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常识。
首先,“文字编辑”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
比如网站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内容编辑的角色,编辑内容更新文章等等;报纸可能更多的是校对的角色;书籍可能起到校对以及编辑的作用,后者还包括对大纲逻辑的抄袭。其中,图书对文字编校能力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
但无论如何,文字编辑都是一项需要反复检查和核对的工作。按照我的理解,楼主的问题应该是纸质出版物的文字编辑方向,就像* * *的工作一样。说说我的看法,供参考。
文字编辑入门真的不难,只要还不够烂。正如@陈晓兰所说,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基础基本就在门里了。以下是在长期的同行评议中培养出来的对文字、语法、标点的敏感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做一个资深文字编辑并不容易。几年内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阅读和理解一系列的工具书和相关规定,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书目规则》。你需要知道拼错的单词的正确拼写,推荐哪个单词,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数字标点的正确使用,外文名称的标准翻译等等。
校对符号是你必须知道的。你可以随时查看易混淆的单词,并查阅字典等等。
知识面广就好,这样就不会出现汉朝主角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况。你知道k线图怎么看对你换股稿也有好处。但最重要的是,你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情一定要去查,而不是“我印象中应该是对的。”
我的建议是,不妨从校对开始,折校阅读,一点一滴积累。耐心和细心是基础。
版权等个人感受只能大概了解,判断是否存在抄袭差不多就够了。对敏感话题相关的话要敏感,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p .s .
有一个编辑相关的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主要考察一些语法和标点符号相关的知识。楼主不妨看看它的相关试卷和参考书,了解一下。# # #我觉得普通意义上的文字编辑——包括大部分网站编辑——只是一个专业技能,也就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就能习惯,不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但如果知识面广,就是加分项。
至于想进入互联网还是传统媒体/出版行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先选这个大方向。如果选择前者,建议你先用wordpress搭建个人网站,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编辑编译内容,熟悉网站的信息结构,SEO和html标签的使用规范等。掌握了这些,我想基本上就能上手了。
然后你也可以把你的微博当做口袋媒体来运营。另外,我觉得可以尽快建立职业道德,有版权意识,熟悉各种许可协议和商业使用规则。这应该是行业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在的编辑行业,已经很稀缺了。
2.如何做好校对工作
所谓“编辑始于校对,校对学于编辑”,其实就是指编辑与校对的关系,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同源、发散、合作、统一。所谓同源校对工作是在编辑工作分流的同时出现的,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成型的情况下,编辑和校对走向分工。校对从编辑中分离出来,但校对作为编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属性并没有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出版前消除错误也将确保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校对的一部分包含在编辑中,校对是编辑的延续。一个优秀的编辑在工作中应该能够担负起校对的责任,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自然会随时修改稿件中的错误。除了编辑稿件,他还必须解决稿件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词语常识方面的错误。校对要对错别字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别力,善于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各种错误。校对以单个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细微的错误。在执行这类单词的过程中,往往会进入一种专心咀嚼单词、仔细权衡单词的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
编辑校对这份工作前景好吗?
