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优秀论文范例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是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摘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物质必需品。自然界是有约束力的、有缺陷的,人类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诉诸精神手段来弥补现实或者更好地理解和享受现实。在精神世界中,人的心灵是最真实、最自由的,它可以从感性的现实和有限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使纯粹外在的、感性的、转瞬即逝的事物与纯粹的思想相调和,即自然的、有限的现实与认识事物的无限自由相调和。其中,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心灵最值得骄傲的产物。

关键词:艺术与宗教;哲学;关系

第一,艺术、宗教和哲学的统一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作为精神系统中不同的文本,* * *共同构建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艺术以感性形象化的方式呈现真理;宗教背离了艺术的客观性,把它内在的主观性呈现给观念;而哲学则用自由思维来掌握和理解宗教中曾经只有主体的情感和观念。也可以说,通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神秘是宗教形成的起点和宗教传播的开始,崇高是哲学世界的一种属性。宗教和哲学作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体系,看似与感性艺术相冲突,但事实是,虽然有相互制约的成分,但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尤其是充满了活动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介于宗教和哲学之间。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一)艺术活动中的宗教神秘

音乐和舞蹈中的宗教。

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也就是艺术和宗教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两者就已经有了接触。大多数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艺等。,会被用来表达某种神秘的神圣控制和用于原始的宗教仪式。据我国著名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考证,“舞”字与“巫术”同音,说明原始歌舞与巫术仪式关系密切,这在今天少数民族的一些重大节日中也有所体现。从音乐上看,有道教斋戒乐、佛教诵经乐等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中使用的宗教歌曲和音乐。

2.艺术和雕塑中的宗教

如尼日利亚的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多为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

(2)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主题和内容..

宗教与艺术创作的直接融合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一个不争的因素,在中国,一方面,宗教文化直接促成了传统戏曲和古典小说的创作,如《观音戏》、《西游记》;另一方面,孕育了大量的雕塑、壁画和建筑艺术,如上文提到的麦积山,以及中国敦煌、龙门、云冈、大同等举世闻名的石雕壁画,都是佛教广泛传播所致。同时,宗教对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学家蒋勋特别称赞禅宗精神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他认为禅宗启发了绘画中用笔简约和形式的创造,以神韵为主的禅画由此兴起。

宗教虽与艺术相关,但也与艺术疏离,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所依赖的虔诚心理容纳不下艺术创作所必需的自由创作精神。首先,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包含审美感受和体验;第二,宗教提倡的理性思辨阻碍了艺术思维的发展。宗教把艺术限制在宗教规定的范围和风格内,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争鸣和创新,扼杀了艺术发展的活力。藏传佛教在宗教功能上用“三经一疏”来保证唐卡作品的质量。这虽然保证了佛教绘画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但也制约了唐卡的创作活力,使得唐卡千百年来在题材、内容、形式上发展缓慢。

第三,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思。哲学的智慧不仅是教会人们思考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是使人们认识思维的本质,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探索对真理的理解。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表达对世界、对自身及其关系的看法的特殊方式。用黑格尔的话说,哲学具有艺术的客观相,虽然它抛开了艺术的外在感性因素,但在抛开这些因素之前,哲学已经把这种感性因素转化为客观事物的最高形式,即转化为思想的形式。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艺术因哲学而伟大”“艺术是哲学思考世界的重要方式”。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不言而喻。两者的密切关系可以从“画以意”、“乐以象德”、“文以道”、“诗以志”等方面得到深刻的体现。

艺术因为哲学而伟大。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理性的东西,来自作品本身的哲学信号成为评判和欣赏作品的重要依据。先秦诸子的散文,在焚书坑儒的灾难之后,千百年来一直被复制和记忆,成为历代作家崇拜的对象。除去政治因素,文章本身所体现的伟大哲学思想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在宋代哲学中,理学占主导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学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质朴。

