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朱自清的《春天》

第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讲的不是某个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但不是讨论、分析、解释或简单的客观叙述。它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最丰富的特点,最能体现春天清新、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重返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表达了他们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

这篇文章描述了春天到来的过程。一开始“一切看起来都像刚睡醒”。然后,万物开始蓬勃生长,山色湿润,水涨船高......充满活力。于是,人们变得更有活力,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工作、玩耍、生活。所有这些描述都隐含着一个中心意思:春天激发了生命的活力。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情感。比如开篇“期待,期待”就表达了一种热切的向往。随着“春天的脚步”的声音越来越近,作者的喜悦也越来越强烈。再比如,写春风的时候,先正面描述风,再翻译成“鸟窝在花里叶里,它们是快乐的。呼朋唤友炫耀她清脆的喉咙,唱出与清风流水相融的旋律”。把鸟儿的“幸福”写在这里,既描写了春色中的音乐感,也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文章除了充满诗情画意之外,还有关于春天的思考和哲理,但这种哲理在全文中是融为一体的,与写景的抒情性融为一体,非常自然。比如文章最后三段描写了春天从开始到盛大的过程,表达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形成了逐渐高涨的情感浪潮,使全文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笔法清新,措词优美,多年来一直是语文的经典标题。文章不仅可以浅尝辄止,还经得起深入研究。学生初读时,应以整体感知为主,逐步过渡到对文中情感节奏和语言节奏的精心安排。这篇文章也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指南。

第二,文化水平的提高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范围内有一些特点:

发音、咬字准确、清晰,力求流畅;

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丰富,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声音洪亮,姿势端正,举止大方;

掌握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向他人传达阅读感受。

初中生虽然接受过小学的阅读训练,但阅读水平仍参差不齐,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良习惯(如姿势不正确、声音不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改善。这门课的阅读教学要从基本功训练开始。

1.达到基础能力目标。即认真的态度,对感情的投入,不随便,不松懈;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速度和节奏。

2.达到能力更高的目标。也就是读得漂亮,掌握一定的技巧。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的朗读教学中,首先要读懂课文的意思,从课文到场景,因为课文而感受情感。语言和文字是载体和媒介。通过朗读,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文本的含义,还可以在脑海中塑造形象,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朗读的基础。例如,大声朗读第一段:

(我)期待,(我)期待,(看)东风来了,(听)春天的脚步临近了。

上面括号里加的单词要在朗读中实现。“我”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学生)。告诉学生要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感受和表达。“我”似乎在期盼春天,呼唤春天早日到来;与此同时,我觉得好像春风已经到来,我很高兴看到地球逐渐变成新绿。

从文本进入场景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意识活动。所以要用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绪。

其次要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进而体会景物美、情感美、意境美(根据学业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文章之美既有宏观的(如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文字之美),也有微观的(如语言之美、修辞之美),它们是相互存在的条件。要从语言美入手,再推至宏观层面。正文部分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节图”,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美好的景色的,从而使“读”与“味”相结合,相互促进。

这节课要掌握朗读时的重音和停顿。关于这一点,请参考后面的相关解释。

三、问题探究

1.文中描绘了哪些春天的画面?这些春景有什么共同特征?

春草图(第三段),春花图(第四段),春风图(第五段),春雨图(第六段),春节图(第七段)。春景的特点是:一是生命力强;二是充满美感;第三,似乎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2.这篇课文以风景写作为特色。除了写风景,还有什么特色?

除了写风景,还有抒情和哲理。景、情、理有机统一。场景,遍布全文;感情细分为喜、爱、向往的感情;科学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着世间万物的产生和繁荣。作者通过写风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处处都有情景交融的句子;哲学贯穿全文始终,尤其是在正文的后三段,可见“整体把握”。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于哲学的挖掘。一是要看完课文最后三段,了解春天由小变大的规律;第二,要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是要认识到春天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春天是最美的,这都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3.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文本中体现出哪些特点?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一是形象生动,避免抽象叙述,如说“春天来了”而不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抽象变成具体,诉诸读者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丰富多样,短句多,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三,用词丰富,处处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固执。这篇文章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但语言毫无陈旧感,说明作者从文学语言中提炼出最常见、最固定的部分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第四,口语化,运用叠字,为文章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下面是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①“一切看起来就像刚睡醒,我欣喜地睁开了眼睛。山润,水涨,日头赧颜。”“睁眼”是对“刚睡醒”的呼应,既有“眼睛”的具体形象,又有“睁开”的行为,十分形象;这里的“红”是动态的,照顾了“太阳的脸”的特点,非常生动;三个“上”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2)“草从土里溜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个倒装句。“嫩绿”本应在“草”的前面,现在却放在后面,呈现错落有致,颇有趣味,突出了草的质感和色彩。

(3)“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往往会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来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

(4)“春天像一个刚出生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在成长。

“春天就像一个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就像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带领我们前进。”

最后三段,人是隐喻,人是隐喻,春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特点:春天是新的,正在生长;春天美丽而欢快;春天是强大的。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用来形容春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非常生动。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第一,比喻,本文用了很多比喻,而且都很精彩。有的突出景物的颜色,如“红如火……”;有的加强运动感,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在眨”;其他人依靠听觉、嗅觉、触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拟人化。在作者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风景都变成了精神的和情感的。第三是排比,可以在《春花图》、《春雨图》和后三段找到。四、有两句语录,即“吹面不寒柳风”和“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修辞格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综合混合使用,如“红如火……”,既有比喻又有排比。探索文本的修辞方法是思考和品味语言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