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件全集(5篇)

#课件#引言课件本身是作者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它显示了制作者对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为课件设计教案。以下是整理分享的一个高中数学课件。欢迎阅读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中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物理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空间物体可以根据其几何特征进行分类。

(3)用语言概括棱柱、棱锥、圆柱、圆锥、锥台、平截头体、球体的结构特征。

(4)会标明几何、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总结出圆柱、圆锥、平台、球体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所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几何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周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包容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空间物体和模型,总结柱、锥、台、球的结构特点。

难点: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概括。

第三,教学工具

(1)学习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物理模型和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主题

1.老师问: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你能举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互相交流。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活动。

2.提到的建筑基本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成的,(表现出圆柱、圆锥、平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可以观察到。这些空间物体是根据某种标准分类的吗?这是我们想学的。

(2)、探索新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区分棱柱、圆柱和金字塔。

2.观察棱镜的几何物体,投影棱镜的图片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学生发表小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棱镜的主要结构特性。

(1)有两个平行的面;

(2)所有其他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两个相邻的上四边形的公边相互平行。总结棱镜的概念。

4.教师和学生结合图形* * *得到棱柱的相关概念和棱柱的表示法。

5.提问:这些棱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棱镜可以按不同分类吗?请列出你身边学习过几何特征的物体,并说出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特征?它们是由什么基本几何图形构成的?

6.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棱锥体和截锥体的结构特征,并画出相关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法。

7.让学生观察圆柱体,通过物理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体,从而总结出圆号的概念及相关概念和圆柱体的表示法。

8.引导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体、圆台体和球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表达式,借助物理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总结。

9.老师指出,圆柱体和棱柱统称为圆柱体,平截头体和截头体统称为平台,圆锥体和棱锥统称为圆锥体。

10.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物体都是由柱、锥、台、球等具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成的。请列出你身边学习过几何特征的物体,并说出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特征?它们是由什么基本几何图形构成的?

(3)质疑答辩,解难释疑,发展思维,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且其他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是棱柱吗?

2.棱镜的任意两个平面可以作为棱镜的底面吗?

3.教材P8,习题1.1A组1。

4.圆柱体可以用长方形旋转,圆锥体可以用直角三角形旋转,平截头体可以用什么图形旋转?怎么旋转?

5.棱镜和金字塔是什么关系?锥台、圆柱、圆锥呢?

动词 (verb的缩写)巩固深化

习题:教材P7习题1,2(1)(2)

教材P8习题1.1题2、3、4

六、归纳整理

学生们学到了什么?

七。分配

2.高中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理解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零度角)和区间角的概念。

流程和方法:

能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度,能判断象限角,能写出末尾有相同角度的集合;掌握间隔角组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任意角度概念的理解;区间角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在终端边上有相同角度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集合的书写。

第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追溯角度的定义

(1)角的第一个定义是:由两条有共同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称为角。

角度的第二个定义是:角度可以看作是一条光线在平面上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教授新课程

1,角度的相关概念:

(1)角度的定义:

角度可以看作是一条光线在平面上绕一个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2)角度的名称:

注意:

(1)“角度α”或“∠ α”可简化为“α”而不引起混淆;

(2)如果α是零度角α= 0°,零度角的终止边与初始边重合;

⑶角度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包括正角、负角和零度角。

请告诉我α,β,γ的角度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定义:如果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起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哪个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象限。

3.高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流程图选择结构的基本逻辑结构。

2.能够认识和理解简单框图的功能。

3.能使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1.通过模仿、操作、探索,体验设计流程图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况: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地与乙地之间托运行李的费用如下

其中(单位:xx)为行李重量。

2.试给出计算成本(单位:xx元)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第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表达。

第三,构造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个操作的结构,叫做选择结构。

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为真(或称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描述:

(1)有些问题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需要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择结构。必须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然后由判断结果决定两条分支路径中的一条;

(3)在上面所示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中的一个,不可能两个都执行,但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为空,即不能进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框的形状要标准化,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有一个入口点和两个出口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判断了哪一步?

4.高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相关应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一个新的教训,并探索标准方程

第二,掌握知识,巩固实践

1.说出下面圆的方程。

(1)中心(3,-2)的半径为5;(2)圆心(0,3)的半径为3。

3.指示以下圆的中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是(1,3),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第三,延伸提高,举例说明

例1,中心在y=-2x上的方程,经过p(2,-1),与x-y=1相切(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一个圆穿过(-2,1)和(2,3),圆心在X轴上。求它的方程。

2.求通过A (-10,0),B (10,0),C (0,4)的圆的方程。

例2:一座圆拱桥,跨度20米,拱高4米。施工时每4米加一根柱子,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圆过M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总结练习P771,2,3,4

动词 (verb的缩写)操作P811,2,3,4

5.高中数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数学的许多重要分支都是以集合论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意义和表示。

困难:代表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例题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知道常用的数集及其特殊标志;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达相关的数学对象;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体验从集合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一个集合的相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意义。

(2)要求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汇编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总结,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主题

1.老师首先提问:

(1)介绍一下你的家庭,原来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家庭”、“学校”、“班级”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2.活动:

(1)列举生活中集合的例子;

(2)分析总结各例* * *相同特征。

这就引出了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识,构建概念。

1.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以下七个例子:

(1) 1-20内的所有素数;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⑶安全理事会所有常任理事国;

(4)所有正方形;

(5)海南省2004年9月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所有高一学生。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七个例子有何异同?

3.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了七个例题的特点,并给出了集合的意义。一般来说,某些特定对象的总和称为集合(简称集合)。一个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

4.老师指出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set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

(3)质疑辩护,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重个别辅导,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相同,我们就称它们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确定以下所有元素是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解释原因:

(1)是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中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案。

3.让学生举出一些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老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代表高三班所有学生的集合,用A代表高三班的一个同学和高四班的一个同学,那么A和B分别是什么关系?这就导致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元素和集合之间有两种关系:归属和不归属。

如果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

(2)如果用A来代表“安理会所有常任理事国”的集合,那么中国和日本与集合A是什么关系?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的练习1。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展开几组的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交叉内容,写出常用几组的标记,要求学生完成问题1.1A。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一个集合* * *可以有多少种表示方式?

(2)尝试比较自然语言。表示集合时枚举和描述有什么特点?适用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集合表示?

使学生了解三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让学生了解三种表征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巩固和深化、反馈和纠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

(2)集合A由例子表示。

(3)试着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来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的练习2。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新知识,认识到三种表述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5)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理解或体验以下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认为学习汇编的意义是什么?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和集合的三种表现形式。

家庭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习题1.1A第四组13页。

2.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多少种关系?怎么表达?同样,集合之间又有多少种关系?怎么表达?要求学生预习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