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十余年的唐某某?

2021的高考刚刚结束,网络上到处都是不同版本的高考作文题和湖北考生作弊等热点话题的热烈讨论。在这场汹涌的大潮中,某微信官方账号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角唐某某可能上过15高中,连续参加过13高考...我的天,12倍是什么概念?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12年?他为什么那么执着,一次次高考?

带着这个巨大的问号,我摸清了他坎坷的高考经历:

作为一个同样来自农村,经历过高考的人,看着这长长的记录,不禁感叹。十二年!与十二年前相比,今天的世界大不相同。这个可敬而可怜的人,十二年来还在他的高考世界里挣扎。喜欢夸父一天一天,一圈一圈。好像跑了很久,但是看着看着,还是站在原地。

十二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12年前,iPhone还没有全球普及,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用诺基亚。微信还没推出,大家还在用QQ,3G网络还没普及。只要坐绿皮火车旅行,坐飞机的人还是很少的。12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在使用5G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办公和娱乐。名师在几十万人的网络课堂上有说服力,医生甚至可以远程指导和参与手术。绿皮车越来越少,高铁在中国的土地上飞速行驶。空中旅行已经成为一件平常的事。嫦娥五号已经从月球探测中返回,田文一号正在密切监视火星...

十二年后,这个才十八九岁的少年已经三十出头了。他的同龄人都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战斗过,包括为他拍摄纪录片《高十》的初中生。而他自己还在三尺讲台上战斗,在高考的狭小世界里战斗。把人生最美好的12年全部“赌”在理想的大学上,有意义吗?

可能有人会说2017复读是为了给我父亲2万块钱医药费,这可以理解,但我不这么认为。少则2万元,即使在大学里发起募捐,或者在网上发起滴滴募捐,依然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不需要付出退学复学的代价。哪怕辍学打工,哪怕借钱,也比这种盲目复读好。等他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他就会明白,用两万块钱换一年青春,不值得。

归根结底,我认为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完善的。人生几十年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长跑耐力,而他只是把它当成一场短跑,一次次拼爆发力。考上中科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当然可以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占得先机,但不能保证这一生就一帆风顺。另一方面,考上了普通学校,并不意味着这辈子就永远落后了。读完本科还可以考研,工作后还可以比拼成绩,而且远比专业和分数复杂和全面。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360行,每一行都是最好的。正反例子数不胜数:高中辍学的韩寒、李想、罗永浩、华佗,都是成功的作家、企业家;傅盛和李笑来只上过三所大学,分别是著名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作家、投资家和亿万富翁。反观清华北大和人大前3的毕业生,当然除了很多国家的栋梁和精英,但也有保安、保姆,甚至普通农民,还有很多“人人冷漠”的人。

另一方面,唐过于理想化的性格可能成为他未来生活的沉重负担。他固执地认为,中科大是理想的大学,值得学习。这种顽固的理想主义,一旦受到现实困难的打击,往往可能堕落为颓废。中国科技大学(HKUST)在清华与北大齐名,精英众多,学业压力大,学生竞争激烈。就算唐某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能不能顺利毕业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些当年聪明且顺利考上中科大的应届毕业生,都可能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更何况是奋斗了十几年的唐某某。有没有发现,中科大年度清算学籍的公告挺吓人的:

无论高中还是大学,一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学习能力,而不是获得的知识。高考再重要,也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片段。不管你上不上大学,你最终都会步入社会。高中短短三年所涵盖的多是基础知识,能在社会上实际应用的少之又少。即使是大学之后,毕业后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也只有少部分。有机构做过统计,大概不到15%。所以,唐十几年来固执地在高校和专业上较劲,真的没有意义。如果他用这种执着的劲头去融入社会,努力工作,肯定会有所成就。而他却在高考的知识世界里挥霍了这么好的时光,这是极其有限的,不能直接用来谋生的。珍惜吧!正如他的新浪微博所言:在适当的年龄不做正确的事,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后来才知道。

作为反面典型,唐某某的同乡,同样以十年考出名的吴某某,也走过类似的弯路。从2001考上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他也经历了反复考上名校,放弃读书的过程。先后被北师大(两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名校录取。直到2014,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十几年前的北京交通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城市,却在不同的校区。毕业时,吴36岁,最后的就业单位是郑州某重点高中,并不是很多外人以为的科研工作。最后连他自己都说知道自己最终的就业方向是当老师,七年前就去了北师大,省下了那么多宝贵的岁月。

真心希望唐某某没有像传言中那样继续奋战在高考战场上,而是已经悄然融入了社会,回到了一个年轻人应有的人生轨迹。祝他成功,为他的生活和贫困家庭带来逐步改善的希望。痛苦的大海无边无际,回头就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