体现在具体的动作和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动作和人物身上知道作品的主题。雷内·克莱尔在他的电影《随想曲》中称之为“视觉主题”。
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都有鲜明直接的主题或者相对隐晦。戏剧类影视作品更注重剧情,矛盾冲突更明显激烈,所以主题更突出。特别是电视剧非常重视情节的曲折,往往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多条情节线索并行,产生多个子主题。但一般来说,一部作品往往只有一条总的情节主线,形成总的主题。其他分情节线形成的分主题往往与总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非剧情类的影视作品,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剧情线索,主题似乎不那么明显,容易给人一种这类作品不需要主题的错觉。其实这类作品在思想或哲学上还是有鲜明主题的。美国影视理论家博布克在他的《电影的要素》中写道:
“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电影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运动,但在这一时期,有艺术成就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思想上和哲学上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伯格曼对人与神关系的探讨(《第七封印》和《冬日之光》)、安东尼奥尼对异化和意蕴本质的考察(《冒险与放大》)、费里尼对社会制度的研究(《甜蜜的生活》和《八个半》)都是主题,在原剧本中有明确的表现。
……
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某种“主义”,甚至不一定是某种观点。对于一个剧本来说,很可能只是暗示了某种情绪;后来,这种情绪成了主题。克劳德·勒鲁什的《一男一女》和博·魏德伯格的《埃尔韦拉·马迪根》没有描述哲学主题或理性概念,但两部作品都包含丰富的情感内容来创造一个爱情故事,它建议了处理所有元素的方法,包括摄影风格、表演、剪辑和音乐。所以,主题可能是很多东西;但无论是哲学概念还是仅仅传达一种情感诉求,都必须在剧本中表达清楚,这样主题才成为电影拍摄的指导力量。"
这段话认为,任何一部电影都应该有一个醒目的、鲜明的主题,但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一个哲学概念,或者一种情感诉求。
有些剧作家反对带着前目的性创作,根据主题找素材,注重故事的自然发散,反对主题先行的做法。如果把主题当成一种“教条”或“主义”,很容易使作品变得简单而没有面目。事实上,主题有时是投射在图像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的反映。很多创作者开始写作只是因为受到了什么东西的启发,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方向越来越清晰,最终确立了作品的主题。事实上,从剧作家确立情节的那一刻起,主题就已经渗透到情节中,创作者的想法和思想已经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在剧情发展有多种可能选择的时候,创作者的定位恰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所以主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创作倾向”。
二,主题的作用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我们往往会思考这部作品在告诉我们什么,其实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什么。当然,主题不仅是人们在剧本完成后总结和评价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指导全剧的创作,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形成什么样的人物关系、采用什么样的结构的最关键因素。
(一)主题主导着整个戏剧创作
主题是任何影视剧本创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剧本创作的导向和目标。美国的鲍勃·布克这样描述电影主题在电影元素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部电影,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主题。如果观众不能掌握电影的内容,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这部电影。如果电影制作人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他就无法制作出一个可以交流的艺术作品。”电视剧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优秀的影视剧本,编剧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作目标。
在谈到《红高粱》要表达的主题时,张艺谋是这样阐述的:
古人说:饮食男女是人类的伟大愿望。可见观众还是爱看男女情感悲欢离合的。在青沙口的高粱地里,“我爷爷”和“我奶奶”相爱相杀,破坏一切,活得如火如荼,所以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要表现这种友情和热情。
几十年前日本人欺负中国人。今天大家都在亲切的谈论一衣带水。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别人欺负了,还是有些残的。所以国家要强大。这部片子里有一个“打日本”的平行背景,说明这个耕耘者平时习以为常。我不想被欺负,因为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去努力。
张艺谋讲的电影《红高粱》围绕着“友情与热情”和农民抗日展开,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可见,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以主题为全剧的统领。2006版电视剧《霍元甲》,全剧围绕中国侠、义、魂等主题,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侠义忠义的爱国形象,唤起了新时代人民的爱国情怀。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员、船长和船都活了下来,把生命留给了女人和孩子。音乐家为乘客演奏音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杰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罗斯,所有的都充满了爱的主题。这些都说明主题是全剧的灵魂和核心,主导着全剧的创作进程。
(二)主题是影视剧和谐统一的前提。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他的动作和语言在全剧中是一致的。人物动作和语言的一致性,其实就是主题的一致性。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影视剧完整、和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博布克这样说:
“一个主题可以是对社会的评论(随波逐流的人)、对其哲学思想的探讨(麦凯布夫人和米勒夫人)、对一个特殊现实的叙述(上了发条的橘子)、对神秘事物的探索(第七个封印和镜中的静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呼)主题的选择没有限制,但剧本必须表达一个主题,而且必须主题一致。”
无论如何,剧本必须有一个一致的主题,这是影视作品一气呵成的重要因素。一个主题矛盾或者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做法,会导致剧本的失败。主题不一致会造成选材混乱,给观众带来莫名的感受,影响其艺术效果。主题不一致也会导致人物塑造的失败。我们经常被剧中的普通人物感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以后会遇到什么阻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剧中主题的不一致容易导致人物选择的矛盾,需要人物做出背离其性格的举动,从而损害作品的真实性。
总的来说,一致的主题是影视剧本完整、和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主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主题对整个影视作品意义重大,如何确立引人入胜的主题是编剧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主题符合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律,能够唤起人类普遍的知识。比如爱情这个主题,虽然有无数的剧作家来描绘,有的作品也老套,但是这个话题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不断的演绎中最能赢得观众的热情。《人鬼情未了》、《简爱》、《泰坦尼克号》、《来自星星的你》等影视作品不断讲述爱情故事,不断引起观众的关注。有些作品能反映人们在当下生活中的困惑和思考,如生活题材电视剧《蜗居》、《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家庭状况》、《美丽契约》等,反映了新时代普通人遇到的各种问题,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受到观众的欢迎。如果主题反人类、反道德、远离人类生活体验,这样的剧本只能以失败告终。
其次,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些作品的主题很单薄,比如“坏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等说教式的主题,无法反映社会生活中更复杂的现象。电影《罗生门》告诉我们,人性是多面的,能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好的题材是怎么产生的?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尔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主题是一个想法,来自作者的经历,是生活向他暗示的,但在他的印象中还没有形成。当需要用形象来体现的时候,就会在作者心中激起一种欲望——给它一个形式。”
主题总是来源于创作者的经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塑造创作者的性格,积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哲学、道德、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都体现在作品中,这就是主题。创作者在创作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感受时往往得心应手,很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相反,创作者如果涉足不熟悉的领域,是很难成功的。有时候,灵感也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素材,来自于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他人亲身经历,身边亲友的各种故事,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精彩题材,都是创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和亲身生活经历提炼出来的。
当然,光有好的想法是不够的。这个想法最终作为一部剧呈现出来,是不是一个好的题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正如高尔基所说,当主题要用“意象”来呈现时,必须结合具体的结构和技巧,体现在具体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上,否则,再好的主题也无济于事。国产大片的题材,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图》都还可以,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没有通过艺术生动地表现出来,引来了观众的不满。所以对于剧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先确立好的主题,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具体的结构和手法让好的主题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