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考申论真题答案

再分享几个关于国考理论的句意理解问题。

句子理解题分数不高,一般10,但在考场环境下所有关键答案都拿满分并不容易。

根据评卷人的分享,可以看出每个点的分数都不一样。所以更重要的是找到更接近高分的点。

回答这类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考场上拿满分,而是想在做题的时候知道高分的重点是什么。虽然这类问题一般都是材料中的关键句子,但答案绝不是将材料的大纲分段提炼,然后一下子全部抄下来。(或者,不要问,直接做材料,组织清楚,然后重点回答。考场时间不多。)

下面是三个小问题的复杂分析。选题原则是我的答案和参考书不一样,线上课老师分析太详细,不适合考场操作。

题目本身不难,同义替换和逻辑元素混合的窍门。本文描述的逻辑线尽可能靠近考场。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来自2016国考。

“中国的教育技术水平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请根据“给定数据6”指出这句话的意思

看这句话,太快了,跟不上,所以先说负面问题。灵魂是引用的,这个词需要形象化描述。

这句话的高分很好把握,是对这个问题的具体描述(教育技术水平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的具体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看这句话,并不容易理解其逻辑关系。是因为“中国教育技术走得太快了”导致“灵魂跟不上”吗?还是整个句子描述的是一种消极的现象?

这句话引起的歧义也可能是提问者判断考生是否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有教育专家写道:“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摘要如下:

第一句话说明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整个材料是专家文章的摘要,第二件事:这句话恰好是专家文章的中心点。

所以整篇文章几乎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个观点。阅读下面的段落时,要多注意文意和中心观点的关系。混合元素和逆向推理是常见理解科目的特点,在考场上遇到就有预设就好。

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技能,不在于我们的学生的能力,不在于改革和技术,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中国的教育技术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

源部分。

答案很明确:这一段回答了“教育的问题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技术水平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是对教育问题的描述。

解决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坚定地用整句话描述一个负面的现象,坚决抛弃技术层面和灵魂之间的因果关系。)

“不是...但是……”→ "...太快了,...跟不上“前者足够,后者不够。

同义替换:教育技术水平=技能、学生能力、改革。“灵魂”跟不上=没有灵魂的东西。

这里没有对灵魂的解释。

柏拉图曾说:“教育不是他,而是心灵的转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是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根据柏拉图的语境,思想应该转向哪里?我认为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心灵,灵魂,同义替换。

这一段解释了灵魂:教育的目标是解放思想,使之转向爱、善良和智慧。

缺乏灵魂的东西可能是缺乏思想解放和缺乏将思想转向爱、善良和智慧的培养的同义词。

看到这里的数据,干巴巴的句子所描述的问题基本定型,总结如下:

1.这句话描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

2.教育技术:技术、学生能力与改革。

3.灵魂:解放思想,让心灵转向爱、善良和智慧。

在考试的关键词下面画线就可以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才。

这句话,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应该是适合的。

方式方法可以同义替换教育技术水平,同时对策反向问题,即教育技术水平指向决心。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摒弃浮躁和功利,回归教育规律,慢慢来,不动声色,不浮躁不浮夸,就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时候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天赋好,能力强,灵魂充实。

新常态反向演绎旧常态: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

本段最后一句,又出现了灵魂这个关键词。这个句子正好与题干句子中描述的问题相反,仍然可以同义替换。

教育技术:分数、天赋和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适度、可能、适当。”

用孔子的话说,“中庸”就是“去其两端,取其所用”。总之就是不偏左,不偏右,不偏下,不偏上,保持中间为上。不要过度,也不要短缺。你说太多是什么意思?不断变换技术水平,让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领导不知道怎么安排工作。他们只是走得太远,忘记了教育的规律,忘记了教育固有的东西。

“可能性”是指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孩子未来有所有的可能性。他现在学的东西,甚至他的天赋,他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他以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保证未来的可能性。

“适当”是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规律,适合孩子。别看你邻居家的孩子什么琴棋书画都学,还送自己家的孩子去学。这样想是错误的。学不适合他的东西是没用的。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

把四段放在一起,有一点是教育应该做什么。也是一种跟上“灵魂”的方式。

总结:教育需要基于适度、可能和适当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对策也可以用来验证上一篇文章中发现的教育问题。

比如强调教育规律和给孩子的可能性,推断现状偏离教育规律,教育方向明确。

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从现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去适应现实。”如果你适应了外面的世界,你会学到社会上最混乱的东西,忘记所有的主流价值观。

这一段和第二段一样,说的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充实心灵,摆脱现实的奴役。

其中对现状的描述是“盲目适应外界”和“遗忘主流价值”,可以分别归入教育技术层面和“灵魂的东西”层面。

总结:

1.这句话描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

2.教育技术:技能,学生能力,改革,盲目适应外界,定向决心,分数,天赋,能力。

3.灵魂:解放思想,让心灵转向爱、善良、智慧和主流价值观,充实内心,摆脱现实的奴役。

4.教育现状: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

5.对策:以适度、可能、适当、适宜为原则。

根据干句子的核心点,抽出关键词,组织语言回答。

总结:

这句话描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盲目适应外界,培养学生的分数、天赋、能力有明确的方向,技术层面的改革过于频繁,却缺乏教育的“灵魂”,即解放思想,让心灵转向爱、善、智慧,丰富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这个问题我也查阅过机构的回答,很多都是针对中国的教育的。我觉得这是对没有拿到满分的一种弥补。如果字数足够的话,可以说说问题的对策和后果,但显然这个问题要求的字数要少一些。在回答中,你可以把教育问题讲清楚,把引号的意思讲清楚,补充关键的逻辑点。

可补充说明的要点:

1.教育问题的后果:教育者难以开展工作,学生忘记主流价值观。

2.教育问题对策:本着适度、可能、适当的原则,因材施教。

回答:目前中国的教育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盲目适应外界,培养学生的分数,天赋,能力都有明确的方向。技术上的改革过于频繁,但教育的“灵魂”却缺失了,那就是解放思想,让心灵转向爱、善良和智慧,丰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这将使教育者难以开展工作,学生忘记主流价值观。因此,要本着适度、可能、适当的原则,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