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报考如何拿高分?

申论是对考生各种能力的测试,具体体现在单选题、综合题、公文等不同题型上。公考社区总结了国考申论必考的几类题型的解决方法,供考生复习参考!

单个问题的问题要素指向明确,要素类型少。一般只有一个答案元素。常见问题有:问题、影响、对策等。这些要素可以通过在材料中找到关键词来回答:

一.问题

常见问题包括:问题、不足、困境、表现、瓶颈、挑战、困难等。我们可以关注材料中的负面元素,寻找象征性的词语。如: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不完善、不充分;缺,缺,失;更少、更差、更弱等。

第二,影响

影响大致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关于积极影响的常见问题:意义、效果、成就、积极作用等。可以关注的词有:提升、提高、增加、改善、缓解、实现、提升、强迫。关于负面影响的常见问题:后果、危害等。词语包括:减少、降低、破坏、阻碍、加重、强化等。

第三,对策

常见问题有:做法、措施、建议、对策、观点、经验、启发等。要重点关注材料中的动词,如:促进、推动、建立、完善、协调、设定等。也可以把问题往后推,吸取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对策题只要求回答对策;需要回答的一些对策问题及对策。当问题和对策都要回答时,建议将两个要素分开回答,这样更清晰。

回答单个问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应按照范围、主题、结构和要求的顺序检查题目,尤其是主题。比如“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这一主题,如果没有考察清楚,就有可能把心理学以外的问题作为目标答案,导致答案不准确,超过了回答的字数。

2、材料加工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材料加工包括抽象、概括、分析和演绎。抽象要注意规范的关键词,而不是大段大段的照搬原文;如遇不清楚、不完整、不规范的用词,要用规范的文字概括,如“以前村里有3.4万~ 3.5万头猪,每天都有仔猪出生、生猪屠宰、病猪死亡,具体数字不清楚。”是一种不规范的表述,可以概括为“量不清”。

3.注意答案是否分类。首先要明确的是,只有当题干中有“分类合理、层次清晰、划分、多样、归纳”时,分类在其他情况下才不具有强制性。其次,分类并不取决于学生的“随意划分”,大多数情况下要根据材料本身的逻辑进行分类。

综合问题

综合题对应的是单项题,要考察的因素很多。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三种,即概括主要内容、解释词语、分析观点和现象。但总结的主要内容在近几年的国考中并没有出现,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后两类题型。

一、词语的解释

问题:谈谈的意思...;解释...;对…的理解。

答题思路:解释(根据专家的观点,与被解释的词相似的句子,总结句等。,简单表达单词的意思)+相关要素(问题、危害、含义、例子等。)+对策(怎么做)。

例:请结合“给定数据3 ~ 4”对“人口诅咒”进行综合解释。

根据答题思路,预测本题的答题内容,包括:

1,人口诅咒的含义(解释);

2.人口诅咒出现的原因,会带来什么影响等等。(材料上写的是什么);

3.怎样才能避免人口诅咒(对策)。

回答句子解释题时注意以下内容:

可以通过情感色彩快速定位关键词。因为申请材料通常不会在开头给出需要解释的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而是在看完之后给出单词或句子的具体意思,所以在此之前的材料可能并不清楚是否有要点,要点是什么,所以可能经常会感到混乱和不清楚。巧妙运用感情色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题干要求对“人口诅咒”进行解释,考生在审题时要能判断出“人口诅咒”不是好事,那么它的解释也应该是负面的,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可以先把负面信息勾勒出来;再如,题目要求理解“透过水的形象来欣赏儒家思想的柔和”。水的意象和儒家的柔,字面上是正面的,可以注意材料中的正面词。这样就可以定位关键词,在材料讲解完毕后,判断相关要素和对策。

当然,这是答题的辅助技巧,绝对不能作为答题的依据。毕竟有些话题是不能凭主观感受来判断的。比如2015的全国地市级试题,曾经要求我们理解“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力”这句话。表面上看,新技术似乎“创造”了什么东西,也“破坏”了什么东西,有好有坏,但实际上,材料中给出的所有信息都是新技术带来的意义(所谓“破坏”只是破坏落后的东西)。所以要记住“材料为王”。

二、观点现象分析的问题

提问方式:对……的看法/意见。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等等。

回答的思路是:陈述+原因(从问题、危害、意义、实例等方面)+对策。

例:《给定数据5》中提到“博士生逃离科研选择当中学老师”的现象引起社会热议。请参考给出的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

按照回答问题的思路,先陈述这个问题,即这个现象是好是坏,还是既好又坏,需要理性看待;其次回答原因,说如果这个现象是好的,就要说明好的原因,不好的,就要列出不好的原因。如果双方都有,需要充分说明原因;最后给出了对策。