四。结论

在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区别中,最明显的区别或矛盾大概是第一艺术,然而,同时,似乎艺术是最不容易发生冲突的,也是最具包容性的。恰恰是艺术让人类保留了自己最本质的真诚和真实。同时,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冲突,以及哲学在严格意义上的难以界定,我们会发现感性的直觉判断和坚持会成为最后莫名其妙却又坚定的支撑。艺术以其根植于人心中的真诚和真情,在人类的每一个新阶段,都能凌驾于一切已知的有形的真理之上,开辟出一条通向另一条真理的道路。归根结底,人类是靠感性来寻找和承受理性的。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矛盾的解决在于通过自由理性的思考,找到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的普遍性,扬弃其片面性,最终实现其和谐统一。艺术和宗教看起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哲学通过自由思考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最高真理、绝对和上帝是一回事."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层次&;mdash& ampmdash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是不受限制的绝对精神,是一种思想活动,可以独立存在;是上帝,黑格尔把_ _ _ _的上帝转化为精神,拥有基督的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这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绝对心灵的概念本身。头脑是自我维持的。它不是与客观世界对立的抽象的东西。你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一个有限的东西,所以也是一个本质的、绝对有限的东西。这种理解的第一种形式是直接的、感性的理解,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形状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绝对观念成为观察和感觉的对象。第二种形式是想象(或具象)意识,最后第三种形式是绝对心灵的自由思维。”

可见,艺术、宗教、哲学在绝对精神层面上属于三个阶段、三种方式,艺术进入哲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像精神否定自然,自然成为精神的对象(精神否定自然的同时又把自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是第一次否定它。这时精神否定了自己,变成了具体的精神。精神不断否定自我,回归自我,但此时已不同于最初的自我)。艺术是一种理性的感性显现,是艺术家以感性形象化的形式展现了真理,也就是心灵。但是,艺术并不是表现真理的最高形式,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超越有限到达无限的过程。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实,总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每个人都有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五种需求,需求的重要性与未被满足的程度有关。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会追求社交需求,然后会进入宗教的需求。头脑通过不断否定自己而得到满足。可见艺术本身是有局限的,要超越这个局限,达到更多的认知形式。因此,当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走到尽头,因为艺术满意地表达了供观察的形象后,心灵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看得更远的心灵不会满足于这种客观的表达而转向内心生活的思辨,向宗教和哲学发展。所以,如果说艺术是心灵的感性形象,那么宗教则为这种感性形象增加了一种虔诚的态度,即客观的外在化为内在的思考,对象突破了对象本身,似乎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成为了内在思辨的产物。在这种程度上,感性观察的对象被宗教所否定,摆脱了客观性,形而上学地成为主体情感和概念的内容,成为礼拜者的虔诚情绪。宗教是艺术的否定,是认知的最高形式&;mdash& ampmdash哲学否定了宗教强调主体意识的片面性,通过自由思考统一了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正是通过不断的否定,人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艺术家否定自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对象,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然后以感性可视化的方式再现真实。“情感关怀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以感性的可视化方式将真理呈现给意识,而这种感性的可视化在其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形式观念和个别现象的统一是美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创造美的本质,当然,这种统一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外物,也取决于观念因素。”

哲学用思想表达思想,艺术用感性形式表达思想。概念是思维以抽象形式表达的产物,是思维的外化。意识决定环境,事物是存在的,关键看人怎么看。对黑格尔来说,艺术表现的内容是思想和灵魂;精神是思想的外化,是理性的感性形式。

艺术作品可以表达精神和神圣的真理。“宗教往往用艺术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宗教的真实,或者用形象来解释宗教的真实,进行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说,既然艺术把真理,也就是心灵,作为它唯一的对象,它就不能通过个别事物本身来关照这种现象。艺术家为希腊民族建立了关于神的事迹、生活和影响的明确概念,因此为他们建立了明确的宗教内容。”

