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与湘东的纠葛——从地理环境看湖南的起源

湖南是怎么来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湖南历史悠久,更何况还有宁乡潭河的三庙古传说和青铜古国,可以将湖南的历史追溯到商代。但如果说湖南的行政区划,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直到清朝雍正年间的1724才有了完整意义的“湖南省”,可以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之一。但是,要追溯湖南历史的渊源,不妨顺水推舟。湖南的四条河。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在湖南,湘、子、元、李四大流域以子、元分水岭雪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个区域。西部的元、黎盆地属于云贵高原东缘,东部的湘、资盆地多为江南丘陵地区,湘江下游为洞庭湖平原。俗话说“山高水长”,河流是交通要道,不是交通障碍。因为水上可以有木船和竹筏,所以爬山越岭的难度要大得多。于是,湘、都、袁、李四水之差造成的湘都与的地理分离,导致了湖南长期的行政区划。湖南的文化和政治区域因此被自然地划分。湘资河流域,尤其是响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湖南发展的前列。湘江长沙段。湘资流域,尤其是响水,在开发上处于“四水”前列。摄影/木叶在那个首都位于北方,与岭南的交通是南北干线的时代,湖南因为湘水水道而成为便利之地。文化沿着河谷和主干道,以最快的速度向最远的方向传播;在交通线附近,向两边扩散。响水,承载着这个速度和方向,也是这个“两边”的中心线。其沿海,风气为先,货货相连,人才出;远离它,气势萎靡,苍凉。楚人逆流而上,建黔中郡、长沙城。从商周开始,最早生活在湖南的土著就有了天然的差异。湘子河流域类似于江西的古越族。元利河流域类似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当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楚人在进入今天的湖南省会长沙之前,先从他们的国都(今湖北荆州)出发,在贵州中部设郡,辖今怀化、常德、张家界、湘西及贵州部分地区。后来郡县被秦国占领,郡县设在沅陵。沅陵黔中县城的废墟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气势。摄影/木叶。沅陵城西10公里处的黔中县古城遗址,占地110000平方米,三面环水,气势迷人。这里有40多座战国至汉代的巨墓,每座都是一座山,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多一半,周围还有1000多座战国和汉代的平民墓。这个古城池和一千多座古墓构成了一幅古湘西的历史画卷。长沙是楚人的下一个目标。千里湘江蜿蜒北行,翻山越岭到长沙后,豁然开朗。楚人经长江转向湘江,来到这个有着长滩的小山间盆地,建立了长沙城。长沙不仅是楚国过洞庭进军岭南的战略据点,而且东临江西。在楚越对峙的100多年间,是楚国南疆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防御。今天的五一广场地区,曾经是汉代长沙的王城中心。摄影/木叶长沙一直被认为是西汉时期吴锐修建的一座城市。但梁小金先生根据考古发现推测,战国、楚国应该有一座城,并推测当时长沙的范围为:东在今天的黄兴路与蔡锷路之间,南至今天的坡子街,西至今天的下河街,北在今天的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这个范围东西长700多米,南北宽约600米,比黔中县古城还大。楚人的城市为湖南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湖南长期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以黔中县为中心的元、澧流域。一个是以长沙为中心的湘资河流域。直到清朝雍正时期,他们才合二为一。秦朝灭亡后,长沙国成了短命的四郡之国,迎来了历史上的汉朝。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朝将贵州中部的县治迁到今天的常德市(老城在今天常德市东北30公里处),改称武陵县,确立了常德作为湘西中心城市的地位。然而武陵郡此时却成了长沙的版图。湘资河流域的中心长沙,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亮点时刻——长沙国。汉初吴国长沙国的疆域基本上继承了秦时长沙郡、武陵郡的范围,北依长江,南依九山,涵盖了今天湖南的大部分范围。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是长沙宰相李沧的家族墓。