回答观点现象分析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注意基于问题和材料的陈述,而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另外,如果题目要求“论据充分”、“有理有据”,那么答案中一定要写“典型事例”。什么是“典型案例”?也就是一大段材料里描述的例子。写案例时,往往可以使用简洁的语言。比如,有一段材料描述了“最美妈妈”吴女士接住坠楼婴儿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受到群众称赞。我们只需要把它写成“最美妈妈吴女士,勇敢接下坠楼婴儿”。

正式文件标题

申论考试中所谓的“公文题”,一般是常见的事务性公文,而不是法定公文。

问题:在问题的题干中,会出现量词+语言的表达方式,如一个提案、一段讲话、一封公开信、一个指导性意见等。

很多考生最担心的是公文的格式。实际上,完整的公文格式只包含三个部分:标题、标题(主送机关)和签名,具体来说:

1,标题

写作:签发机关+事由+语言。

比如国务院《关于坚决稳定市场价格的通知》

但在申论考试中,可以省略“发证机关”,即题目可以用“约+因+语”的格式书写。比如《关于号召员工热爱工作,积极创新的提案》。

2.标题或主要递送机关

需要顶级的方式写,比如贵宾,社区,居民。

3.签名

只需写在正文右下方,包括寄件人或单位、发帖时间,寄件人或单位就在发帖日期正上方。其中,发帖的具体时间可以用“XX”代替,如“XX,XX,XX,XX”。

回答公文问题应注意以下内容:

1,完整的格式包括标题、标题(主送机关)和签名三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文都必须完整包含这三部分。比如要求我们对某些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的公文,就不需要写标题和签名。2014副省级国考试题要求我们写一篇“随波逐流”的评论,那么我们只需要写“告别随波逐流,走向成熟”这个题目,不需要写题目。

2.公文的内容往往是由公文的写作目的决定的。比如题目要求写一篇关于国外城市水系建设的考察报告,目的自然是介绍考察的全部内容,所以只要与“国外城市水系建设”主题相关的信息都要作为答案的重点来写。再比如,如果题干要求写一篇“正确看待网络新生代”的短评,其目的是评价网络新生代,那么其回答的内容应该是我们对其评价的态度、相关原因以及未来如何看待网络新生代的对策。所以公文题目的写作内容需要根据公文的目的来决定,需要我们灵活把握。

工匠精神美欣赏(长考点)

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还能让你变富吗?

让“劳动者”的梦想成真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②

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量”向“质”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

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还能让你变富吗?这些略显宏大的命题,最近一再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讨论。在网上,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抛出了一个“三观尽毁”的结论:劳动不能让你富起来,很快就被众多网友从事实到逻辑,从理论到道理进行了反驳。事实证明,它不仅是简单的做人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劳动者心中的真诚信念。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关乎社会根基的重大命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认为劳动是国家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提炼了劳动的含义;中国的改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因为它一直重视通过勤劳致富,相信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回望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们孜孜不倦地抓铁,成就了今天辉煌的中国。不可否认,社会曾经对劳动力的价值有所怀疑,但在蓝领岗位工资普遍提高的今天,一些企业的大工匠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劳动力的价值正在回归。这些都构成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氛围”的坚实基础。

劳动者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网络主播,职业电竞人,私人教练,梦想规划师...这些难得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时代新的“人生赢家”。重庆朝天门“大军”已告一段落,纯粹对身体要求的工作越来越少,呼唤创意的行业迅速扩张。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激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分工细化不仅拓宽了劳动者的内涵,也促使劳动精准度的提高。同样加工一个零件,99%的精度是工匠,99.99%的精度就成了大国工匠。劳动力不仅没有过时,其市场价值还会进一步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正是因为知识和劳动像榫眼和榫头一样紧密相连,所以我们才重申勤奋的意义,强调知识的分量。在知识经济的风口上起飞的企业家,“手臂不加长”“声音不加重”,为知识提供了杠杆。这是一个风向,也是一个导向:强调努力不等于盲目努力,任何新的行当都离不开创新。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量”向“质”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正所谓,很多技能不压下来,能力不是靠学历看出来的。在新时代,这杆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称出一个人的真实体重。

要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的人最需要的是更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30多年前,正是城乡之间的闸门打开,让束缚在土地上的手脚一下子舒展开来,让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在户籍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市场机会不断增加,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成功者。但是这条路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从资金浇灌到孵化创业项目,从加强职业培训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从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到消除就业歧视,当每一个最初的梦想都被善待,勤奋劳动自然会成为一种信仰。

“采花成蜜后,谁还会为谁努力?”从制度运行的角度看,保证采花的蜜蜂吃到最甜的蜂蜜,比鼓励“蚕吐丝,蜂酿蜜”更重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坚持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才能让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当所有勤劳守法的人都能致富,成为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劳动的价值不言而喻。

“民生勤政,但不缺勤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和劳动者。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是劳动可以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