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范文: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超凡的审美情趣。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会感受和理解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直接相关的文学作品。现当代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描写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大学生在阅读时就有了亲切感,进而愿意接受和感知作品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去欣赏贴近他们生活、贴近他们精神愉悦的作品,大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进而产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大学生可以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社会、自然的影子,然后把影子变成形象,开始进入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欣赏的层面。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会逐渐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走向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把视野放大到对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类作品,并在阅读和理解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对教育者自身的内涵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启发性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已经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和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对现当代文学做了很多改变。比如更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虽然现在的教学环境比较恶劣,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要结合时代形势,但从技巧上找突破口也不过分。教师要让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的思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艺术特色等传统教学套路来教授枯燥的课程。教师在分析现当代文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与现时代的思想结合起来,又要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引起学生对历史的疑问,分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史来思考现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文学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教师要从文学作品中带动学生思考生命,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忽视生命价值现象的联系,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也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是要把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加强文史结合,让学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激发大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丰富他们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兴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B)师范大学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直到今天,还没有一本现当代文学教材可以作为师范大学的标准。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的特点和教师培养不能很好地结合,毕业的师范生很难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中施展自己的知识,甚至直接与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因此,尽快出版具有师范特色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对当前高师文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还会加速教学内容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讲解现当代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了解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师范大学的老师不能低估中学语文教学的难度,中学语文的解读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文本的浅阅读。师范院校应将现当代文学教学法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师范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育却鲜有改革和创新。师范院校在大学中起着衔接中学语文和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要使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衔接,必须改变中学语文课堂死记硬背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对中学生的性教学,增加他们的创造力。在电子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现当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关注个体,学会审美和提升自身的文学性,用抽象的文字欣赏作品中蕴含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思想、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的个人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师们的精神镌刻在他们充满人格魅力的文字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去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当代文明充满思想的青年人。大学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把现当代文学这门课当成对学生的熏陶和必修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将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2:论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及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上,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没有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了人文精神和理想追求,甚至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格尊严。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有的同学只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开始突击。考完试,没有多少学生像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那样努力学习,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在考试评价方面,也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方式,评价的重点放在试卷的书写上,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那就是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素质高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评价,必然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加强素质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教育阶段。只有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独特规律,把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上的贫富差距其实就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和人才缺乏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复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他们潜在的审美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巨著《什么是教育?每一种社会进步的前提都要求每个人都受教育,这样他们才能教育自己。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步实现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教学,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以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构想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课程,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然而,如何运用综合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大学语文课程是民族预科教育中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根据现有教材《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如?理想爱国,读书修身?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的《归园》、的《送别西征冯将军的奔马河之歌》等教材的主题,选取能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学习讨论,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课堂教学。小班?朝向?大班?。语文教学改革试图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培养课外精神,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群众中学习语文,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堂上形成一个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组),主要是讨论和课后练习。如果学习小组到了?七三一?看完军队废墟?落后会挨打吗?,?振兴中华民族,不负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完。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话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练习、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老师一句话讲,老师满嘴灌?“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什么实现的?让我学?到达?我想学?转变。
(三)优化评估方法
大学语文成绩评价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将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前考试主要是期末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也仅限于传统的考试模式。很难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的一张试卷,缺乏对学生的平时考核环节。为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避免答案标准的统一考试类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性评价应课内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建独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评价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预科的质量。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培养审美情趣,立足长远教育规划。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载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引领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优势,确立素质教育的考核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民族预科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和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的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进步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个人素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个人尊严和使命感。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民族预科的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3: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语文微信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实效,已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和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实效的着力点应该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首先,分析了微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适应这种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发展和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媒体形式时尚、方便、快捷。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率的提高,微信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自玩手机的现象日益增多。如果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毫无疑问,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讨论的结束,知识的应用微乎其微。就连实践性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个学生身上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借助微信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此外,由于传统教学中的资源有限,课堂上新的未知无法立即解决,教学资源无法立即共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仅可以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可以关注、讨论、评价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很多信息,但是学生能接受吗?消化?怎么得,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元素,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复兴?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大学国学传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堂的教育目标,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点及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点
首先,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以讨论、研讨的方式也难以实现全方位互动。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流行的媒体形式搭建对话平台,学生通过发送微信,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实现外界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变限制性的教学特点为无限的教学方法。下课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与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继续相互学习和讨论,从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
第三,把不可恢复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可恢复的教学方法。现行教学方式中,教师结束教学后,声音停止传播,教学内容无法还原(录音、录像等特殊情况除外)。有了微信教学的介入,老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持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了也可以回顾。真的吗?看要不要,学要不要,学要不要?可恢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广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广方式有两种,电子邮件和专业教学平台。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准入滞后的弊端,后者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享用。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对多的信息推送和后台管理应用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可以在这里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类消息。如果学生有新的需求,老师可以在服务器后台查看学生的邮箱或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因为老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90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更多使用移动网络,喜欢在平台上交流。有了微信平台的介入,教学资源可以即时推送,学生可以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它让学生喜欢上了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互动教学
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教学。与QQ、微信等平台不同的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密切的联系,老师可以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同一个教学班或者课程也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贯穿微信教学的全过程。
授课前,老师将授课或讨论的话题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方便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如讲授《庄子?在畅游的时候,老师可以留问题让学生提前热身,让学生了解庄子,了解庄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微信群互动的方式,对学生搜索整理的材料进行肯定、补充和完善,进而在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老师可以对某人的观点进行反馈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提问和质疑,从而进行思想和观点的深入交流和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再次讨论课上未完成的事项和课程中的其他相关问题。虽然课程结束了,但讨论交流还在继续,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微信教学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动向,老师可以在交流中及时关注和深入探讨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及时关注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及时查找信息丰富所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真正实现教与学。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授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微信平台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微信平台里,教授安排学习内容,* * *享受教学资源,师生交流,学习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期末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核。考试的缺点是学生很容易靠死记硬背来蒙混过关。考试更加不规范,往往采取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在网上东拼西凑、抄袭应付了事,难以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是如果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结果会大不一样。在微信平台上,师生平等交流,老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定期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评估学习效果,以讨论作为期末考核的指标。每堂课的最佳贡献者和参与者被挑选出来,并量化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会参与、不积极的同学,及时一对一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目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的最大瓶颈。微信虽然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但其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导致传播效果碎片化。在微信群的讨论过程中,尤其是人数众多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关注,就会因为信息滚动过快而忽略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第二,微信教学很可能导致语言不规范。因为微信的用户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很可能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言论自由。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言论,规范自由语,及时制止。
再次,微信教学受到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只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成本太高,尤其是欣赏一些视频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这种教学非常方便。如果没有,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进行微信教学。
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聊。微信群里人多,容易导致学生与同学或陌生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私下交谈,这种情况不可避免。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观赏性都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理解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内容和鉴赏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大学语文或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微信教学还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1.大学语文学习体验范文
2.大学语文概要
3.学习大学语文的体会
4.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5.浅析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