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综合题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一、特色题型

1,提问的形式

描述事物意味着表达事物的形状或状态。在高考中,特征描述试题一般以“说明”地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征”,“描述”地图中地形区的年降水量或“分布”,简述地图中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的季节变化等方面“概括”河流的“主要特征”的形式设置。

2.答案模板

有关解决功能描述问题的基本思路,请参见下表: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陆地和海洋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形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

对语言进行梳理和组织,抓住关键词,描述简洁准确。

3.回答特征描述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回答特征描述题,必须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2)地形特征:地形起伏(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有高有低(如青藏高原相对较高)。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沙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频率)、冰河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量等。⑤水系特征:起源、流向及入海流量、长度及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对称与否)及河网形态、上中下游划分、省份、重要城市及流经的主要地形区。⑥气候特征:温度(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条件、温度和降水的组合(如雨热同期)。⑦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农业部门和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⑧工业生产特点:地理分布、发展程度、主要部门和结构、技术水平。9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度、延伸方向、弯曲趋势、密度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描述什么,即描述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与地理原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2)描写的全面性,即描写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3)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可失准,尽量使用学科术语,不要口语化。

二,课堂提问的原因

1,提问的形式

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题型。在命题形式上,该模块往往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针对区域内的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提问。常见的提问形式有“试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原因”。

2.答案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等高线、板块运动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分析。

3.几种常见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要正确回答原因试题,学生要明确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成分,了解“因素”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与“果”的关系。以下是一些经常测试的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1).气候的原因

(1)温度。

②降水量。

近年来的考查方法:①在小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选择题和大比例尺平面图中),一般考查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②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和小比例尺平面图中),一般考察地理局部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2)地理灾害成因综合分析:从“天、地、人”的角度对所选地点进行综合分析

解释淮河夏季洪水频发的原因?原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多。(2)陆地(地形地貌)——快速汇水的扇形水系;黄河下游地势低洼,过去是洪泛区,河床较高。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在湖泊和海滩周围开垦土地减少了河流和湖泊的蓄水量。

(3)地理事物时空特征的成因分析。

要锁定所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的高度、昼夜长短、河流供水原理为最重要,注意逆向推理。①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从近地面热力环流(风压流动原理)分析,用“热(高温)低(气压)升(气流上升)雨(云形成引起雨);冷(低温)高(气压)下沉(气流下沉)晴(干晴)”进行逻辑分析。②什么时候出海旅游,大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是“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比如夏天)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波浪小,出行方便”,

回答时向后推。比如二战中美英之所以选择在6月而不是6月进行“诺曼底登陆”,就是因为中高纬度地区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小,风小,浪小,可以减少跨海作战中的非战斗伤亡。中国之所以选择2005年4月2日起航首次考察西北太平洋,是因为4月份由于东亚和北太平洋温差小,气压差小,季风弱,风浪小,取样方便、准确、科学。(3)河水供应。对于教材的知识点,要知道各个典型地区,尤其是国内各个地区的主要补课类型。预定区域-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陆地和海洋位置。根据材料,确定供应类型。中国东北春天有雪水补充,夏天有雨水补充。

江南春雨降水适中,夏雨供应充足。

在西北部,它由夏季高山冰雪融化的水供应。华南春季受锋面雨补给,盛夏受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是由冬季雨水提供的。

第三,比较问题

1,问题的形成

比较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方式,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重要途径。高考题中设置比较题的方法主要有:比较×与×的不同(差异或异同),分析×与×的相同特征(问题),说明×与×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不同。

2.答案模板

一般有两种类型的比较反问:

(1).名词的比较。它的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明确名词的含义,包括主要内容,然后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比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一般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一般从亚热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和高纬度海区递减。然后按照两个海域的纬度进行比较(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冷暖流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

(2)区域特征比较。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有选择地列出分析内容并进行比较。这种测试重在分析,其次是比较。因此,对区域的综合分析尤为重要,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