发行商虽然创业,但还是没有编译好的代码。没有代码,最好不要做这个生意,他们就欺负,收入低。
当编辑和校对都自然干了,校对是技术活,编辑是综合,可以让自己的主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活证据也要知道,最好从助理编辑做起。
人教协会或者社团要请当地人理解,每个社团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不是从你知不知道名字的好坏。人社部门不一定都是黄色的,但可以更死板;如果一个教育机构是一个好的补充,应该也行,但是现在补充的竞争这么大,你应该看看这个社团怎么样。
4.图书编辑
关于你的问题,通过“杭州图书馆书目检索平台”搜索“图书编辑”可以找到如下内容:书名:现代图书编辑作者:李启边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书名: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作者:陈丽菲、王月琴、王秋林出版社出版日期: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书名:图书编辑规则: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作者: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相关链接如下:以上答案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杭州图书馆。
我想知道报社编辑校对稿件需要哪些技巧和专业知识。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初次校对、二次校对、三次校对、通读、抄样、校对、文本技术整理等。1.一次校对(作者和责任编辑每次校对一次):重点校对稿件,尽量做到校对与稿件一致,纠正版面错误,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放学后通读一遍。作者被要求不要对手稿进行大的改动。2.第二次校对(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每次校对一次):校对时,要确定第一次校对的错误已经改正,并纠正版面错误,处理稿件中的问题,填补空白,统一风格。可以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代替人工校对。3.三校对(编校一次):校对时,确定第二次校对的错误已经改正,全面检查样张,清理错误,确定排版格式。4.校对:检查三位校对人员的错误,最后对文章和版面进行校对,确保校样无误。5.校对签名。校对人员应在每张校样上签名,并注明校对编号,以防出错。6.负责编辑留下手稿和三个校样,阅读校样并寻找错误。看完样本后,大致扫描一下,检查有无错别字、漏字,表格和插图是否符合规范,字体和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目前国内大部分出版社和报刊都使用了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采用人机结合的校对程序。人机结合纸质稿件的校对流程如下:人工一次校对+技术校对→抄样→返厂校样→校红→电脑二次校对→人工三次校对→人工通读→返厂校样校红→人工一次校对可对稿件进行检查,并进行全书的技术校对;电脑二次校对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保证准确性;人工三校对通读才能起到最后的作用。电子稿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电脑一次校对(主要校对文字错误)→人工二次校对(主要校对对错)+技术整理→返厂(或责任编辑返回)校样→验红→电脑三次校对(主要校对错误)→人工通读→返厂(或责任编辑返回)校样→清样验红→印刷。
编辑本段的校对方法
校准法
陈垣:“校对员是把同一本书和其他书读一遍”,“其目的是校对异同,而不是对错”。点校对:把原稿放在校样的上方或左边。先看稿子,再看校样,逐字校对。平行校对:原稿折叠后,叠加在待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校对。折叠校对:将校对稿放在桌子上,然后将一页原稿压在校对稿的双手手指间,将原稿上的字与校对稿相应位置的字逐字对齐,进行校对。校对:两人或多人合作的一种校对方法,即一人大声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校对样稿,改正样稿中的错误。
学校法律
陈远: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这本书前后互相印证,挑出它的同异来知道它的谬误。现代校对通读检查采用学校法。校对人员,在没有书稿(或脱离书稿)的情况下,集中精力辨认校样上的文字形式,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对比、质证发现错误。我校法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点。在大量电子稿件出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我校法的优势,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编辑在加工编辑方面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他校方法
陈远:其他校对用别的书来校对这本书。使用与校对稿件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书籍(包括工具书)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其他学校的法律经常与我们学校的法律互换使用。其他校对法的作用是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成语、术语、公式、日期的异同。
校对方法
陈垣说:所谓校对员,就是在没有古籍文献或者几本书互不相同,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这种方法。理性是推理和判断。纠正就是通过推理分析判断对错。在我们学校发现矛盾,又没有其他书可以参考的时候,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提出问题,由编辑部来解决。李派也经常与我校结合使用。学校管理是主观的,只有善于学习,知识面广的校对员才能用。“不犯错误”或“以错改错”容易犯错误。
校对,你要对版本、书籍、语文,尤其是古汉语有相当的洞察力。
6.
