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简答和答案?

15.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为什么要走,怎么走?

答:含义: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国原有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一条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理由:(1)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中国现在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将来强大很多的时候也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⑵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和平文化。渴望和平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历来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3)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促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方法:(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持久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

16.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促进和谐社会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含义:

和谐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田园、乌托邦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福利社会。它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十七、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①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最初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对原有的领导方式和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但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相比,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现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

(2)从制度上进一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体现。要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使其真正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要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坚持和完善* *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们党是执政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是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以法治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关键在于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体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扬人民民主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本理论性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同样的理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渠道、途径和方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3)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标准价值、核心内容、基本价值标准、基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

关系: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总结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旗帜和主心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依据是什么?

答:1)这符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目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局面,使得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采取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因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目前在中国,除了公有制经济还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这就使得劳动者来源多元化,所以必然存在多种不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

(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分配方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所以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的发展战略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达到高水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

二是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评价尺度,实际上相当于把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战略地位。特别是用“温饱”和“小康”这样的概念来描述现代化目标,更能使人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一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与国际标准对比的量化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采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成美元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以前从未使用过。这种方法便于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发展水平中处于什么位置,始终保持积极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第四,目标构想现实。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比,这一设想推迟了半个世纪。邓小平也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调整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三大还取消了十二大提出的“建设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高度”,定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都是认真总结我国过去在这方面的教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