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如何分析结构函数
在阅读现代文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句子在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要回答好这类问题,一些结构术语要掌握好;铺垫,伏笔,关怀,抑扬顿挫,波澜,线索,倒叙,插值等等。我们也可以结合段落的位置来分析它的作用。
文章开头,开篇话题总是引出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做铺垫。
在文章中间,总结上面,引出下面,为下面做铺垫,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促进情节的发展。
文末总结以上,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顾开头(话题),发人深省,给人启发。
在具体应用中,还是要根据文章内容给出具体的答案,不要什么都不说。
虽然“动作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只要掌握答题规律,熟练运用,就一定能把《现代汉语》读好。
功能题的命题设置一般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或者说,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中,可以分为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段的作用,一个对象的作用等等。以2007年中国高考试卷为例,如:
一.第一段的功能
如果开头就问题目,那么第一段的作用往往是总结全文,指出主题,或者表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感受。如果开头没有话题,那么第一段的作用就是打开或者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12题:据说第一段,林冲一到战俘营,就有犯人介绍战俘营的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夜行乡间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粤卷第16期:文章开头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雪。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叶冬来”的景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
宁夏卷12题答案如下:①简述战俘营,说明人物活动环境。(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让故事波澜。山东卷19题答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文笔自然,为下文探讨人生的孤独境界做铺垫。广东卷16题答案:突出了雪的美丑两重性,从而为下面写泥做了铺垫(从写爱雪到爱泥)。辽宁卷17题答案:起到铺垫(或引向下文)的作用。写“秋叶冬来”自然引出下面的“火”,从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作者感伤的心情,为下面写“火”的意义预设空间。
从以上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行动型回答的第一段有固定的思路和规律,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包括本段内容和以下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做铺垫。答题思路一般是: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下面写什么做铺垫。
第二,中间部分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中的作用是(1)_ _ _ _ _ _ _(2)_ _ _ _ _ _ _。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田园风,第四自然段,写了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重庆卷第16题:(2)文中“告别不一定是坏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江苏卷》第16期:“第一项是火球,汗珠子又搓出来了。早上起的太早,白天很累,晚上一碰枕头就睡着了,不醒。麦子的日子,累人的日子。”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些记叙文的作用是什么?江西卷第17题:“写景与个人气质有关”。这句话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上海卷第9题答案是:(1)结构是承上启下的;(2)引入关键词“重视西湖”。安徽卷第15期:①说明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风。②说明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一切都无法生长。(3)从树的成长到父亲对风的理解,丰富文章的内涵。重庆卷第16期:(2)①过渡②总论。江苏卷16:强调麦田里男人的疲惫,为写女人心疼男人做铺垫;照顾男人上面的“苦日子都在这里了”;与下面一节的描述相呼应,“一个忙活了一季的人,身上长满了刺,躺在炕上……”。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继承了上面,是上面不同学者写的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打开下面的章节,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写不出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向泰山禅定的叙述。
中段的功能也要兼顾内容和形式,其结构功能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照顾前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明上面和下面的具体内容。答题思路一般是: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面(具体内容)到下面(具体内容)。
第三,最后一段的作用
四川卷第17期:文章用“什么花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请简要欣赏全文。
作者用这个反问句建立了一个段落,是张先治写的。“这种烟花”不仅形状、颜色和光线都很漂亮,而且还是和平团聚的象征。这种反问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味深长,启发人们思考。
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指出主题,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者兼而有之。
有的时候,试题只问最后一句话的问题,比如川卷的这个问题,很微妙,一眼看不出来,就是“我不懂。”其实“我不明白”正是这句话的作用。当然不能直接回答“功能无法理解”,要委婉的说。比如“作用(或好处)委婉含蓄,意在发人深省。”另外,既然这句话放在最后,而且得到了提议者的青睐,按照传统的“写章表意”的手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题有关,但由于它的寓意,它的作用不再是指出主题,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以上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回答这类问题的思路一般是:总结全文,指出主题或深化中心,表明志向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题。要看具体话题,加上委婉等词。
第四,一个物体的作用
文章中的意象是倾注了作者思想和主观感受的生动形象。它们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基础。命题者往往从文章中的图像来设置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一个形象的含义及其结构功能。(2)一个物体在表达文章主题时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如福建卷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及其结构功能。辽宁卷第20题:写着“火”,为什么写“火箱”和“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全国卷一第17题:“戈壁石”写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福建卷14题答案:落叶是指在外漂泊,思念家乡亲人的“我”;第二个是指辛苦了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辽宁卷第20题:这种写法可以丰富“火”的含义。《火箱》、《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也给人以灵感和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主题,使文笔富于变化。全国卷一第17题:①以戈壁之美揭示西北之美。(2)借助戈壁的吸引力,加强对西北的热爱。(3)以戈壁石的召唤,突出“去西北”的主题。
这类题目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一的题目17为例,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主旨。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主句来概括文章的主旨,那就是“人们会发现西北在召唤我们。”然后,要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从左和民勤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对胡杨广场的场景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缓和气氛,描写了美丽的戈壁,揭示了西北清新恬静的一面。最后,通过与脆弱的南方的对比,引出赞美西北,呼唤人们去西北的主题。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把第五段读回去,总结内容要点。要回答“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内容上,对戈壁的描写是为了展现西北的另一种美,表达作者对西北的热爱和赞美;在结构上,它为下文披露的主题铺平了道路。
回答此题型的思路:要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链接语境的线索功能;丰富内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看现代汉语的阅读题,回答动作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实,现代汉语阅读中“动作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根据阅读和写作的一般规律,只有先进入模式,掌握基本套路,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创新。仅仅掌握动作型答案的思路是不够的,因为高考现代文选段丰富多彩,答案要建立在具体文章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的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