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讨论高考作文?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有高考作文题目的时候,都会有人贴出欧美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对比。人们比较的其实是两种教育评价体系,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
这种情况反映了外国人的期待,更高的教育水平,以及我们的教育可以超越仅仅为了选拔人才的工具理性维度,引导孩子进入更丰富、更深刻的精神世界。
但是,教育的目的决定了高考题的出现。或许可以这么说,中国高考最重要的目的是公平选拔人才。从公平的角度来说,高考的题要尽量客观,减少主观题。那么作为占分最多的主观题——如何提出作文就很有讲究了。学者刘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经济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考生。
这种命题方式让人想起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八股的僵化和死读书经常被人诟病,但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它是科举选拔最不坏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拼读书量,拼人生阅历,那些穷乡僻壤的读书人怎么比得上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考四书五经,答案格式严格固定,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底层人才的考试成本,提高了竞争的公平性。所以,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只能趋于保守,不可能讨论那些过于深奥抽象的命题,因为我们的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不可能太偏向某一个领域,因为生源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最后想出来的题目,就像我们看到的,偏向心灵鸡汤。这是针对我国考生能力水平的妥协。
今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果真的要给中国的考生出法国哲学题,也未必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在这样一个传统、道德、价值观处于激烈碰撞和变革的时代,需要通过考试来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让他们陷入应试教育的陷阱。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我们的作文题目可以向法语作文靠近半步。这样既能帮助知识相对封闭的考生扩大认知广度,又能给被束缚的高水平考生发挥的空间,说不定他还会给你精彩的篇章。考试最终会反作用于课本和教学水平,让我们的课本有更多挑战现实的内容,让学生得到批判性的训练,提升他们被应试教育矮化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