出版社虽然都是企业化,但还是分编辑和编审。如果不是他们编的,最好不要做这个生意。他们很生气,收入低。
当编辑自然比做校对强。校对是个技术活,编辑是综合性的。准备好了就可以自己选题了,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当然校对也要懂,最好从助理编辑做起。
教育社还是人社,你得问当地了解的人,每个社的情况都很不一样,光凭名字是无法知道好坏的。人民团体是党组织,永远不会黄,但也可能僵化;如果教育社出好的教辅,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教辅竞争这么大,就看社怎么样了。
7.图书校对流程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校对异同;纠正是非。
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 * *的一个概念,包含“校对”(校对对错)和“校对异同”双重含义。应充分理解和认识校对的作用。
“校对同异”的本质是“同异”,即逐字逐句地将校对稿与原稿进行比较,通过找出二者的同异来发现和纠正错漏。它的作用是保证手稿转换成印刷文本时不泄漏。
“正误”的本质是“正误”,即通过判断稿件内在矛盾的对错,发现并纠正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错漏。其作用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稿件趋于完美。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不查异同,就不能保证作者劳动成果的准确完整转化;不纠正是非,就无法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中的疏漏。
如果忽略了校对异同或校对对错,后果都是一样的,会造成谬误传播,损害作者,耽误读者。校对的基本制度如下:1,三校一读,样书检查。
“三校”就是三个学校。“初次阅读”是指最终修订后的彻底阅读检查。
由于校对对象错误的复杂性和错误原因的多样性,“校对书籍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即校对次数)。“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证体系中必须坚持的最少校对次数。经典著作、文献、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材、教辅等重要文稿和难以校对的文稿,也要进行相应的校对。
作者校对和编辑校对不能代替校对。给他们的校对是“副样”,“正样”还是由校对人员校对。三次校对都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校对人员完成。电脑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代替一次校对。
三校修改后印刷的校样不能算作出版社校样,必须进行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打印的样张可以算作印刷样张。为保证校对质量,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校对人员有权增加1~2次校对次数:(1)初次校对错误率超过15/10000;(2)编辑分发的稿件不工整、不清晰、不明确,但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3)最终证明误差超过3/10000。
增加校对次数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样书检查是指在书籍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由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进行检查。经检查,可以批量装订后再出厂。
2校对主体要多样化、专业化。现代校对的特点之一是校对主体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相结合。
所谓主体多元化,就是作者、编辑、专职校对人员参与校对,外人参与校对活动,形成一个校对主体群体。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
他们有着相同的优势:对稿件内容的良好把握和对相关知识的熟悉。* * *的缺点是,由于线性阅读的习惯,很难感知到单个人物的差异,往往会因为思维定势而“视而不见错误”。
外聘校对人员的技术、经验、心态、责任心普遍不如社会上的专职校对人员。因此,校对主体的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社会上的专职校对人员应是校对主体的核心。
社会上所谓的专职校对人员,有三层含义:一是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的校对机构,统一组织和监督全社会的校对工作;其次,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人员(编校人员科学配比为3:1,不得低于5:1),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第三,中级职称以上的校对人员或其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校对人员,一定要做好第三校,保证最后的学校过关。3.集体交叉校对和责任校对相结合。
现代校对的第二个特点是集体交叉校对和责任校对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是指不同职级、不同专业的校对人员负责不同时间的校对,一般不允许采取一人校对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校对的知识局限,对重复校对造成的错误视而不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错误。同时,集体交叉检查是互相检查和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集体交叉校对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校对人员对错误的看法不会完全一致,大篇幅的稿件会进行章节交叉校对,也会导致版面格式处理不一致。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
责任校对是本书校对工作的全面负责人和协调人,参与本书校对的全过程,承担最后的校对或通读检查(也可由责任编辑承担)和文字的技术编排,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问题,最后校对样稿进行印刷。负责校对的人要在扉页上签名,表示对这本书的校对质量负责。
4校对疑点和编辑疑点合二为一。校对、质疑、编辑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形式。
校对员的校对和编辑的文字处理是不同的,两者有质的区别。纠正是非的任务是纠正错误,即去除硬伤,而不是调整篇章布局、提高思想含量、润色文字。
对明显的错别字、错别字、多字、漏字、错别字、繁体字、倒字、异体字、旧字形、不规范的异形字、不当的专名、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数量和单位名称及符号书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版面格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校对人员应当予以更正,但更正必须经责任编辑审核。当发现语法错误、逻辑错误和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时,校对者无权更正,只能用灰色铅笔标注表示怀疑,并提出修改建议,填写“校对查询表”,连同校样一起发给责任编辑,以消除疑虑。
责任编辑应认真对待校对质疑,虚心采纳正确的修改建议。对于确定的修改建议,使用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