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实验题
第一,平面镜成像
1,所选设备:2个一模一样的蜡烛模型,1张8切白纸,1张镀膜玻璃板(带固定支架),1张刻度尺(20cm以上)。附加设备:1凸透镜和1平面镜。
2、组装
3.移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找到图像。
4.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的图像重合,并且标记出A和B的位置。
5、改变物距并重复3、4
6、然后改变物距并重复3、4
7、得出“物体大小相同”的结论。
8.在白纸上画出三个实验的物像联系。
9.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
10,拆开设备放回去。
从第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从cm图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图像和物体尺寸之间的比较
1
2
三
二、凸透镜的成像特点-2f > u >;f时间
1,可选设备:光具座1,凸透镜1,焦距10cm,光屏1,蜡烛1,火柴1盒或打火机,附加:1,刻度20cm以上。
2、组装
3.将凸透镜中心、蜡烛火焰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4,把物体放在2f > u内的某处
5.移动屏幕以找到清晰的图像。
6、写下物距和图像的性质。
7、8、改变物距和2f > u这个实验再做两次。
9、得出结论:
10,拆除,返回原位
物距cm与焦距的关系图像的本质
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第三,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1、可选设备:1台托盘天平(带砝码)、1个量筒、1块金属块(用细铁丝系住)、1块烧杯(盛有适量水)。附加:1木块和1烧杯。
2.组装:(在水平位置调整天平)
3.用天平测量质量时,用左物右码调整平衡木的平衡。
4.用镊子取放重物
5.记下金属块的质量。
6.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记录水的体积(标准读数,抬头)。
7.将金属块放入量筒中,记录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
8.计算金属块的体积
9.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10,拆卸并放回原位(量筒水倒回烧杯中)
金属块的质量g量筒中水的体积ml放入金属块的总体积ml,金属块的密度ρ。
第四,探究物体浸入水中的浮力是否与其深度有关。
1,可选设备:1弹簧测力计(量程合适)、1标尺(15cm以上)、1大烧杯(盛有适量水)、1铁块(用细铁丝系住)。附加:烧杯1,台车1。
2.组装: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3.使用一个铁环和一个弹簧测力计。
4.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指示(铁的重量)
5、将铁浸入水中,记下深度(写浅、中、深)
6.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并计算浮力。
7.改变深度,重复5,6。
8,重复5,6
9.结论:
10,拆了还。
实验次数:物体重量g/物体浸入深度n;炸弹指示号f拉力/n浮力f浮子/N
1
2
三
5.探究浮力和被置换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1.可选设备:弹簧测力计(量程合适,分度值小)、大烧杯(装适量水)、大块(用细线系住,体积不小于40cm3)和附加(量筒、木块)。
2.组装:将试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3.使用一个铁环和一个弹簧测力计。
4.记下木块的重力。
5.将木块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并记下浸入的体积。不要按照大中小的顺序打乱V排的顺序。
6.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并计算浮力。
7.增加块的浸入体积,重复5和6。
8.当增加块的浸没体积时,重复5和6。
9.总结:
10.拆卸设备并放回原处。
实验次数:重量g,重量n,置换液体体积v,炸弹指示器f,拉力n,浮力f,浮子n。
1
2
三
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可选设备:1套带刻度的杠杆及其支架,1个带勾号的盒子,附加(铁架,秤)。
组装
3.在水平位置调节控制杆以保持平衡
4.挂钩代码挂在杠杆的两端,这意味着杠杆在水平位置是平衡的。
5.写下力的大小和力臂。(在不影响结论的情况下,记录滴答代码的数量。)
6.改变力或力臂,重复4和5。
7.改变力或力臂,重复4和5。
8.三个实验要通用(等臂算一次,2,3和3,2也算一次)。
9.得出结论
10.拆卸设备并放回原处。(记录数据并绘制表格)
实验次数动力F1(钩码数)动力臂L1/cm阻力F2(钩码数)阻力臂L2/cm
1
2
三
