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题
第一,排除法。这是解题中使用的第一种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有三种类型的排除:
(1)选项本身的陈述与历史事实不符或不完全一致,即错误或部分错误。
【例1】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体现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面的陈述是正确的。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维护世界和平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宣言》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唯一机构。
D.除了政治,联合国的活动还包括经济和文化领域。
这道题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联合国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准确,一般难度较大。A项本身就是错的,应该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就是错误的,联合国的构想应该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C项本身就是错的,符合其特点的应该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题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联及其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
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
C.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占领中国东北。
D.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没有受到制裁。
这道题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国联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准确把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没有加入,也就是A项本身就错了;表面上是反对日军占领东北,即C项本身就是错误的;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被制裁,也就是D项本身就是错的;在英美的支持下,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所以正确答案是b。
(2)所选项目表述正确,但与题目不符,可细分为时间、地点、性质。这种问题本身不难,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例题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思想。既然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应该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 * *资本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道题是选择题材料题。先看材料,再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B显然是不一致的(本质上不一致)。c、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一致)。所以只有A才是正确答案。
(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例4】,(1999年全国高考)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都没有统治世界四分之一主灵的脑力和实力。”“所以,分了它才是上策。”这表明,大国
(1)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了。
(2)已经放弃了毁灭中国的企图。
③还是要支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4)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②的表述明显是错误的,帝国主义一直想毁灭中国。那么先排除b和d。(3)的说法是正确的。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是c .
【例5】,(1999年全国高考)《生产者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扮演了菲律宾革命的角色”,包括:“制造生产资料,从而制造生产关系,从而使一切社会关系不断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不发达和半发达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对殖民者角色“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必然具有题目中提到的积极作用,因此排除了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 .
2.转型还是翻译。这种方法引入了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特别适合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大或没有联系的题目。操作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抓住关键词,仔细分析茎肢所给的信息,理解它想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快速搜索相关信息,把未知变成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通过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规律的本质是知识的转移,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然是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具体事件在教材中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完成的事情。这件事的本质是
A.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为现代化扫清障碍
C.外国殖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D.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步骤。首先,翻译“物”的意思是关键。德国人在19世纪中期从上到下完成的一定是国家的统一。同期的法国“自下而上的东西”一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他们的“东西”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形式不同。第二步只是“对号入座”,找到它的本质。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要求,其余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以下四本书中记载“凡地瓜所在,居民半年有粮,民渐广植”,只能是
a、石鸡石货殖B、孟茜碧潭
c、《齐·姚敏书》D、《农业行政大全》
据分析,红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所以只能在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有记载。题目相当于“以下四本书中哪一本是明代或以后的作品”,这样答案就迎刃而解了(D)。
[例8]今天,桂林和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首次开通于
a、战争结果B、秦朝C、西汉D、隋朝
该题既考查历史与地理的融合,又运用了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现在为过去”——桂林和长沙之间的水路交通必须经过湘江和漓江,这两条河在古代分别被称为湘水和澧水。问题翻译成“连接湖南和丽水的水利工程最早是什么时候开通的?”答案显然是秦时修建的灵渠。
第三,包含法。这种方法引入了数学思维。但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的候选项都满足题的含义,并且与多个候选项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那么包含其他候选项的那个候选项一定是最佳答案。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曾经在战场上的盟友,在巴黎和会上怒目而视,甚至扬言要退出会议。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的利益之争
B.国际联盟的组织与控制权之争
C.海军装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的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四个选项都是当时英法之间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矛盾,决定并包含着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殖民地的反英斗争,到18年底转变为美国联合独立战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民众反抗意识增强。
B.殖民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殖民地间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一个统一的美国国家开始形成
从分析可以看出,四个选项都是变化的原因,但“美利坚合众国开始形成”显然包含了另外三个原因,所以D才是正确答案。
[例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
C.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显然包括了其他三个目的,从而确定C为正确答案。
第四,归谬法。这种方法引入了数学思维,常用于常规方法无法判断的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当正向思维无法取得突破时,逆向思维和“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总卷)欧亚东部集团形成时,所有在其中的国家
A.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
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面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
D.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如果直接选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凭直觉选A。因为教科书并没有说明当时除了苏联和中国之外的其他东方集团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都是多党执政——这个考察显然超出了大纲)。但如果反过来考虑,先排除不符合项,就可以轻松回答了。首先排除b和d很容易,a项很难判断,先跳过。仔细分析C项,符合当时所有12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事实。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