在这个阶段,艺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潮密切相关。达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与民族、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所以艺术表达的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是这个民族心灵的情感表达。东方人性格温和,强调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所以东方的艺术作品大多强调意境,充满微妙神秘的理性魅力,而西方强调与自然的冲突和冒险精神,其作品赞美人体,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所以在古典绘画中,风景多是作为肖像的背景出现的。比如服装,东方服装强调含蓄,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东方服装的特点是宽松包裹;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标榜人性回归,其服装具有强烈的性别对立意识,夸大了人体的轮廓,所以西方服装的特点是立体。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把自己心中酝酿的东西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无论是一流的艺术形式&;mdash& ampmdash音乐、绘画和雕塑是二流的艺术形式&;mdash& ampmdash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读到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人可能会质疑古代艺术是从属于宗教或者封建王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尤其是我们见过的举世闻名的名作),并没有进行纯粹的描写。客观的东西先经过作者的想法,作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作品。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我们看到的名画肖像,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精致影像。达芬奇用蒙娜丽莎的微笑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理念。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为教堂和君主工作,但他的作品不仅仅像猫和老虎。他雕刻出了他心中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和大主教。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张林海的作品充满焦虑和忧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不幸经历有关。他把早年经历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观情绪融入到了创作中。所以艺术是灵魂的情感表现,并不是说艺术只能作为吸引人眼球的噱头。比如近代走红的网络名人,通过卖丑,用自己夸张的丑态取悦观众,用八卦、“揭露”黑幕等行为让自己走红,都不是艺术,我们只能说这种行为亵渎了艺术。

“最接近艺术又高于艺术的领域是宗教。这种从艺术到宗教的进步可以这样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以感性的方式把真理,也就是心灵,作为一个对象,并把绝对的形式作为一种适合它的形式,那么宗教就给它增加了一种虔诚的态度,也就是对内在生命所特有的绝对对象的态度。虔诚的态度是最纯粹、最内在、最主观的邪教形式。在这种崇拜中,客观相似乎被吞噬和消化,客观相的内容从客观相本身中分离出来,成为心灵独有的东西。”佛教说宗教是分离的,宗教和宗教都强调禅宗的“见性明心”和“悟圆修行”;今天广泛使用的“宗教”来源于拉丁语宗教,原意是“谨慎”和“认真考虑”,指的是崇拜神灵所涉及的严肃性。因此,在西方的拉丁时代,宗教意味着人们崇拜和崇拜上帝,上帝和人之间有一些交流。古汉语中“宗”的本义是敬宗祠,“教”的本义是教化。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宗教被视为与神圣的真实体验的深刻相遇,是人与那种神圣力量的独特关系。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宗教来源于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无助感、对犯罪行为的恐惧和性能量。综上所述,宗教不仅作为一套公认的社会形式对人格的发展起作用;而且,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本身也体现了人类追求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的倾向。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宗教都赋予了人们真诚的崇敬。在这里,宗教使心灵抛弃了纯粹客观的感性直观形式,形而上学地成为一种虔诚的感觉和一种内在的思辨概念。应该说思想在这个层面上更纯粹,更抽象。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观点类似于中国佛教的“宇宙心”和王陆的“心学”。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吸引人成佛,强调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因为我们认为是真的才存在;个体之心与宇宙之心是一体的,是“不存在”的。一级作出的判断会被上一级否定。所以禅宗的发展强调顿悟,以“行”领悟,从有到无,最终超越并达到顿悟。而陆九渊则认为“心即理”,陆、王则进一步强调佛教观点,结合儒家观点,强调人的良知是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做法而得到延伸的。而“知书达理,重视事物”都需要真诚,所以要“正”。可见,在这个层面上,思想已经抛弃了客观的表现形式,真正上升为情绪的活动,所以宗教是理性思考的产物。

