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新课标的“语文素养”理念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制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专家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结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汉语知识的培养。这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也是为了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2.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培养更好的阅读理解和交际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能力。4.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5.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7.科学素养的形成。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8.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爱国主义、合作意愿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强,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强。9.拥有自信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上九个方面所涵盖的“语文素养”的内涵,综合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前五项与传统提法相同,属于知识能力目标,但在内涵上丰富了很多。基础知识不再仅仅是单词和句子的掌握,更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感情的形成也不再是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在日常使用中体验。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人生态度,这既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归根结底,高中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如何在试题中体现“语文素养”的概念?加强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不等于死记硬背,也不等于八股训练。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考察语言文学常识,做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学生语言文化积累的关键是文学和经典的修养。由于我们习惯于强调标准答案,而语言文化的培养又不像个别知识那样容易察觉,所以语言文化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长期被忽视。学生读名著少,甚至不读名著。这真的是对中国教育的致命一击。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很多课外读物,所以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54.38+0.5万字。为什么不用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很可能在中国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至于如何测试语言文化的积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举以下两个例子:例1:“阅读三国演义(或其他名著)活动周”在学校举行。请为其中一项活动画一张海报。例2: 1。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为例,谈谈中国古代的名字和人物。2.三国历史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现象。请选择一个角度,拟一个讨论提纲。题目举例如下:(1)从历史到文学艺术(评书、诗词、对联、小说、戏曲、电视剧等。)(2)从人到神(3)起源于三国。2.多关注主观题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主观题的编写应该是主要的。就文学作品的阅读测试而言,其重点是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从而引起情感。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不能用一个统一固定的答案来简单评价学生,限制了他们的思考。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应该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结论,提倡多角度探索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习惯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或者做选择题让他们选择,他们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为了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和阅卷评分,模拟试卷的答案是标准化的、固定的、唯一的,阅卷评分也尽可能的“客观”和“可操作”,所以大量使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进行评价。学生只能接受命题人提供的有限的想法和观点中的一个,而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仅违背了阅读鉴赏的本义,也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主观题的本质特征是注重过程和语言应用,因此比客观题更容易检测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比如通常我们的一些问题喜欢让学生回答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实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用这种修辞方法造句或者按照一定的句式模仿一个句子是远远没有好处的。这是因为知道某种修辞方法只是对名词术语的考查,而造句、仿句才是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验。它比理解修辞方法测试更能显示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因此,考试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主观题,更符合语文实践的本质。以往社科阅读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观题出现在省必修模块研究性考试:阅读王泽科的《钱》)。根据短文,参考下面的补充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钱”的看法。(需要观点、理由和分析。约120字。)(1)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放弃对金钱的占有欲,采取非占有欲的态度。也就是说,我真的把钱当成了身外之物。无论我已经得到或者将要得到什么,我都可以和它保持距离,随时放弃。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的人。任何对金钱持有占有态度的人,也是被金钱占有,成为金钱的奴隶,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超越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说的那样:“他没有得到财富,但财富得到了他。”(周《谈钱》)②钱是水,它吸引一切,渗透一切,整合一切,无处不在。它本身没有形状,所以它和容器一起。放在公共保险柜里的是公款,发到个人手里就有了私人的名字。把资金调用抓在老板手里,落到贪官手里成了证据,赚了不该赚的钱叫暴利,交了该交的叫良心。(摘自散文海外版)3。重视语感,将知识考查与语境语感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培养和测试离不开语言环境。事实上,语境是言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为了完成特定的交流任务。交际,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实际上都是作者和说话者不断顺应语境,生成言语的过程。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生动的。比如下面这些选择题设计的很好: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柔弱的身体里,究竟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难怪古代诗人写的诗“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在千百年后读来依然令人振奋。a .但一寸长的草有多少爱,报三春晖b .草枯鹰眼疾,雪轻如马蹄c .野火不曾把它们消耗殆尽,它们在春风中又高了d .楼上台阶上的苔痕是绿的,窗帘里的草色是绿的。4.增加试题的选择性语文考试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所以试题应该更有选择性。以写作为例,可能既有必考题,也有选择题。必考题以基础要求为主,选择题则侧重于让不同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选择在理科考试中很常见。为什么不能尝试语文考试?再比如,能否要求每个学生都带一本字典和词典进考场,让语文考试在真实的环境中测试学生检索参考书的能力,而不是像以往考试那样设计很多单项知识题让他们回忆和辨认。此外,如何测试学生在阅读中有效过滤信息的能力,是考试改革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根据学科特点,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改革实践,语文考试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今后高考不能以课本命题为基础,而是以新课标为基础的大纲命题。基础是一样的,会有基本的统一要求。高中有选修课,所以试卷上会有选择题,就是* * * *做一部分,选做一部分。5.在开篇宣传个性化阅读,很有个性。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体现了全新的阅读价值观,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个人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文章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发现问题。文学与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合作学习也应该在个人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考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展示个性。比如读两篇小说《家》的节选,完成题目:巴金讲到“冯明”的原型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家有个女孩叫崔凤。我只记得这个女孩的一件事:我们有一个远房亲戚想求她做阿姨,她断然拒绝了。她只是我们家的一个“送货员”,她的干爹苏生是我们家的老仆人,所以她还有这样的自由。她后来幸福地结婚了。她自然嫁给了一个穷丈夫。