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治论述题

过去,一提到国家安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用军队守卫国家的领土,保卫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就是军事安全。然而,在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不再是指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对国家安全的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

国家安全延伸到经济领域。

经济全球化不仅将国家安全扩展到经济领域,也使安全领域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很可能蔓延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影响军事安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虽然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统、历史、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起点等方面的差异,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造成利益不均,产生矛盾和摩擦。一旦发生冲突和摩擦,西方发达国家就会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国际联盟和组织上的优势,迫使不发达国家接受不公平的条件。经济是国家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保证,是国防安全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经济安全。

虚拟国家安全边界

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和广泛的接触,这不仅为信息资源的享用创造了条件,也为敌对国家的信息入侵提供了几乎不设防的“边界”。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边界从物理边界扩展到虚拟边界,不是以传统的地理、领土、领空、领海来划分,而是以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日益增多的网络安全事件给各国军事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带来了巨大威胁。据统计,全球有2000多万人具有网络攻击的潜力,“黑客”使用的软件工具超过1000种。信息安全对整体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家安全的助推器。

农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0%,工业经济后期达到40%,目前发达国家达到60%。据预测,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现代科技是国家安全的助推器。高技术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

文化入侵不容小觑。

信息技术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便利的条件,但也导致了文化入侵。目前,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电脑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取代水果和工业品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物资,美国文化入侵已经遍布全球。文化交融无可厚非,但美国有些人却把“文化大棒”当成宣扬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在他们看来,美国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世界领先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规模实施文化输出,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吸引其他国家,说服他人模仿美国的行为或使其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一些欧美国家非常担心美国的文化入侵。法国文化部官员惊呼:“美国流行文化的上升浪潮正在吞没法国。”因此,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必须有40%是国内节目。独立自主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没有这个支柱,国家安全的大厦必然倒塌。因此,文化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

需要确立的两个概念

第一,要树立“综合安全观”。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是由军事、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增加,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因此,在考察国家安全状况、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制定国家安全政策和战略时,要从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宏观的层面来考虑,充分重视军事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重视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加强国家安全。

二是树立“关键安全观”。在信息时代,虽然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比过去更多,军事以外的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大,但必须看到,军事因素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力量只有转化为军事力量,才能成为国防力量。在此之前,它们只是一种国防潜力。因此,在树立“综合安全观”的同时,也要树立“关键安全观”,高度重视从军事安全的角度思考国家安全问题。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引起了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一些经济学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贸易战略理论,这些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战略的依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和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这两大战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飞跃,从而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战略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1进口替代战略

1.1进口替代策略

进口替代是指用中国生产的制成品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这一战略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基于发展中国家的两位经济学家prebisch和Singh提出的,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和矿产品价格下降,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上升,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民族工业,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过去依赖进口的商品的生产,供中国少数富裕阶层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产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等产业,以国产消费品替代进口商品,进入国产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进口替代从消费品转向国内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械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为全面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对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限制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需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税。二是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种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保证国家支持的工业企业能够获得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其生产成本。第三,让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缓解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进口替代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降低了对外依存度。还培养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政府部门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和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种战略仅限于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因为它不能完全消除对外依赖,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到国内没有的原材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资本。发达国家在以高关税发展我国民族产业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手段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因此进口替代战略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并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有学者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它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1970期间,Little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出口,加剧了失业,导致了国际收支的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省,在经历了一段从进口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后,它们不遗余力地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2出口导向战略

2.1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和内容

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出口、积累发展资金来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采取的策略。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具有二元经济的经济特征,即一部分传统落后,另一部分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他们将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出口导向战略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工业产品出口取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服装、纺织、一般家电制造等。,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取代轻工业产品出口,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产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工业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2.2出口导向战略不完善

这一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在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劳动力优势会逐渐丧失。这时候就要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措施:一是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增加补贴等;二是对出口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资本货物、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实行减免税和放宽进口配额;第三,使本国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加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施这一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使一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圈。因为国际竞争的压力有效地激励了国内企业,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济管理,开发新技术,培训员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几乎所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亚洲“四小龙”和东盟。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出口导向战略是完美的。通过比较台湾省和韩国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与出口的关系,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随着累计出口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增的趋势,因此得出出口导向战略也并不完美的结论。

(1)出口导向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2)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如汇率、利率、贸易条件、债务条件的变化和国际游资的攻击。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市场体系不发达,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一旦危机发生,将对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出口导向战略还需要实施一些保护性措施,这些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3结论

通过对这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区别,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未来,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又一重大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研究员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场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战后美国单边主义倾向可能进一步发展。与1991年海湾战争不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的。美国起初想给单边主义披上授权的外衣,但未能公开抛弃联合国发动战争。这意味着冷战结束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力量平衡被打破,一旦美国成为主导力量,其单边主义势必进一步发展。

伊拉克战争在国际关系中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滥用武力。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报告中,美国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美国违背大多数国家的意愿,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无疑是这一战略的第一次实践。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包括美国在欧洲的盟友法国和德国,都强烈反对美国战前提出的新决议,这是美国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美欧裂痕的出现是国际关系的新因素,双方的矛盾会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美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将发生微妙变化。伊斯兰国家对这场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极其复杂,但大多数国家都反对这场战争。他们担心,如果美国成功地从外部改变了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将来也会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这样做。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非常不满,想把伊拉克作为改造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步。战后美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有一些变化,美国要求伊斯兰国家民主化的压力也会加大。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联合国在国际社会的威信。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安理会负责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次美国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动武,是对联合国威信的损害。这场战争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联合国今后将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如何维护其权威。

陶赵文指出,从战前到战争的全球反应中不难看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发展,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限制也在发展。”这位专家表示,伊拉克战争虽然会对国际格局产生上述五大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国际政治“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也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