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考研经验分享

18考研党上岸一战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分享考研心路历程。

1选择了考研,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

本人96年出生,就读于青岛某高校,985(崂山校区),海洋技术水声学方向14。大学前两年的生活还算平静,成绩在本专业中等偏上,但离免试的成绩还有一定距离。到了大三下学期,校园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学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就直摆在眼前等一等。

其实选择读研几乎是我心里默认的事情,毕业后也没想过要去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内心的成熟太慢,内心的定位还是学生,家里的孩子。如果我想成为社会上独立的成年人,我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都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我对科研的向往。学习了大学课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浅薄。我觉得我需要一个研究生阶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学习科研的能力,也给自己以后更多的可能性。

2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为努力方向

选择声学研究所几乎是我的默认。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是最适合我专业的地方,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去最好的地方。小时候就听说过中科院。后来知道中科院是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心里充满了向往。在我国声学领域,招收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单位。在最初的选拔阶段,我也查了相关资料,咨询了老师和学长。中科院系统是声学研究所,国内声学的权威单位除了水声、音频、超声、发音方向,也是国内顶尖水平。我这个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去声学研究所,不管是免试还是统考。所以从众也是选择声学研究所作为努力方向的一个原因。高校方面,南京大学声学系也是国内顶尖水平,但研究方向偏向电声。我的大学同学和学长都去南大读研了,但是数量很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是高级军事强校,水声方向实力较强,但不喜欢东北气候,所以过关;;西北工业大学在水声领域也有一席之地,但对这个学校不太了解。之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都没去那深造,所以也去世了。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我专业每年都有5+的学生选择那里,但是同济没有我想去的水声方向,我也就过了。然后就是我的母校,但是我觉得我在青岛待了四年,想换个环境,换个心态,换个节奏,所以我就把我对母校的所有记忆都定格在大学四年里。另外,陕西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也有做声学的老师,但是不太了解。除了中科院的系统和高校,CSIC的715(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和大连的760也是招收水声专业研究生的,但是了解的不多。其实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上,我并没有做太多的纠结。同方向的同学大部分选择去声学研究所,同方向的同学选择考研分四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学校,一部分是同济大学,一部分是声学研究所,一部分是声学东海站(上海东海站是自主招生)。好在通过努力,绝大多数考研的同学都有了着落。

还有一个小插曲。每年7月,大三后的暑假,声学研究所都会组织夏令营活动,这无疑是了解声学研究所的绝佳途径。我当时也报了名,拿到了入营资格。声学研究所很贴心的报销了路费,安排了夏令营期间的住宿和伙食。夏令营期间,研究所除了参观各个实验室,还安排了各个实验室的讲座。老师们很耐心,详细的讲解了各个实验室的情况,让大家在选择实验室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以及自己未来的方向。入营当晚,讲座由各个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安排,比较接地气,能帮助我们解决当时的具体疑惑。有几个师兄师姐是我大学同专业过来的,认识一下很亲切。通过他们,我也更加了解了他们在声学研究所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当时我很羡慕他们,羡慕声学研究所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羡慕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努力学习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更加坚定了我来声学研究所的决心,希望我以后也能成长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3紧张充实的备考之路

但就在4月份,我下定决心准备考研的时候,不幸病倒了,回家休养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整个大三下学期都处于挣扎的康复阶段。夏令营结束已经是8月份了,接近高三开学,真正留给复习的时间只有4个多月了。我在声学研究所准备了声学方向,考试的科目是数字二,英语一,政治与声学基础。这些科目与我的大学学习息息相关,所以我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当我开始复习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准备考试很久了。一开始留了很多进度,还很慌张。不过,我很庆幸有个同学告诉了我这句话。他说,“只要做了选择,就要全力以赴,不留侥幸心理。”另一个同学告诉我:“当你感到困难的时候,就是你进步的时候”。感谢这两句话,我一直激励着自己,感谢自己用实践践行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关于复习资料的选择,我总是随大流,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不会错(换句话说,我不是唯一一个想cheat/(ㄒㄒㄒ)/~的人~)。

第一阶段,大概是8月到10月底,是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全部过一遍,打好基础。

数学方面,主要完成了《张裕三十六讲》。前期是一步一步跟着视频课走的。张宇36讲的每一讲都包含习题,全程跟进收获颇丰。高数和线生成的知识是大一学习的。虽然一直在用,但是系统的知识框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像学新知识一样,很快就会忘记。于是我安排了两条学习线,一条学习新知识,一条巩固问题。后一行比前一行落后几章,算是同时学习新知识。我还从其他研究朋友那里学到了一个硬核的学习方法。即学完一章后,合上书,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回忆这一章的要点,自己整理这一章的内容,写在纸上。绞尽脑汁去回忆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很有效率。

在英语方面,我侧重于词汇和阅读。词汇方面,我没有选择爱上单词,而是找了一本之前买的书。那是一本微信官方账号江南词厂发布的英语词汇书,叫做《考研英语词汇解析——追根溯源学单词》。在阅读方面,我买了几本英语读物。刚开始读的时候,错误率真的很可怕。一般一篇文章要犯3/4的错误,每次都很痛苦。我写完之后连回答的勇气都没有。为了把词汇和阅读结合起来,我一般会在词汇书上把不认识的单词做上记号,坐在记号上,把书页折起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会捧着厚厚的词汇书,背那些有标记的单词。我也试过逐章背单词,但是背了十几章,觉得这种方法太死板,放弃了。就这样,我读单词,记单词,挺过了第一轮英语。