然而,我家里的每个人都说她勇敢。一个女孩子选择“仆人”而不是主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巴金《家》中的“翠凤”婚姻美满,而巴金《家》中的“鸣凤”却悲伤地被扔进了湖里。有人认为作家的艺术待遇很好,也有人认为不好。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小说《家》或《家》进行分析。这个题目既考察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也为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阅读感受、张扬个性的广阔平台。现代阅读也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比如,有人认为文章中的大树形象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人认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还有人认为是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看完全文,大树的形象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把这种感觉写进感谢信里。(约100字)6。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塑造自我;从过去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到关注人的发展。在教学中,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也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过去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偏向于阅读技巧,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从三个维度来实施和思考。把培养阅读能力与丰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深化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钱”的看法就体现了这一方面。另一个题目如下:钱钟书把“以苦为乐”理解为“把忍耐变成享受是精神对物质的最大胜利”联系下面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V1。生活就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快乐阳光。V 2..幸福是人类集体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群体或个人成长进步的动力。第三版..遗传学家认为,寻求快乐是基因中为延续物种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其目的与个人利益无关。V 4..宗教通过教义和仪式使信徒进入快乐的状态,从而摆脱痛苦或解除世俗欲望。第五版..有钱不一定幸福,成功不一定幸福,名人不一定都幸福,权力不一定带来幸福。幸福往往是在听从了智者的召唤之后,在从迷雾中走出来,认识到真相之后,在勇敢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缩短了痛苦的时间之后。7.语文考试会加强综合单项测试,综合单项测试是指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测试,一般没有具体的语境。其优点是知识点分布广,命题简单,调整容易,答案客观,评分误差小。但由于缺乏语境等语境,掌握不好容易出现难题、跑题、怪题。缺乏应有的综合程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语文考试也会尽量避免以往考试东拼西凑的倾向,进一步加强综合测试。第一,语言材料要全面,即通常意义上的章节或段落;第二,测试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应该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关系,阅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各个层面的能力,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等多个指标。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延伸等于生活的延伸”,语文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考试中加强综合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果以前把语音和错别字分开考,以后可以综合出题,作文中的错别字也要算。如果整张试卷没有错别字,那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梅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花,享有国花的美誉。以下几段诗、词、歌、曲、文章,都与梅花有关。仔细阅读这些段落,比较它们,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墙角有几个李子,凌寒一个人开。我从远处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香味飘来。——王安石《梅花》素材二:风雨寄春归,飞雪迎春。悬崖上已经是冰了,还有美丽的花朵。乔不争春,只报春。花开的时候,她在灌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素材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三月九日的河索居天寒地冻,一颗丹心在阳光下绽放。红梅开了又开。捧头怒放,香飘天外。唤醒鲜花,用歌声欢度春节。-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颂》素材四:蔷薇露、荷雨、菊霜、冷香。梅韶月斜图寂寞,恨薄情四落空。——马致远《落梅风》(注:香亭湖:指女子闺房。)材料5:梅子树干...或者用轮廓摩擦,增强质感;或者直接用墨水笔书写,用篆书笔法作画。老而干,笔要老;新枝多直,笔就要健康。老干黑较淡,可见浓黑和焦黑;新枝是画的中心,黑要浓要焦,笔墨能看出书法功力。枝干密而散,穿插交错,密而繁,用“密不透风,疏而易走”的美学原则来描绘,造成画面上的运动感和节奏感。——选自《忠实于你的艺术,你知道没有时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书名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哪些字押韵?请查明。问题二:第一个材料“梅花”中的“独”字,突出了梅花在寒冷中盛开的意象。材料2哪个词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查明。问题三:材料三《红梅赞》写道:“红梅开在红岩上,千里冰封在脚下。”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一首诗表达了和这句话一样的意境。请写两首诗。问题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这两部材料都赞美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深情的语言表达这种性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字数在30左右。问题5如果根据前三段画一幅梅花图,画中的梅花一定是热情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的“月亮上有一朵梅花的孤独身影”做一幅梅花图,图中的梅花会是什么样子?请用三个词来概括。问题6上面的五段都是和梅花有关的,但是五段的语言表达和行文风格与前四段明显不同。请尝试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字数在30左右。标题7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松、竹并称为“老寒三友”。他们的人品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留下了许多名句名句。请根据记忆或参考资料,在兰花、竹子、菊花、松树中任选一种,写一首著名的诗和句子。常言道“雪虽白,雪失梅花香”。雪的背景使梅灵寒的形象开阔,飘散的香气更加生动。如果你是画家,除了雪还可以选择什么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陈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左右。本题以“梅”为中心,既考验名诗积累和文化常识,又考察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综合试题可以很好的测试学生的语文素养。8.注重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抒发真情实感”、“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有时代感和使命感”、“注重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根据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将呈现以下两个特点:①回归人文主义,注重体验。作文说到底是“人”的文章,写的是如何做人的文章。所以,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精神,应该是未来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2)反映时代,关注现实,突出地域性。作文应该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考生要善于把对小世界的关注和对大时代的目光统一起来。提倡时代感,也要展现真实的自己,防止自己进入夸夸其谈、空话连篇、夸夸其谈的误区。写作的基本功体现在对题目、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文体运用的考查上,其中题目意义、中心、内容、语言尤为重要。综合素养体现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素养、思维活动、创造能力等方面。作文评价中,“基础等级”和“能力等级”的主要要求分别指向“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所以复习备考要注意以下策略:一是看趋势,精选提炼。比如体现人文和地域特色的题目。二是要善于扬长避短,重点突破。注意平时训练写自己最擅长的,熟悉的,有真实感受或感悟的。在选材、立意、风格选择、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熟悉,充分发挥,不必蹒跚学步。三是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很多同学盲目的把病历、合同、电影剧本等。当他们在试卷上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另类文章”得了高分时。难道不知道有些是胡编乱造,光怪陆离,不仅与创意无关,还暴露了基础能力的薄弱,往往会弄巧成拙。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展示个性,又要避免刻意创新。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高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二是提高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全面提高,那么语文考试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因此,语文新课程考试改革也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了课改和高考并不是对立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将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