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版A2021中HL和SL的区别。

新大纲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HL和SL的难度差距加大。这不仅体现在书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具体的考核上。我们可以看到下表:

1.HL的总册数维持在13,与旧大纲一致,但SL的册数由10减少到9册。客观上,两者的区别在加大。

2.对翻译作品和母语作品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平衡。旧大纲中,除自选作品外,SL必须学习的翻译作品与母语作品的比例为2: 5,HL为3: 7。剔除新大纲中的选修作品,比例变为SL 3:4,HL 4:5。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旧大纲只要求作品来自不同地区,而新大纲规定作品必须来自至少“两个大陆”,HL要求作品必须覆盖至少四个国家和地区(旧大纲只要求至少三个地区)。

可以想见,上述翻译文学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与IB培养学生“国际情怀”和“全球意识”的理想密切相关。

3.HL的自选书从3本增加到4本,给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和平衡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体系特点设计课程,有利于形成多样的风格。

在旧大纲中,HL的学生和SL的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两篇不熟悉的课文中选择一篇写文学评论。HL的学生在考试中比SL多花30分钟的时间,甚至让他们在考试中略占优势,这本身就不合理。(即使有试题内容不同,评分标准不同的说法,这些变量也很难抵消30分钟的时间优势。)

新大纲有了很大的调整。虽然HL同学有一定的时间优势(HL:135分钟,SL:75分钟),但是他们要面对两篇批判性写作的课文,任务会翻倍。

但另一方面,SL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占多大优势,他们的考试时间从90分钟减少到了75分钟。这就要求HL和SL学生都要提高写作速度。

当然,第一次考试是2021,题目难度和评分细则现在还无法准确估计。现在的情况和未来没法比,谁面临的挑战更大也不好说。

但让人思考的是:

这样一段时间内两篇评论的写作量真的能体现学生高水平的文学素养吗?

学生会因为赶时间而牺牲更多的亮点吗?

在“质”和“量”难以平衡的情况下,考核应该更注重“质”还是“量”?

这篇论文没有出现在旧大纲的SL和HL课程中。作为新大纲中最明显的HL特色之一,设计的初衷应该是体现HL学生的学术素养。我的第一感觉是,可能是mini-EE文章,因为大纲规定论文必须具备“参考引用”和“良好学术规范”的技巧,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文学理论有深刻理解,有文学研究基础。

当然,至于具体如何,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实际上,SL的难度并没有像参考书目减少所显示的那样降低,HL的难度增加的更多。

原文链接:IB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