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单位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单位商品的价值与个人劳动时间无关,只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与个人劳动生产率无关。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商品总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商品总价值是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的乘积,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单位商品价值越大,那么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商品总价值就越大。
7.个人劳动时间与个人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商品的总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就越低,商品的总价值就越低。
9.个人劳动时间与个人生产者生产的总价值无关,但与个人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成反比——这方面的计算问题——例1:(全国高考海南政治卷1题2)假设某国只有两家企业生产M商品,2007年,企业A的产量为6543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企业B的产量为80000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A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
分析这个小问题主要考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题目可知,生产M商品的企业A和B都要求2008年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单位商品M的劳动时间。首先需要计算2008年两家企业生产M件商品的数量之和,10×(1+20%)+8 = 200000件。还计算出2008年两家企业生产全部商品所花费的总时间为6 ÷ (1+20%) × 12万+10× 8万= 1.4万小时。最后可以计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4万/20万=7小时。
2.假设生产一件商品A的社会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这种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总使用价值、总交换价值和单位商品价值分别为()。
a . 2 80 40 b . 2 40 20 C . 4 80 20d . 4 160 40
分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商品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的理解,对商品价值和个人劳动时间关系的理解涉及对总价值、总交换价值和总使用价值的理解。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找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四小时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问题的含义,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即总使用价值为4。第二步,求出四种商品的总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题目中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没有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还是40元,总价值应该是4×40=160元。第三步,求出总交换价值。商品总价值160元。根据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总交换价值也应该是160元。
3.(全国高考文科)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国家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则2008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其他条件不变。
甲12元乙12.5元丙18元丁18.75元
本文分析了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总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本课题将数学知识与政治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这很令人困惑。这是今年高考中考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道选择题。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方法一: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单位商品价值是15÷(1+50%)= 10(元)。其次,货币贬值20%,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货币只有原来80%的购买力,所以国家的货币价值减少了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 ÷ (1-20%) = 65440。方法二:用数学方法计算,假设2007年,国家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X种商品,价格为15元。现在,由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假设每件M商品的价格为Y元,国家单位时间可以生产(1+50%)件x商品。而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总价值不变,则为15X=(1+50%)xy,由此得出:y=10(元),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货币贬值前,这个国家一单位M商品的价格为10元。假设货币贬值前,一单位M商品的价格在贬值后只相当于N元,那么就可以看出1: 0.8 = n: 10(注意等式前后比例相等)通过计算得出:N=12.5(元)。
4.2006年,一件商品的价值是1元。2007年,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商品的价值为()。
甲0.75元乙0.80元丙0.85元丁1.25元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比国纸ι和川纸容易多了。本课题考察总价值、单位商品价值及其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1元作为1单位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5%,即商品数量为1+25%,总价值仍为1元,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为1元÷ (1+25%) =
5.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6543.8+00亿件M商品,单位商品价格为6543.8+00元,M商品总价值和价格均为6543.8+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10%,其他条件不变,2008年M商品的总价值和总价格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
分析这道题的主要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总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果2007年M商品的总价值为6543.8+00亿元作为单位商品的价值,其他条件不变,2008年劳动者人数增加654.38+0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加654.38+00%,总使用价值为654.38+0+654.38+00%。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0%,M商品的总价值不变,但M商品的数量增加了10%,即当前数量为1+10%。以110亿元作为1台的总价,M货1+10%台的总价为110亿× (1+10%)。即2008年M商品总价值= 100亿×(1+10%)= 1100亿;总价= 100×(1+10%)×(1+10%)= 12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