也是在西汉时期,建立了汉初诸侯国之一的长沙,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它仍然以五一广场为中心,但比战国时期的小城略大。此后两千多年来,长沙从未迁址。当建立刘的长沙国时,他所控制的“疆域”已大不如前。不仅武陵郡被分,长沙州南部和西南部还设置了桂阳郡和零陵郡,才有了今天郴州和永州的发展机遇。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时设立桂阳郡,但实际上归长沙国管辖。县治在今天的郴州市区,范围基本包括今天郴州的所有区县,以及粤北的一部分。1996、2001,郴州市文物部门发现了南护城河一段、西护城河与西南护城河交汇处的汉桂阳县城遗址。护城河开口约30米,底部约3米,深度约4-5米。这就是郴州大男人的天气。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分析,长沙国建立零陵郡,但此时零陵郡的中心不在永州,而在广西全州。直到建武元年(25年),零陵县才迁到今天的永州零陵区。公元215年,孙权、刘备分封荆州时,武陵、零陵、长沙、贵阳四郡(东汉时长沙废为一郡)组成了汉代湖南的疆域,成为今天常德、永州、长沙、郴州的前身。直到东汉末年,“取四郡”“战长沙”成为三国故事的经典桥段。四郡先是刘备所有,后来全部被孙权占领。即将开始的六朝,成为湖南新行政区和城市的“井喷”时代。衡阳和岳阳在洞庭湖中脱颖而出。早在周时代,岳阳就建有西米城。东汉末年,鲁肃在今天的岳阳楼区洞庭湖上修建了巴丘城。赤壁战争期间,曹骏通过巴邱推进和撤退。战后的巴邱是孙、刘两大军事集团的交界处,周瑜在这里暴亡。鲁肃接掌后,率万人驻守巴邱,在洞庭湖练水军,建巴邱城,建军楼,据说就是今天岳阳楼的前身。今天的洞庭湖。控制洞庭,夺取湘江阵地,使岳阳在魏晋崛起。摄影/元康元年,木叶晋惠帝(291),复置建昌郡,郡址当年在巴丘市。今天,岳阳市正式成为一个县级市,后来它成为著名的“巴陵县”再次更名。《岳阳楼记》中的“滕守巴陵”就是这样来的。巴陵县是重要的海军基地,同时又是湖南向长江以北输水的港口。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是“粮运竹木,损失很大。至于油蜜酱菜属,还得操作。”岳阳由此成为一江四水、外通长江的水运枢纽,是名副其实的“湘北门户”同样,有“雁城”之称的衡阳,也因为分裂时代而受益于行政区划的设置。相传北方的大雁因为害怕长城外的寒风,成群结队地迁徙到南方。他们飞越了千山,来到了这个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地方。他们扎营停下来居住,这就是“雁城”的由来。这个典故在历代诗词中多次使用。比如北宋范仲淹镇守延安时,就用了《渔父豪情》中的“衡阳雁去而不注意”这句话。岳阳和衡阳在湘江流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衡阳自西汉陵县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今天的衡阳市属于湘东县,湘东县的陵县在珠晖区。陵县遗址发现于1952。城市是大城市小城镇的格局。大城市长约650米,宽约550米,小城镇在大城市的西北部,长约350米,宽约250米。考古学家推测,汉代古人主要居住在大城市,魏晋时期人们退居到小城市居住,战国汉代的衙门等重要建筑也在小城市。考古工作者收集了大量汉代的陶片,如管瓦、板瓦、瓦、壶、壶、豆等,还有五铢的铜、铜渣、铁剑等。这就是古人居住的“衡阳城”。他们生活在这个狭窄的地区,死后被埋在周围的小山中。现在山丘里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汉代。“祥子”和“李源”总是分离的,隋朝统一了中原。鉴于南北朝时期过多设县,许多县被废除,原县(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合并,统称为“州”,如潭州(长沙)、越州(岳阳)、郎州(郎州)。与湘子谷相比,元历谷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沉寂了太久,终于在唐朝迎来了一些发展机遇。唐代的湘西与贵州同属于黔中路,是黔中路以东的行政区域。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国。易,也”,易的意思是笼络和控制。这些吉米州的管辖范围比正常的州要小。唐政府认可当地土著贵族,封其为诸侯,纳入朝廷管理,也就是后来土司制度的前身。黄州,位于今天的新晃,是吉米州。即使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吉米州,也有很多唐朝设立的州,比如麻阳的金州和贵州铜仁市的部分地区,还有洪江、枝江的徐州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却让这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以一种新的身份走向了历史前台。