7.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1.可选设备:1长木板,1带挂钩的长方体木块,1弹簧测力计(范围适当),一盒挂钩码,附加车工,1铁块。
2.装配
3.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板上移动(无铁环)。
4、拉绳子平行于板子。
5.木块匀速直线运动,使拉力降低。
6.记下擦拭力。
7.改变压力,重复3。4。5。六
8.再次改变压力,重复3。4。5。六
9.得出结论
10,拆迁
倍压力弹簧测力计指示器摩擦力
1
2
三
八、测量电阻阻值
1,设备选择;1安培计,1电压表,10ω定值电阻,1 50ω滑动变阻器,1电池(干电池之间连接),1开关,若干导线,附加:1电压表。
2.画出实验电路图。
3.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4、电流表和电压表用小量程。
5.在关闭始端之前,变阻器的滑块位于电阻最大的一端。
6.开始合闸时,取一定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7、改变电压,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
8.再次改变电压,并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9.计算定值电阻器的电阻。
10,拆除,返回原位
次级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
1
2
三
九、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可选设备:电流表1,电压表1,2.5V小灯泡1,50ω滑动变阻器1,3节干电池带电池盒(干电池之间要接),开头1,一些附加电线:电流表65440。
2.画电路图
3.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4、电压表和电流表用小量程
5.在闭合开关之前,变阻器的滑块位于电阻最大的一端。
6.合上开关,调整电压表读数至2.5V,完成后续实验。
7.将电压表的读数调整到2.5V以下,完成后续实验。
8.将电压表的读数调整到3V,完成后续实验。
9.得到小灯泡的电功率和亮度的关系。
10.拆除设备并放回原处。
乘以电压u/v电流I/a电功率p/w灯泡亮度
1
2
三
10.探索串联电路电压规律
1.可选设备:电压表1,5ω10ω20ω固定电阻1,2节干电池,带电池盒(已连接)开关1,若干电线,附加(电流表1,开关1)
2.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3.根据电路图连接设备。
4.小量程电压表
5.闭合开关,分别测量每个电阻上的电压和两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
6.写下三个电压值(表格自行设计)
7.换一个电阻,重复5和6。
8.换另一个电阻,重复5和6。
9.得出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UAC=UAB+UBC)。
10.拆卸设备并放回原处。
AB之间的电压,U1 /V BC,U2/V AC,Utotal/V
1
2
三
XI。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1.可选设备:电流表1,电压表1,50ω滑动变阻器1,10ω电阻器1,2节干电池,带电池盒,开关1电线,附加(小灯泡65438)
绘制电路图
3.根据电路图连接物体
4.连接小量程的过程电流表和电压表。
5.在闭合开关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叶片位于电阻最大的一端。
6.合上开关,记下第一个测量点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7.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做5次实验(不允许改变电源电压)。
8.测量符合“全过程”。等距”要求(6倍)
9.得出当电阻不变时,导体上的电流与导体上的电压成正比。
10.拆开设备放回去(干电池不允许拆开)R = 10ω。
乘以1 234 56
电压U/V
当前I/A
12.探究电与磁的相互作用(1,电流磁场的存在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设备选择;有1小磁针和支架,1长约50㎝的电线,1带电池盒的干电池,1开关。
附加;有1电压表和1条形磁铁。2.第三组。将拉直的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通电后小磁针会明显偏转。断电后,小磁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由开关控制)。
4、通电,通电做三次,观察现象5、得出结论。
6.选择设备选择设备:方形线圈1马蹄形磁铁1,铁架1灵敏电流计1,若干导线7。团体。
8、在垂直方向、倾斜方向、平行方向,只有线圈运动,观察检流计的指示9,得出结论。
10.拆除设备并将其放回原位。
实验次数:磁针是否偏转?
开关闭合,开关断开。
1
2
三
检流计是否向次级线圈的运动方向偏转?
1
2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