3.正确回答比较题,学生要掌握以下秘诀:四步审题、三个环节、两个重点、格式。

(1).四步考试是关键。第一步是考察比较对象,对对象的考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狂妄自大。第二步是考察比较要求,即考察问题的意思是要求找到相似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要找到相似点又要找到不同点,或者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到原因。第三步是考点比较,比如比较A、B两地气候类型和特征的异同,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和特征。这一步可以避免跑题。第四步,考察比较角度,确定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进行比较。这一步可以避免错过答案的要点。

(2).三个环节是答题的基础。首先联系问题中的图表和材料,这是解决比较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通过联系所学课本的知识点,可以快速了解题目设置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联系,从中提取所需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记不住课本上的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往往很有效。

(3).第二种定义是指按分数分重点,按内容分格式。根据分数

设置重点,要求学生养成用重点答题的习惯。只有给出正确的分数,他们才能得到足够的分数。按内容编排格式是指采取分列的方式或采取列表比较的方式,这取决于答案的内容。一般来说,比较不同的同时列表更直观。

四、评价问题

1,提问的形式

评价问题一般包括“评价”、“影响”、“利弊分析”等。常见问题包括评估大型项目的影响(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跨区域能源分配等。),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势,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2.答案模板

评价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包括评价地理特征、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的影响。这种质疑一般从两个方面分析:①从利弊两方面辩证阐述,对照利弊全面论证;②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范畴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分析;区位问题或者说发展条件的评价,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给出资格条件,如“与XXX比较,评价其优劣”或“从XXX评价”。这种提问分析和第一种是一样的,但是要注意对问题的考查和对限定词的把握,要不要评价优劣,要不要比较分析,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从而缩小回答的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点或缺点”,首先要注意前者的优点或缺点,然后再对比分析被评价事物的优点或缺点。

3.回答常见评估问题的思路总结如下:

评估问题

评估要素

评估参考方向或指标

水利工程(水库)利弊评价

有利的影响

经济效益:将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反作用

上游地区(库区):原有的生产生活设施、文物古迹将被库区蓄水淹没;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滋生害虫,可能导致传染病向下游和河口三角洲扩散:河流向下游携带的泥沙大量减少,土壤自然肥力降低;入海径流减少,波浪对海岸的侵蚀加大,河口三角洲不断萎缩;由于海水入侵、生态破坏、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渔业资源锐减。

河运条件

自然条件

如果地形落差大,海运不方便;径流量大,水位深,通航能力强;冰河期的长河航运价值低。

人文条件

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可以通过影响货物供应和游客流量来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装备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助于提高内河航运的价值。

城市化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有利于城市文化向农村的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沉降,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混乱等。

区域发展条件

优势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和旅游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三个主要行业。

处于不利地位的

自然灾害会影响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不便,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五、问题的意义。

1,提问的形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题有增加的趋势。命题的基本形式是就一个地理事物提问,提问的形式一般有:“解释××的含义

2.答案模板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的地理影响。意义本质上是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影响。通常意义、正面影响和作用是可以划等号的。

(1).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答案通常是从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工业等)来组织的。).如果对每个元素有影响,就给出答案,如果没有,就放弃答案。

(2)人文地理的地理意义应从经济、生态、政治、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根据考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一个或几个方面微观分析。比如,在思考“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时,首先要分析宏观背景。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铁路通车前,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受交通的制约,西藏的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是必要的。青藏铁路对于加强进出西藏的运输通道,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强西藏与北京和内地省市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青藏铁路的意义应该从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分析。

3、常见地理事物的含义

中国地形特征的地理意义

有利于海洋上的潮湿空气深入大陆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流动,沟通东西交通;河流在地形台阶的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秦岭-淮河

的地理意义

中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区(北)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的分界线;暖温带(北)和亚热带(南)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湿润区(北)和湿润区(南)的分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冬季冰冻和未冰冻河流的分界线;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和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稻农业)的分界线

循环的

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出口(解决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运输问题,促进广西红水河和平果铝矿水电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的经济辐射作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扶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减轻洪水对武汉的威胁;大大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增加枯水期下游流量,减少河口泥沙,提高河口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业;变运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水电替代火电,减少空气污染;调节当地气候;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