“最后,绝对心灵的第三种形式是哲学。我们必须把自由思考视为最纯粹的知识形式。哲学就是用这种自由的思维,把和宗教一样重要的内容提供给意识,从而成为最精神的修养,用思维去掌握和理解宗教中曾经只是主题情感和概念的内容。这样,艺术和宗教就在哲学中统一起来了:一方面,哲学具有艺术的客观相,虽然它抛开了它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并且在它被抛开之前,它已经把这种感性因素转化为客观事物的最高形式,转化为思想的形式;另一方面,哲学有一个宗教的主体,这个主体被净化了,变成了思维的主体性。”

用思维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有在自身内部取消这种否定,生活才能对自己变得积极。“因此,主体是整体。我们应该克服一切缺陷,把想法变成现实。只有通过否定,生命才能成为积极的存在。绝对精神的最后一个层次是自由思维,但是自由和满足之间是有独立性和冲突的。主体一方面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具有主观感情和欲望,所以主体不能在天地之间自由活动,为所欲为。正如王陆学派所认为的,每个人都有良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但人们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为私欲,所以人们的良知只能通过纠正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来延伸。

结论: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了一种与宗教对意识同等重要的思辨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否定艺术,通过否定宗教对艺术的作用,把客体的感性因素转化为客观事物的最高形式,而主体的精神否定自然,把它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否定再次回到自身。它不是最初的主体,而是经过思考净化后,变成了思考和思考。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第三篇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摘要:宗教、艺术和哲学都属于同一范畴,都属于思想领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主要从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以及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来分析艺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哲学;宗教;关系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J0-02文献识别码:A篇号:1005-5312(2012)14-0079-01。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艺术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具有普遍的基本规律。哲学代表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影响艺术。相反,艺术也可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美学更多的是艺术史,对各种艺术的历史描述涉及到心理本体论的对应物,时代的物化精神。黑格尔干脆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了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一)艺术家与哲学的关系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会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崇尚自然美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不仅大力提倡“自然”和“清真”的风格,而且欣赏“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的自然之美,并自觉地把这种审美境界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传诵千古的杰作,往往是充满自然美的诗篇。(二)艺术作品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家有影响,所以对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很大影响。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深受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影响,成为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主义的代表作品。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也是在近乎荒诞的情节中,蕴含着浓厚的哲理。

(三)艺术思潮的形成与哲学的关系

艺术思潮的形成也与哲学有很大关系。比如超现实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文艺的重要流派之一,是以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为基础的。可以说,各种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

所以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同时,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哲学对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加深了特定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影响。

二、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艺术理论的重要内容。黑格尔认为,宗教往往利用艺术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宗教真理,或者用形象来解释宗教真理,以供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实际上是为不同的部门服务的。事实上,不仅宗教利用艺术,艺术也离不开宗教的发展。宗教思想对艺术思维、观念和表现形式有很大影响。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一)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

艺术和宗教在起源上是密切相关的,但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在当时主要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如果说,在分析艺术的社会根源时,艺术根植于人们无节制的创造活动,根植于人们的天赋、技能和知识的展示和运用,那么,巫术乃至整个宗教的根源就应该在人类实践的局限性、人们的不自由以及人们对统治他们的自发力量的依赖中找到。可见,原始巫术和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的直接而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

(二)从思维方式上看,宗教和艺术都是用想象和幻想来把握世界。

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中进行的。没有艺术想象,艺术形象就不可能存在。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说到技巧,最杰出的艺术技巧就是想象”。宗教和艺术在运用想象和幻想来把握世界时,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这使它们在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中相互渗透和融合,使艺术因素融入宗教,艺术中有宗教因素。

(3)从探究的对象来看,宗教和艺术都注重对人的研究。

文艺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本体。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以社会中的人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宗教追问的对象,说到底也是人,是对人类灵魂和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总之,艺术、宗教和哲学作为精神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共同构建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虽然有互相制约的成分,但也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尤其是充满活动和不确定性的艺术,是从宗教和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参考资料:

丹娜[1]。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共享更好> & gt& gt论艺术与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