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最容易的300道应用题
总株数为900+1250 = 2150,每天可种植24+30+32 = 86株。
种植天数为2150 ÷ 86 = 25天。
25天内完成24× 25 = 600棵树。
然后B会先完成900-600=300棵树再帮c。
也就是300 ÷ 30 = 10天之后,我在11天从A转到B。
2.有三个草原,面积分别为515和24亩。草原上的草一样厚,长得一样快。第一片草地可以喂10头牛30天,第二片草地可以喂28头牛45天。多少头牛可以在第三块草地上吃80天?
这是一个放牛的问题,比较复杂。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算1份。
因为第一片面积为5亩的草地+面积为5亩的草地30天的原草量= 10× 30 = 300份。
所以每亩原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的草量是300 ÷ 5 = 60份。
因为面积为15亩的第二块草地的原草量+面积为45天的65438+草量= 28× 45 = 1260。
所以每亩原草量和每亩45天面积的草量是1260 ÷ 15 = 84份。
所以45-30 = 15天,每亩面积84-60 = 24。
因此,每亩面积为24/15 = 1.6份/天。
因此,每亩原草量为60-30× 1.6 = 12。
第三块地面积24亩,每天需要生长1.6× 24 = 38.4片,原草有24× 12 = 288片。
每天需要38.4头牛吃新长出的牛,剩下的牛每天吃原草,那么原草就够吃80天了,所以288 ÷ 80 = 3.6头牛。
所以一个* * *需要38.4+3.6 = 42头牛才能吃饱。
两种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1:
假设每头牛每天的放牧量为1,30天每亩总草量为10 * 30/5 = 60;45天每亩总产草量为:28*45/15=84,所以每天每亩新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生草量为60-1.6 * 30 = 65438+。
方案二:10头牛30天吃5亩,30头牛30天吃15亩。按照28头牛45天吃15亩,可推导出15亩新草(28 * 45-30 * 30)/(45-30) =原草量15亩:1260-24 * 45 = 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180/80+24)*(24/15)= 42头。
3.一个工程,甲乙双方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800元;由B队和C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500元;由甲乙丙两个团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花费1.600元。在保证一周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团队花费最少?
甲乙双方合作一天完成1 ÷ 2.4 = 5/12,支付1800 ÷ 2.4 = 750元。
乙丙方一天的合作是1 ÷ (3+3/4) = 4/15,支付是1500× 4/15 = 400元。
甲丙方一天的合作是1÷ (2+6/7) = 7/20,支付是1600× 7/20 = 560元。
三个人一天合作(5/12+4/15+7/20)÷2 = 31/60,
三个人合作支付(750+400+560) ÷ 2 = 855元一天。
甲方每天单独完成31/60-4/15 = 1/4,支付855-400 = 455元。
乙方每天单独完成31/60-7/20 = 1/6,支付855-560 = 295元。
丙方单独每天完成31/60-5/12 = 1/10并支付855-750 = 105元。
所以相比之下,
选B用1 ÷ 1/6 = 6天完成,只需295× 6 = 1770元。
4.圆柱形容器里有一块长方形的铁块。现在打开水龙头,将水倒入容器中。3分钟,水面刚好不过长方体顶部。18分钟后,容器已注满水。已知容器的高度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度为20厘米。求长方体底面积与容器底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部的水的体积是下部的18 ÷ 3 = 6倍。
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高度比为(50-20): 20 = 3: 2。
所以上部的底部面积是6 ÷ 3× 2 = 4乘以充满水的下部的底部面积。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容器的底面积之比为(4-1): 4 = 3: 4。
独特的解决方案:
(50-20): 20 = 3: 2,没有长方体时,填满20厘米需要18*2/3=12(分钟)。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是12-3=9(分)水,因为高度是一样的。
所以体积比等于底面积比,9: 12 = 3: 4。
5.A和B两个老板以同样的价格买了一件时装,B比A多买了1/5套,然后他们分别以80%和50%的利润率卖出。两个都卖完之后,A还是比B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刚好够他买65,438+00套这款时装,这是A当初买的。
考虑A的组数为5,B的组数为6。
A赚的利润是80% × 5 = 4,B赚的利润是50% × 6 = 3。
a比B多4-3 = 1份,这1份就是10套。
于是,A最初购买了10× 5 = 50套。
6.有A、B两根水管,同时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同时,A和B的注水量之比为7: 5。2+1/3小时后,注入A和B的水之和正好是一个池子。此时A管注水速度提高25%,B管不变。
把一池水想象成“1”。
因为7/3小时后注入一池水,A管注入7/12,B管注入5/12。
a管注水量为7/12 ÷ 7/3 = 1/4,B管注水量为1/4× 5/7 = 5/28。
一条管道后期注水量为1/4×(1+25%)= 5/16。
花费的时间是5/12 ÷ 5/16 = 4/3小时。
B管注满池需要1 ÷ 5/28 = 5.6小时。
需要注水5.6-7/3-4/3 = 29/15小时。
也就是1小时56分钟。
继续做另一个方法:
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用管子灌满池子需要7/3 ÷ 7/12 = 4小时。
B管充池时间为7/3 ÷ 5/12 = 5.6小时。
时差5.6-4 = 1.6小时。
后来钉管速度提高了,时间就少了,时差就多了。
A的速度提高后,需要7/3× 5/7 = 5/3小时。
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 1/5。
所以时间缩短了5/3× 1/5 = 1/3。
所以第二管需要1.6+1/3 = 29/15小时。
做另一种方法:
(1)其余的钉管需要时间。
7/3× 5/7 ÷ (1+25%) = 4/3小时
(2)找到剩余的B管所需的时间。
7/3× 7/5 = 49/15小时
(3)对于a管充满,b管抽空。
49/15-4/3 = 29/15小时如果你想进重点初中,建议你复习一下华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