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想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6月5438+10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 * *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中被列为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性课程。虽然很多时候涉及的知识是综合性的,但不是几门学科的综合课,也不等同于一门活动课。虽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研究活动。它和问题课程不一样,虽然也是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式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与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探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纯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仅是指社会调查和资料收集,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咨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兴趣小组和奥运会培训。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学科知识的掌握。比如节水洁具的设计,至少需要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在所学知识之间自然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学习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二字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学生选择的课题往往是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是综合的学习。

编辑这一段的主要特点

大部分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首先,你不用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各科新书都会及时送到你手中。书是你想学的东西。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由于我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父母和相当一部分老师)只关心每个人必须学的东西,所以科技人员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个性和潜力被耗尽。

你不用担心从哪里学,向谁学。学校、教室、课桌是学习的战场。一寸土地,失去十几年,往往是“对窗外事充耳不闻,只看圣贤书。”古语有云:“一个老师又叫传道授业解惑。”一个老师跟我在一起,首先要跟我学,凡事都要靠老师。只有当老师有疑问时,才问老师,这是很正常的。既然封闭了自己,就要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视野越来越窄,很难形成自己的实践能力。

当然,没有太多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从背起书包上了小学,学习程序就固定了。上课,听课,答题,做作业,考试...优秀的学员不断介绍“如何听”“如何练”的经验,老师每天练习“如何说”“如何考”的基本功。知识生成的艰辛过程和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被教材浓缩成简明的定义原则,再加上多年来老题目“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部成为两点之间的直线。既然只想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就享受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最终,你没有权利决定“学多少”。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是学习水平和层次的绝对代表,别人的学习成绩是衡量自己的唯一参数。为此,你得多做几道不知出处的习题,多答几道不知出处的卷子。既然我们把学习的缰绳放在分数上,那就只能失去选择学习价值的权利。

以上是对学生目前学习方式的大致描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接受式学习,而是接受式学习本身需要改革,需要新的学习方法来完善和补充。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的获取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

与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中“学什么”由你选择。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学习,要由学生自己设计。

研究性学习中“学多少”要由学生自己来预测和规定。

在实施过程中编辑本段

(1)澄清或识别问题。通过讨论和提问,让学生找准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把问题陈述清楚、明确。

(2)提出关于问题的假设,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思路。

(3)围绕问题的解决,制定初步的研究计划。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根据以下问题制定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已经知道多少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知道什么?”"你会怎么做来获得你需要的信息?"当然,这个研究计划会随着后来新的想法和新的信息的出现而进行调整和修改。

(4)按计划采取行动,通过问卷、观察、访谈、文献综述、作品征集等形式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5)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或检验原来的假设并得出结论,或提出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比较问题的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答案。

编辑本段的其他信息

内涵、目标和意义

探究学习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的。一般来说,凡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实验、设计、制作、评价等)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通过迁移教学直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都属于研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运用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和“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也是探究性学习应该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按照这种理解,如果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计划,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路线去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成老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这种“探究性学习”就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它失去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如果老师在课前预设了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然后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回答往预设的方向引,不鼓励学生回答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不允许学生不及格,这样的探究多半是名存实亡的假探究。

虽然听课和研究性学习各有利弊,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课和研究性学习是落后和先进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其独特的好处和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探究是人的本能,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探究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探究是学生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个人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真正相信的属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这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非常重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倾听、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个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成功,兴奋与激动。这种学习经历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和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类型和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类型和方式。就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和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专门性”和“渗透性”:前者通过设置独立的“研究性课程”来保障(有固定的课时;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指导;有完整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后者主要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图和组成部分有机地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互动、作业布置等。

根据探究的主题是否有固定答案,探究学习可分为“半开放、半封闭的准探究”和“完全开放的真探究”前者通常只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程序发现书本或教科书中已经存在的预测结论;后者要求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探索完全开放的话题或问题。在这种类型的探究中,学生要寻找的答案或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未知的,至少他们无法从教科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问题本身也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接口、去澄清。显然,后者的研究性学习更具挑战性,更类似于真正的探究。

根据学生探究领域或探究主体的不同,探究性学习可分为理科探究性学习、人文与社会探究性学习、设计与制作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领域的探究性学习有不同的方式: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探究性学习,“共情”、“共情体验”、“行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大家都比较熟悉。学生的探究过程无非是:发现和界定问题,提出理论假设,收集数据和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一般来说,设计与制作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总是涉及三个核心要素:设计、制作和评价。

要求和问题

(1)探究性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小班教学、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教学。

(2)研究性学习往往要求学生走出资料,到户外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由于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或校外调查极其困难。

(3)与过去按预定的教学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讲授式教学相比,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对和处理大量不可预测的随机问题。

(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知道何时、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过程。有时候,在学生长时间没有充分自主探索的情况下,老师介入,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尝试和发现、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处于一种无奈和停滞的状态,老师也是无动于衷,无动于衷。

(5)如何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虽然很多学者做了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需要评价者具备较高的评价素养。

(6)作为一线教师,除了生存的压力,还有考试竞争的压力。因为搞研究性学习很难立竿见影,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帮助不大。对于大部分还在为成绩奋斗的师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