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怎么样?详细说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贯穿该省南部。
云南东临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接四川省,西北角是西藏自治区,西接缅甸,南接老挝和越南。从整个位置上看,云南北临辽阔的亚洲大陆,南临浩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
云南省的气候特征
云南位于低纬度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性季风控制,夏季受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控制,属于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带七种气候类型。云南的气候具有低纬度气候、季风气候和山地平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气候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变化非常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丰沛,干湿交替,分布不均。云南为什么高寒?为什么云南冬天特别暖和?
云南的冬天温暖是有原因的,比如土地和天空。首先,云南东部有乌蒙山等高大的山脉阻挡西伯利亚冷空气由北向南再向西。但这还不够。冬季,来自西南亚的干暖西风气流在云南上空盛行。气流越高越强(高空西风急流)。所以山挡住了,西风气流挡住了,天地合力,最终把冷空气挡在了云南高原的东边。云南冬天经常沐浴在温暖的西风气流中,自然温暖如春。中国东部地区,如桂林,由于经常被频繁南下的冷空气海“浸泡”,自然更冷。这就是为什么同纬度的中国东部是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河谷是热带气候。当冬天来到云南,东部地区北风呼啸南下,气温大面积骤降,云南依然阳光明媚,就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拥有了世外桃源。
云南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中国具有浓郁地方气候特色的省份。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冬天非常温暖,冬夏温差大大减小,但雨季和旱季非常分明。所以和南方的中南半岛一样,全年分为旱季(11-3月)、热季(4-5月)和雨季(6-9月),也就是一年三季。
云南大部分地区植物茂盛,但横断山北部山脉最高,多山造成的焚风效应造成金沙江局部河谷干涸。比如德钦县奔子栏年降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仅85公里的公山年降雨量是1667毫米)。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98到2007年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末,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60.4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36.3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提前两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1.地级市经济实力日益凸显?
“十五”以来,云南地级市特别是市辖区的城市化功能不断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1995年末,全省有16个建制市,但地级市只有昆明和东川两个。到2000年底,原东川市撤销,划归昆明后,增加到曲靖、玉溪、保山。此后,十五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准昭通、丽江、思茅、临沧撤地建城。到2003年底,该省的地级市已增加到8个。?
根据城市基本情况(不含市县,下同)统计调查数据,到2003年底,全省地级市总人口达到518.44万人,占同期总人口的11.85%,比“九五”初期地级市高7个百分点。城镇非农业人口236.65万人,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占比33.18%,比1995年末高8.77个百分点。随着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表明全省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2)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很重要。从区域功能来看,地级市的市辖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其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全省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的40%。根据城市基础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测算,2003年底全省有8个地级市GDP突破1000元,达到1034.07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2.06%。经济增长率和贡献率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8个地级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平均增长9.08%,高于同期8.4%的平均增速。按占GDP的结构比重和增速计算,地级市提高了3.8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8%。?
30%左右的投资和积累来自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市辖区地方口径,2003年,全省地级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4.38+0.2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82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30.49%和29.71%,规模聚集效应明显。?
(3)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城市发展最直接的功能是通过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新,引导产业的升级和调整,促进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从全省地级市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发展现状成效显著。?
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全省一半。地级市在省内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支撑。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数据分析,2003年地级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50.94亿元,已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占52.05%。从GDP的构成来看,地级市工业增加值已占其GDP的43.1%。这一比例也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出8.3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集聚效应高。根据2003年地级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分析计算,其产业结构调整为4.77: 52.98: 42.25,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在内的非农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占全省增加值的50.25%。?
从GDP的构成看,地级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5.23%,比全省非农产业平均水平高15.52个百分点。?
从同期三个行业从业人员构成来看,行业比例为52.27: 17.06: 30.67。其中,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47.73%。从工业的产出结构与其劳动投入的关系分析,非农产业单位产出的相对投入承载系数为0.501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387。?
第二,地级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挺大?
省内地级市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力在增长,作用在增强。但如果放到尽快促进区域发展,进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背景下,城市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影响了地级市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体系以小为主,城市化水平滞后。新世纪,近几年是我省地级市建立和建设最快的时期,但按照大中小城市规模和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标准。中小城市占了8个城市中的6个,即全省地级市的城市体系是“大头小身”的倒金字塔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我省边境、民族、山区等自然特点,城市分布密度大多较低。按照每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密度,即城市发展指数,2003年,全省地级市平均人数为110.61,而同期只有昆明、曲靖、玉溪超过万人;其余为昭通53.58,丽江48.61,保山23.51,思茅21,临沧1。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中非农业人口少,城镇人口承载力不高,省内地级市仍存在初级城镇化的格局。?
(二)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以2003年的情况为例,全省8个地级市只有昆明和玉溪的GDP超过100亿元;仅曲靖市接近100亿元,为98.69亿元;昭通市和保山市分别为42.96亿元和34.98亿元;丽江、思茅、临沧依次为654.38+0.5亿元。?
人均水平差距很大。与我省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城市之间的差距尤为突出。以人均GDP水平为例,人均GDP超过1万元依次是玉溪、昆明、曲靖;丽江、思茅、昭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19.34元,保山、临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根据各市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方面,全省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各地GDP的40%以上。另一方面,其产业结构不高。以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金融、房地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基础,全省几个地级市中,只有昆明的增加值超过第三产业的30%,其他城市的比例都不到四分之一。?
(3)二元结构约束影响依然存在,产业转化能力总体较小。除历史和客观因素外,省内地级市之间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主要影响在于相当一部分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从社会结构来看,非农人口比例较低。但从根本上说,工业产出结构的变化对相应的劳动要素投入的转化和聚集影响不大。?
一是半数城市工业化程度低。从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来看,以2003年为例,全省有一半的地级市GDP达不到其五分之一。其中,思茅市的比例为16.29%,保山市为13.4%,丽江市为13.24%,临沧市仅为7.22%。昭通市虽然达到了34.19%,但人均值低,产业发展水平不变。
更弱。?
从人均水平看,全省地级市人均工业增加值为8709.98元。8个地级市中,只有昆明和玉溪的人均水平超过1万元,其余均低于地级市的平均水平。其中,曲靖市为8133.69元,占平均水平的93.38%,其他城市均在30%以下,差距较大,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按平均离差计算,全省地级市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程度高达136.438+0%。?
第二,大部分工业投入结构以农业为主。由于省内地级市之间工业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间生产要素集聚和转化的城市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化需求与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业调整效应的结构性矛盾并存。?
根据2003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数据分析,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占8个地级市整体从业人员总数的52.27%。其中昆明和玉溪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其他城市超过40%。?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1,全省地级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91。其中,昆明和玉溪的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1: 2.5和1: 2.11,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数是第一产业的1倍;三分之一以上是丽江市;曲靖市基本为50%;其他城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低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可见,非农产业的产业转化和承载功能较弱,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
以上分析表明,全省地级市总体经济形势较好,发展速度也较快,具有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作用。但是,就城市之间的市场条件和市场力量而言,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多数城市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阶段,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发展水平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城市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力和辐射影响力仍然较弱。因此,大力改善和进一步提升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的核心功能,促进区域和省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