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1952年,博物馆正式建成,位于甘肃路54号(现师大夜学院)东二楼,面积约80平米,工作人员3人。

1956年,该馆迁至五德堂(今南京路28号)并正式建成,成为当时天津唯一的医学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藏书6万册。设有阅览室、中文期刊陈列室、外文期刊陈列室、书库和办公室。天津医学院图书馆在建校的同时成立1951。因为当时学校所在地未定,所以暂时在原天津总医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图书馆工作。

1963年,图书馆搬迁到气象台路校区,临时在一间阶梯式教室办公。

1966年建成2700平方米专用图书馆,其中书库800平方米,阅览室450平方米,于1970年正式投入使用。

1981年,学校党委调整充实了图书馆领导班子。图书馆作为院系级建制,由主管院长直接领导,馆长负责。相关规章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图书经费逐年增加,使图书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到1982,图书超过245000册,工作人员34人。通过专业培训和专业培养,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从1981开始,受卫生部委托,我院开始接受和组织美国捐赠给中国的医学图书国内发行工作,该工作由美国妇产科医生Jordan M. Philips M.D教授发起。截止2001年3月,* * *共接收61批约800吨原版书刊,有效补充了馆藏,每批均向国内多个发行中心免费赠送新版、大册书刊,受到广泛好评,并获得天津市最佳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86至1987。2006年4月5438+0乔丹菲利普斯夫妇被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9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友谊奖。

1984,学校医学资料室并入图书馆,实现了图书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了华北地区医学信息图书协作网,我馆入选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华北地区医学文献协作工作。从1985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通知后,我馆每年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并在1987成立了文献检索教研室。1986年扩建新建筑2700平方米,使馆建筑面积达到5400平方米。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架阅览,逐步完善计算机检索服务系统,加强馆际互借等信息资源服务。

1986 10旅美华侨江津先生向学校捐赠10万美元用于购买医学图书资料,并成立了江旭云珠图书捐赠基金会,这是我馆成立以来接受的第一笔捐赠。经过40多年的变迁,天津医学院图书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系统地收集了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文献资料,其中外文书刊在馆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馆藏体系。为了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上。

1990参加全国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系统,入选省(市)级中心图书馆。

1992年底购买了美国银盘公司的光盘MEDLINE数据库,可以提供1980以来的光盘文献检索。

1994 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天津医学院和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两校图书馆也合并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大楼总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其中本部5400平方米,东校区2500平方米)。生均1.69平米,读书座位660个,生均0.14个座位。两馆设有流通、阅览、检索、信息咨询、复印、视听等20多个读者服务窗口。

65438+1994年9月,购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EISC)和中国生物医学软盘数据库(CMCC),实现了中国医学文献的光盘检索。

1996 65438+2月,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一,通过211工程系预审。

1997年6月,初步建成了光盘检索局域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文献资源机读数据库。

65438到0998,图书馆职能部门调整,各部门负责人重新上岗。图书馆设有八部一室: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信息研究部、参考咨询部、计算机网络管理部、技术服务部、办公室。

1998,40座电子阅览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馆实现计算机联网。

1999,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网络功能。东校区图书馆建有30个电子阅览室,年阅读量45000人次,阅读时数85000小时。培训近10000人次,完成近1000项检索,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荣获市教委九五实验室建设“亮点奖”。

2000年,图书馆连续第四年保持出版物数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