这些湘西山水中的城市,成为后世一些重镇的源头。比如徐州的中心就在洪江古商城,这里直通洞庭、入长江的、五水、绥水,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滇、黔、桂、湘、蜀五省的物资集散地,是一个烟火万千的巨大城镇。唐朝末年,湖南观察台设在湖南属谷,最初设在衡阳,后设在长沙。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湘”字,但至今仍只管辖湘属流域的一部分,不包括湘北洞庭湖、湘西甚至之前的郴州。如果“湖南”指的是洞庭湖以南,那是名副其实的,但离现在的湖南省版图还很远。相反,其后五代的马楚疆域,最接近今天的湖南省。马楚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以湖南为主体的政权,覆盖今天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广东、广西、贵州的少数地区。根据五代十国形势图,马楚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政权。公元939年,西州(今永顺、龙山、保靖等地)刺史、土司彭率万余少数民族起兵造反,楚王马锡范出兵征讨,双方胜负。马锡范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消灭彭世周,同意讲和,承认彭世周在西州的特权,开始了彭在湘西八百年的土司统治。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西州土司制度才被终止。记录这一事件的西周铜柱至今仍保存在永顺芙蓉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说,在湖南被短暂“统一”的马楚时期,湘西部分地区还是自治的,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清朝。宋朝继续保持湖南湘子河流域和沅水流域的划分,大致以洞庭湖南岸的湖滨地区为分界线,从东北向西南横向划分。洞庭湖以南地区属于镜湖南路,包括今天的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郴州、邵阳。在北部,它包括大部分的湖滨地区以及水原和澧水流域。比如今天的岳阳、常德、怀化、湘西都属于镜湖北路。镜湖北路也是“湖北”名称的来源。唐宋时期湘西、湘西南虽有所开发,但仍被朝廷视为“不毛之地”。唐代几个著名的贬谪文人都是在这里贬谪的,如柳宗元贬谪永州、刘禹锡贬谪郎州(常德)、王昌龄贬谪龙标郡(今洪江)。“大一统”的湖南到明朝也就不到300年的历史。更方便的是设置两湖行政区划,湖南和湖北都合二为一,统称为“湖广省”。作为湖南两大地理单元之一的常德,此时是元里区最大的中心。明朝开发云贵,常德成为“进入云南的必经之路”。据史书记载,崇尚奢华的人超越了封建王朝的服饰等级制度,触犯了国法。清末,进入云南的商人和官方游客在此定居,商铺交易,甚至堪比汉口。明代湖广省。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明末,湖南的行政区划更加复杂。今天,民众经常听到的“巡抚”这一官名,在清代成为一个省的最高官员,但在明代只是暂时的。总督的意思是“周游世界,关心军队,安慰人民”。因此,之江与湖南省的最终形成有关系。明朝末年,1599年,在贵州偏桥镇(今施宾)设“偏元总督”,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很快就迁到了贵州园洲(今湖南芷江)和初中镇。这是一个军事性质很强的机关,但是在行政区划上,湖南和湖北还是一个省,归湖广的政治使节管辖,两者并不一致。此时,枝江可视为沅水区的次中心,地处沅水上游,云贵交通丁字路口,这是其优势;它的缺点是当地经济不景气,依靠外国人繁荣。从这里设偏院总督到清朝雍正年间被废除,匆匆兴盛了二百年。1663年,清康熙帝将湖广右使、偏远总督迁至长沙,而湖广总督、湖广左使仍驻武昌,湖广分为南北两省。长沙、衡州、永州、、郴州、常德、岳州七州,陈、荆两州归偏原总督管辖,行政区域开始与军区一致。清代的湖南省确定了今天湖南省的“版图”,但湘西州的省级行政区比今天略密。图片来源/《中国历史1666,湖广右大臣在长沙改名为湖南大臣;1724年,偏远总督改称湖南巡抚,管辖范围与今天的湖南省几乎相同。完整意义上的湖南省基本在这里建立,成为中国古代的正式省份。此后,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湖南省内部区划调整频繁,但“边界”基本未变。湖南省现在还不到300年。这是一个厚重而古老的省份,但也是一个年轻的省份。END本文由CityMemory发布,作者|木叶,编辑|程孝义(微信号:chengshijiyiwh)。无出处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城市记忆博物馆使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