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基本功扎实,所学知识体系屡屡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数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购物、估算计算时间、确定位置都与数学有关。可以说,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这种需求与日俱增。而且数学和语言一样是工具,具有国际普遍性。作为公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数学已经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领域越来越多。正因为如此,为了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公民素质,世界各国都提出了“数学为大众,而不是为少数人”,“普及数学”成为全球数学教育的共同理念和追求。在我国,要想把“普及数学”变成现实,就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入手。义务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在于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摒弃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真正实现“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第二,设计和实现最有价值的数学

面对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数学?这一直是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难题。事实上,学生必须掌握的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即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知识。

基础性——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目标,如计算、图形理解和推理、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些内容当然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

发展——数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情感、认知、思维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即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包括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作为交流的数学、作为推理的数学以及数学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用,而且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现实——学数学就是会做数学: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探索论证、寻求证明,最重要的活动应该是从给定的具体情境中识别或提出一个数学概念,从观察到的例子中进行归纳,然后通过归纳和类比,在直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猜想。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相关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的数学,即“现实数学”。如果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具体的模型,过分强调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割裂其与外部现实的紧密联系,那么这种数学就是病态数学,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第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象力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这应该是数学课程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往的数学课程过于注重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其量只是完成了数学教育的一部分任务。任何学科的教学,首先是对人的教育。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甚至损害学生自尊自信的数学教育,绝对不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反过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本身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数学知识的获得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第四,提供现实的、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是“新知识”,某种程度上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过很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真实的数学世界出发,与课本内容互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创设逼真的、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做数学”,通过观察、模仿、实验、猜测等方式收集信息,从而获得经验,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数学教学要注重自主探索和合作。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活动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来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就要有意识地把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和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学习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用数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处理问题。因此,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6.数学学习中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观是静态的、功利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局限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把丰富的评价方式简化为单一的纸笔测验。这种评价以“昨天”为导向,只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来寻找差异和排名,强调评价的鉴定和选拔功能。作为一种导向,这种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在未来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重视发展性评价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具有多种评价目标和方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目标上,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以笔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小论文分析、活动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七、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它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计算机对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学校的数学教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数学教学将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数学教育,并高度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的研究与实施。然而,我国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有些担心,一旦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被削弱。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计算器和计算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科克罗夫特报告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使用计算器对基本计算能力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让孩子从小学习使用简单的计算器是明智的。”应努力提高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增加我国数学课堂的技术含量,提高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