相比之下,第一轮政治就没那么费脑子了。我跟着肖秀荣的一系列政治资料。一开始是跟着知识点学的,1000题,一章一章。参考英文方法学习新章节,我一般是先看整篇文章,然后直奔后面的选择题(题目当然不会做)。然后我去前面找每道选择题的相关内容,然后标注,跳过直接梳理知识点的过程,而是通过题目来梳理知识点。毕竟赶进度我也无能为力,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率的办法。

声学是我的专业课,考的范围在那本书里,因为考研有两种考题,一种是50分的名词解释,一种是100分的五大题。复习的时候,我把每章的关键概念和每章核心问题的推导都摆出来。相反,专业课复习没有太多障碍。在此,也要感谢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帮我答疑解惑,澄清很多模糊的认识。再加上大学声学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复习过程比较顺利。

一转眼就11月了(直到11月我才完成一轮,可见我的进度有多慢)。第一轮复习还是按部就班,波澜不惊。那时候经常去知乎看别人的考研心路历程和学习方法,从中汲取养分,和自己的学习思路做一个比较,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记得看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考研心态崩溃怎么办?”看别人的故事,还是觉得自己的准备过程是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平平淡淡。谁知道,真正考验心态的时候还没到。

第二轮复习,主要节奏变成了做题,这个阶段开始接触真题(我的进步真的很晚,有同学暑假开始做真题)。

数学上,我买了近30年的试题和00年前买的试题真的太简单了,后来后悔浪费时间在上面。但是做那些题我感觉很好是真的。00年后,题目的难度逐渐上来了,但是真题的难度并不高,这也说明数学考高分,打好基础最重要。英语没那么可爱。读书打好了基础,但不扎实,做真题很吃力。阅读题目错误还是比较多的。有几个星期,我花了很多精力在英语上。除了不断翻我的词汇书,我还做了小卡片,写下我容易忘记的单词。我最迷学习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也会带着卡片,拿出卡片看一眼。与此同时,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也有所回升。我买了王江涛的作文本用来写作。有针对性的练习了一些文章,总结了自己写文章的方法,特别整理了符合自己写作习惯的文章模板(模板其实就是我经常使用的一套写作句型)。就这样,英语水平努力提高了。政治一直跟着肖秀荣系列走,靠的是他中学打下的历史政治基础,政治选择题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大题目的部分,就等小八小思出来,集中背诵。声学基础的复习真的要感谢可爱的同专业的研究朋友们。每天晚上九点半以后,我们会在教学楼的教师休息室集合,交流专业课复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需要记住哪些概念,讨论大题的推导步骤,互相交流复习笔记,之前的学长学姐也给我们留下了自己的复习笔记和之前的考试题,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感觉虽然一个人的考研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我并不孤单。有很多可爱的小伙伴陪着我。我们名义上是对手,实际上是队友,互相鼓励,一路向前。

但是和同学的交流也让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毕竟他们的进步更快,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相应的,我觉得别人的复习效果远远超过了我自己,11个月后,我的焦虑越来越蚕食我的内心。感觉时间不多了,每天都很累,身体也到了。这时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考研考验已经到来。我觉得我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到了自己脑力的极限,因为我做真题的水平停滞不前,而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做全模拟题了。尤其是我开始背政治大题的时候,总是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写下来。那种挫败感和对自己深深的怀疑真的让人抓狂。有几天,我避开其他同学,怕和他们交流复习的事,打击自信心。

第一轮复习风平浪静,第二轮复习感觉压力陡增。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学习思路已经不重要了,心态成了最核心的东西。考研前两周,做了一套数学题。当我给自己打90+分的时候,我的脑子彻底炸了。记得那天晚上在学校的海棠路上徘徊了很久,回想自己的复习过程,感觉自己犯了无数的错误,和别人比起来,自己差太远了,还有如果考研失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无数悲观的想法炸了正常的思维。那一瞬间,我感到了挫败感,也深深体会到了考研时崩溃的感觉。郁闷的心情持续了几天,那几天的学习效率惨不忍睹,但至少我没有完全放弃。我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可以,只要努力,结果自然会是这样。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以至于毕业前经常去海棠路散步,回忆当时自己精神崩溃的样子,真心感谢当时坚持下来的自己。

4考研两天就像一场大梦。

很快就到了检查阶段。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都很稳定。毕竟两次考试都没什么问题,第二天早上考的是数学,苦不堪言。18的数学难度很可怕,和17的难度完全不一样。我勉强保持着头脑,尽我所能去写。我知道我考的很差,但还好,走到一起的同学互相鼓励。毕竟考试还没结束。下午声学基础不顺利,种了名词解释。有几个概念我根本没复习。还好后面的大题基本都写了我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测试两天后,就结束了。回来的路上,感觉像做了一场梦,考研初试的阶段结束了。

等待结果的日子还是很惬意的。毕竟再怎么担心也不会影响最后的分数。知道我的成绩是过年前的,和同专业考研的同学分数相比,我的优势还是很大的。毕竟今年的数学题很难,想拿高分很难。所以我对自己的心理还是很有信心的。

然后写一下在声学研究所复试的经历和来声学研究所读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