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考申论的内容是什么

今年的国考题目和中国大学生第五区就业信息网在考前预测中介绍的一样。政府为两类考生制定了“两类试卷”,同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材料和题型,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分化。其中,副省部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以下简称A类考生)的题目较为宏观。本文从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总体战略和人类合理开发自然的基本思路出发,探讨了我国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副省部级以下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类考生的试卷题目比较具体,讨论各地区的海洋发展规划和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以往相比,A类考生的试卷变化更大,题目也更全面,这里我就专门分析一下。

首先,就整个材料而言:

材料1:

背景:中国海洋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有限。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国海域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以渤海为例),野生动物(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水质恶化,海洋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自然资源减少,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国务院在新制定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中明确了改善渤海生态环境的诸多对策。

材料2:

海洋经济支撑了中国近十分之一的GDP总量,而且还在增长。胡锦涛考察山东省时(根据材料推断),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立半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海洋相关产业为特色,可以整合山东省发展态势,促进周边地区协调发展。w专家表示,山东省也应该向天津滨海和河北曹妃甸学习,争取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争取国家支持,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龙头。同时要整合原有的分散资源,明确每个区域的定位,划定“两城七区”的经济区和主体区。

材料3:

以日本为例,描述了濑户内海在经济发展中严重破坏海洋环境,造成海洋污染和流行病。日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立法,减少工业负荷,建立自然保护区,依靠各市政府领导会议协调各市综合发展,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长期监测,成立科研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宣传,从而形成“综合海域管理”。这其实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该借鉴的对策。

材料4:

荷兰和中国鄱阳湖的例子表明,过去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破坏自然资源。现在人类反思过去错误的发展思路,部分牺牲经济发展的需要,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这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材料5:

和上一个素材基本相同。借用广东省盲目开发的例子,说明过度开发会导致人类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说明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

材料6:

聚焦海岛问题,说明海岛、海洋、陆地是一个整体,海岛的自然资源非常脆弱。要特别注意保护海岛,可以发展旅游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对《海岛保护法(草案)》的称赞,显示了立法的重要性,也暗示了海洋的综合管理和开发需要将海岛纳入其中。

今年国考A卷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新瓶装旧酒”。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其背后的生态文明是2008年国考的内容。今年只把题目改成了海洋,材料改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做了一些新的改动,主题缺乏创新。提问者选取了一些“冷”的、重复的话题。一个原因可能是大量辅导机构广泛引导考生复习必要的热点,出题人有意与常规热点“捉迷藏”,防止部分被辅导考生获得优势。二是去年的申论试卷难度较大,考生普遍反映难度太大,降低了主题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掌握这份申论论文A卷的主旨都比以前简单多了。

第二个特点是“材料简单但题目难”。从材料的复杂程度和晦涩程度来看,这篇A类论文远不如去年的申请论文。去年“工农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题极其晦涩,材料难懂。大量考生无法理解和把握主题。考完试,平均分30多,四大类打大文章的人不计其数。从考试测量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所以今年在材料的设计上难度明显降低,材料数量减少,只留6种;内部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相互连接;主题很好把握,甚至在作文题目中已经明确给出。但提问者也对问题的题干进行了处理,增加了题干的灵活性。平时最容易得分的总结题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两道简短的阅读理解题,并给出一个写报告要点的题目。这是试卷的创新之处,也是部分同学的难点所在。因为阅读理解通常出现的频率较低,而计划、汇报等题型几乎不可能遇到,所以很多同学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随着考试弹性的增加,前几年流行的“通用对策”和“通用模板”应该会被彻底淘汰。尽管我们一再宣传,很多考生还是盲目相信所谓的“万能”“无能”的套路。应该说这次考试是又一次警示。

第三个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这篇论文“不规范”。就考试主题而言,作为一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应该是对国情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至少是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一点在历年国考申论中都有所体现。今年选择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虽然相关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毕竟不是重大政策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种非常规的方法应该说对考试的权威性缺乏正面作用。从题目设置来看,A类试卷题干的创新当然是好的,但与之前发布的国考大纲相比,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这份大纲中,A类考生考察的四种能力是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写作表达。其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解释是:“全面掌握给定信息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信息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解释是:“对给定数据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数据内容进行多角度思考,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解释是:“借助于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经验,在对给定资料进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做出评价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结合题干,两个阅读理解题勉强可以算是一个观点的提炼,但不涉及大纲中提到的“本质问题”。写报告要点,既是对“本质问题”的讨论,又有点“倒退”,回到了审查公文的感觉(其实不是审查公文,是对策问题)。而且因为涉及到很多经济学和海洋学,所以专业性比过去略强,还是有些偏向相关专业的考生。这应该说是试题设计的创新还不够成熟。

当然,理论上,出题人可以自由选择题目,拟定题目,这对广大考生也是公平的。只要考生是合格的,什么样的题目变化都应该显示出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不依赖题型套路和题型,而是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因。

就具体的分析问题而言。第一个问题要求解释一下“死海”。重点是明确死海的特点:生态环境和水质恶化,动物(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自然灾害增加,环境调节能力下降。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人类污染催生的海域。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要求解释“海洋的污染会破坏鱼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破坏绝不仅仅如此!”实质是要求考生列举海洋污染的其他危害。根据综合材料全文,其他危害包括:海洋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受损,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引发疫情。有些同学上升到影响全球环境,破坏人类社会,可能是受电影影响。

第二个问题要求解释“退田还海”和“退田还湖”的启示,实际上是指这个材料讲了什么,暗示了我们应该怎么做。除了说明人类要注意自然发展的合理程度,还要看到材料的两个特殊性:一是以牺牲当地人类发展需要为代价来恢复自然资源;第二,荷兰区区3平方公里带来了很大的反射效应,小面积与大反射形成对比,说明“勿以善小而为之。”这两点一定要在回答中体现出来。

第三个问题,要求写出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要点。注意,这里说的是要点,不是报告全文,所以对格式没有特别要求,考生不必慌张。战略报告的要点,无非是把这个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以及经济区发展的思路解释清楚。综合材料之所以被列入国家战略,是因为“我省”的地位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带动沿江、沿海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发展,整合和聚集省内各地区的资源,希望获得国家战略的地位和相应的资源支持。整个经济区的发展思路是围绕重点产业,合理开发方式,资源整合,定位省内不同区域。回答中要提到“我省”,以衬托问题中考生的身份。

第四个题目,传统的讨论题目,根据材料的脉络和主题,提出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过去开发中形成的问题,进而引出核心点:海洋资源与保护开发的协调推进,进而论证有利于经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一套对策,最根本的是立法,然后是规划和管理,然后是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水平、技术水平、区域协调等问题,最后是保护的措施。具体文章请参考我们公布的参考答案。说到底,考试虽然区分了不同类别的考生,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但依然不变,依然侧重于考生围绕某一公共管理话题对相关问题、对策、宏观背景的把握,依然把整合材料、再现材料核心内容作为答题的核心方法。无论题干的具体表达方式如何变化,只要通过日常积累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把握语言和用词,并据此写出合理的文字内容,相信学生还是可以得到符合真实实力的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