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过就业实现什么

大学生就业申请: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职业。

他离开政府创业,摆摊,种菜,做房地产,直到八年前进入猪肉市场。目前个人身价近百亿。近日,被媒体称为“北大杀猪人”的陈升独特的创业经历,引起广泛关注。

从名校毕业后,陈升并不是第一次做一些人认为相当“脏”的猪肉生意。15年前,他的弟弟陆步轩因为生活贫困,曾经卖过猪肉;一年前,另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90后LLM张天一和三个合伙人在北京开了一家米粉店。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关于名校毕业生卖猪肉米粉是不是浪费人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抛开吸引眼球的新闻元素,此类事件引人关注,其实隐含着社会对“人尽其才”的就业关注。不可否认,中国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往往综合素质优秀,相应地,社会也会更加关注他们,对他们的职业期望也更高。所以,一旦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必然会遭遇误解、质疑甚至否定。

但我们在关注“名校毕业生”这个标签的时候,其实应该抛开固有的身份偏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从长远来看,这份工作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除了金钱,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什么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工作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和质疑他们的决定?无论是在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发挥自己的特长,还是跳出专业局限,另辟蹊径,都是在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无论是一开始被生活所迫,还是经过长期思考后慎重决定,选择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事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的决定也是对生活变化的积极回应。

“不均多态是幸福的源泉”,社会活力的激发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推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分。所有为了家庭幸福和社会福祉而默默工作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不管是卖猪肉还是卖米粉,只要你肯努力,肯用心,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更何况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白,等待有识之士去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品味生活,调整奋斗方向,可能比单纯的找一份自己有能力却不热爱的工作更有意义。

客观来说,近年来,就业环境正朝着多元、包容、自由的方向发展。鼓励尝试、允许失败的社会氛围也给“初生牛犊”增添了一些信心和勇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风起云涌,年轻人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创意空间;国考通过人数和平均竞争比连年下降,毕业生不再蜂拥选择报考公务员。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体制内体制外都可以,逐渐成为求职者的一种学问。创业和就业观念的悄然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格局决定胜负,态度决定高度。有理由相信,凭借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出色的适应能力,陈升和年轻的张天翼将在市场大潮的搏杀中赢得一席之地。让他们去“折腾”吧,只要他们有想法、有技术、有计划、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即使不出人头地,也能从社会这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一条更实际的发展道路,未尝不是一件坏事。站在路边的人不妨给他们更多鼓励的掌声。毕竟允许不同形式的成功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