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档案学?

档案学:

早在5000年前,当人们发明了文字并用它来记录文字和笔记时,档案就出现了。档案是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石刻、泥板、纸莎草、甲骨等古代档案,到纸质档案的出现,再到照片、胶片、录音、录像、机读档案等现代档案的出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记录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步。

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档案的保存和利用,建立图书馆,指定专人管理。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各类档案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各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普遍增加。档案工作也从简单、封闭、经验的管理方式发展到复杂、开放、科学的管理体系,成为一项专业化的事业。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

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档案学是在18年底欧洲实行档案改革后形成的,之前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

在档案学的萌芽时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编目的经验。

在欧洲,古罗马人根据收发文件对档案进行分类保管;5 ~ 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将档案分类为“开放”(一般文件)和“封闭”(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11 ~ 15世纪期间,部分档案馆按照业务部门顺序、时间顺序、档案类型顺序对档案进行分类保管。16 ~ 17世纪期间,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类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域、事业、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按中央机关分支机构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务管理整理档案的方法。

档案编目也是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古罗马人编了编年体抄写本,那不勒斯王国编了1284的档案目录,法国宪法宝库编了1318的档案目录。

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关于档案工作的著作,如拉明根的《综合报告——如何计算一个完善的登记室》、《登记室及其组织管理》。

在中国,商朝用扎成书的方法,把档案保存在骨头或龟甲上;唐代实行“三年整理一次”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图书分门别类摆放编目”,按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对存放的档案进行分类、编号、封存。明代黄书是按年代地域分类标准分类的;清朝嘉庆年间,内阁经录司编纂的《清理东大图书馆分类目录》采用了按文献名称和问题分类的方法。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言不尽意”(即尊重原文)和“多问借鉴”(即不任意补正)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档案学的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零碎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18结束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改革了档案工作,建立了国家档案馆,颁布了《档案条例》等规章制度,提出了“开放档案”的原则,向社会开放档案,设立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员等。,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为档案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初,“档案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1804年,Og撰写了《档案学的理论思考》,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代文献学》、《历史学》等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的概念。65438-0885年,法国学者朗洛伊斯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档案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了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

19世纪,欧洲许多档案学家对档案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和出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涉及档案工作各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档案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过程中讨论的核心问题。档案工作者先后提出了原因原则、尊重整个宗族原则和来源原则,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这些原则的利弊。

1898年荷兰档案学家缪勒、弗斯、佛罗英出版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氏族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了档案全氏族有机联系、不分散的原则。

20世纪,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档案作品不断增多。代表著作有英国詹金森的《档案管理手册》、意大利卡萨诺瓦的《档案学》、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的《档案学手册》、美国舍伦贝格的《现代档案学——原理与技术》和《档案管理》。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191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一直秘而不宣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室所专有。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向社会传播,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开展了明清档案的收集整理活动。20世纪30年代,沈建世、徐中书、吴晗、郑天挺等史学家撰写了许多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的整理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国民党政府机构开展了文件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有机构的档案为研究对象,研究档案管理,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院设立档案管理专业,在重庆创办私立石崇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引进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历史学家、行政人员和档案教育家分别进行的。从自身需要出发研究档案管理,有助于中国档案学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仍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当前机关档案管理经验的总结上,侧重于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家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高度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它建立了许多学科,如文献学和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等。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国际档案理事会自1950成立以来,其学术活动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方便国际间业务经验交流,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公报》(半年报)、《国际档案杂志》(半年报)等多种出版物。自1979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世界各地系统地开展了档案事业专项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档案学的内容

档案学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工作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服务于各种社会实践。

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历史、档案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和档案应用五个方面。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档案的起源和发展,档案的本质和一般属性,档案类型的分类,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律性,国家档案的本质和结构。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社会环境,档案工作的性质和基本原则,档案工作与文件、图书、情报工作的关系;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档案法规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档案学的条件和标志,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档案学的体系结构,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档案学的研究方法。

档案学专业史研究,就是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运用具体的史料,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规律。其任务是阐明各种社会形态下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特点,与当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关系及其社会效应,以寻求可供今天借鉴的历史经验;本文在分析总结以往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档案学思想的起源、派别及其发展规律,以期深入理解和认识档案学思想、理论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提高档案学的理论水平。

档案事业管理研究是研究档案事业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档案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制度,档案事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和指导职能,档案事业管理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其任务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档案整体协调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是档案实体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开发系统及其反馈系统的全过程。档案实体管理的研究包括对原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鉴定的研究;档案信息开发的研究包括档案信息的选择、加工、编辑和输出的研究,即档案的编目、编辑、提供和利用的研究;档案管理反馈研究包括档案统计和档案用户调查。其任务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及时、准确、广泛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为档案使用者提供高效服务。

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对文件保护技术的研究,如对文件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档案缩微技术研究,如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复制、修复、存储和检索等技术过程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的研究包括输入前档案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计算机对档案数据的输入、存储和处理,以及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输出全过程的研究。其任务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学早期学科单一,主要研究档案的整理和编目。随着各类档案的大量增长,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事业建设的发展,档案学已经分化发展为许多分支学科,承担着一定的研究任务。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将档案学分为几个分支学科,如档案学导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学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代表观点如下:

档案学分为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两个部分,再分为学科;档案学分为基础理论、管理学科、应用技术三个部分,或者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档案管理技术三个部分,再分为学科;档案学分为基础理论、档案专业史、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档案人才、档案利用与效益、国外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七个部分,再分学科。

理论档案学是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应用档案学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总结,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本身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档案工作实践和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提供普遍的理论依据。

应用档案学是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称。科目包括: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缩微技术等。

应用档案学的特点是:一是实用性。它所阐述的理论、体系、原理和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管理和档案业务的实践,具体原理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有较大比重。二是技术性强。它研究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解决档案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复制小型化、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等问题。

当代档案管理和国家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所以档案学也必须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理论档案学是应用档案学的高级理论总结,对应用档案学起指导作用;运用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或问题,将推动理论档案学的发展。两者协调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整体水平。

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

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这是由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活动。档案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即研究档案、档案工作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们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此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档案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和原则受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档案学的发展水平。档案学提供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本身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档案工作的具体原理、方法和技术。

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档案学和文献学是关系最密切的姐妹学科。从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转化,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档案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档案与历史的密切关系。档案是历史文化的财富,如何收集、整理、编辑和利用档案史料是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对于历史的研究尤为重要。

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是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学科。由于它们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在管理体制、原则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档案大多是手稿、原件,或者“手稿”,所以有专门的利用制度,一般不外借给图书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很强的保密性,需要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这些都明显不同于图书馆管理和信息管理。

档案和图书都是文献,都是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载体。书籍的手稿就是档案,档案文献的编纂可以转化为书籍。档案和书籍是书面信息,情报是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档案和书籍中包含的知识信息可以转化为智力。

总之,档案、图书和情报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适合本学科的知识。

此外,档案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运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

档案学的发展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将向现代档案管理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