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所有函数图像

线性函数

一.定义和定义: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据说此时y是x的线性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函数。

即:y=kx (k为常数,k≠0)

二、线性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X对应的变化值成正比,比值为k。

即:y=kx+b (k为任意非零实数b,取任意实数)

2.当x=0时,b是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线性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实践和图形: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列表;

(2)追踪点;

(3)连线可以做一个函数的形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要知道2个点,把它们连成一条直线。(通常找到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一次函数上的任意点P(x,Y)满足方程:y = 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正比函数的像总是与X轴在(-b/k,0)处的原点相交。

3.k、B和函数图像所在的象限:

当k > 0时,直线必须经过第一和第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 0时,直线必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 > 0时,直线必须经过第一和第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 0时,直线必须经过三个或四个象限。

特别地,当b=O时,通过原点o (0,0)的直线代表比例函数的图像。

此时,当k > 0时,直线只经过一个或三个象限;当k < 0时,直线只经过两个或四个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 1);B(x2,y2),请确定过点A和B的线性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个线性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表达式)为y = kx+b。

(2)因为线性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满足方程y = kx+b .所以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方程:y1 = kx1+b … ①和y2 = kx2+b … ②。

(3)解这个二元线性方程,得到k和b的值..

(4)最后得到线性函数的表达式。

五、线性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恒定时,距离s是速度v的线性函数..s=vt .

2.当水池的抽水速度f不变时,水池中的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线性函数,设定水池中的原始水量s。g = S-英尺.

6.常用公式:(不完整,希望有人补充)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找到平行于X轴的线段的中点:|x1-x2|/2。

3.找出平行于Y轴的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度:√ (x1-x2) 2+(y1-y2) 2(注:根号下(x1-x2)和(y1-y2)的平方和)。

二次函数

一.定义和定义表达式

一般来说,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有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a决定函数的开方向,a >;0,开口方向向上,a

y称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是二次三项式。

二。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通式:y = ax ^ 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y = 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y=a(x-x?)(x-x?)【仅当与x轴A(x?,0)和B(x?0)抛物线]

注:在这三种相互转化的形式中,有以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 √b^2-4ac)/2a

三。二次函数图像

使二次函数y = x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四。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线是一条直线

x = -b/2a .

对称轴和抛物线的唯一交点是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是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 ,(4ac-b^2)/4a

-b/2a=0时,p在y轴上;当δ = b 2-4ac = 0时,P在X轴上。

3.二次系数A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 > 0时,抛物线向上张开;当a < 0时,抛物线向下打开。

|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线性系数b和二次系数a***都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和b符号相同时(即AB > 0),对称轴在Y轴上偏左;

当A和B的符号不同时(即AB < 0),对称轴在Y轴的右边。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和Y轴的交点。

抛物线与y轴相交于(0,c)

6.抛物线和X轴的交点数量

当δ = b 2-4ac > 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δ = b 2-4ac = 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当δ = b 2-4ac < 0时,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x的值是一个虚数(x的值的倒数=-b√b ^ 2-4ac,乘以虚数I,整个公式除以2a)。

动词 (verb的缩写)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为函数)y = ax 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简称方程)。

也就是ax ^ 2+bx+c = 0。

此时,函数图像是否与X轴相交就意味着方程是否有实根。

函数和X轴的交点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 = AX ^ 2,Y = A (X-H) 2,Y = A (X-H) 2+K,Y = AX ^ 2+BX+C(各类中,a≠0)的像形相同,但位置不同。

解析顶点坐标对称轴

y=ax^2(0,0)x = 0

y=a(x-h)^2(h,0)x = h

y=a(x-h)^2+k(h,k)x = h

y=ax^2+bx+c(-b/2a,[4ac-b^2]/4a)x =-b/2a

当h & gt0,将抛物线y = ax 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可以得到y = a (x-h) 2的像。

当h < 0时,通过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来获得。

当h & gt0,k & gt0,将抛物线y = ax 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 = a (x-h) 2+k的图像;

当h & gt0,k & lt0,将抛物线y = ax 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 k个单位,得到y = a (x-h) 2+k的图像;

当h < 0,k >时;0,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得到y = a (x-h) 2+k的图像;

当h < 0时,k & lt0,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得到y = a (x-h) 2+k的图像;

因此,研究抛物线Y = AX ^ 2+BX+C(A≠0)的图像,并通过公式将通式变为Y = A (X-H) 2+K的形式,从而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抛物线的大致位置,是非常清晰的,为绘制图像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 = ax ^ 2+bx+c(a≠0)的图像:当a >: 0时,开口向上,当a

3.抛物线y = ax ^ 2+bx+c(a≠0),若a >;0,当x ≤ -b/2a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b/2a时,y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如果a

4.抛物线y = ax 2+bx+c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像必须与Y轴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 = b 2-4ac >时;0,图像与x轴相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 ^ 2+bx+c = 0。

(a≠0)。这两点之间的距离AB=|x?-x?|

当△ = 0时,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 < 0时。图像与X轴没有交集。当A >时;0,图像落在X轴上方,当X为任意实数时,有y >;0;当a & lt0,图像落在X轴下面,当X是任意实数时,有y

5.抛物线的最大值y = ax ^ 2+bx+c:如果a & gt0(a & lt;0),那么当x= -b/2a时,y的最小(大)值= (4ac-b 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获得最大值时自变量的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大值的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当给定的条件是已知图像通过已知x和y的三个已知点或三对对应值时,解析式可设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给定条件为已知图像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解析式可设为顶点:y = a (x-h) 2+k (a ≠ 0)。

(3)当给定的条件是已知图像与X轴两个交点的坐标时,解析式可设为两个公式:y=a(x-x?)(x-x?)(a≠0)。

7.二次函数的知识很容易与其他知识融合,产生更复杂的综合问题。所以基于二次函数知识的综合题是中考的热点题,往往以大题的形式出现。

反比例函数

y = k/x(其中k为常数,k≠0)形式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所有不等于0的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属性: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用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任意一点垂直于两个坐标轴,由这个点、两个垂足和原点围成的矩形区域是一个常值,这就是∣k∣.

如图,上面给出了k为正值和负值(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 > 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个或三个象限,是减函数。

当k < 0时,反比例函数像经过两个或四个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坐标轴,不能与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任意一点都是两条坐标轴的垂直线段,这两条垂直线段和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 k |。

2.对于双曲线y = k/x,如果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 = k/(x m) 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像向左或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当添加一个数字时,向左移动,当减去一个数字时,向右移动)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它实际上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中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显示了不同尺寸A的函数图:

你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是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是互逆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一组大于0的实数。

(2)对数函数的值域是所有实数的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

(4)当a大于1时,是单调增函数且凸;当a小于1且大于0时,函数单调递减且凹。

(5)显然,对数函数是无界的。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从上面对幂函数的讨论可以知道,如果X可以取整组实数为定义域,那么只需要作。

如图所示,a的大小不同会影响函数图。

你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如果a不大于0,函数的定义域内就不会有连续的区间,我们就不考虑了。

(2)指数函数的值域是一组大于0的实数。

(3)函数图是凹的。

(4)若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如果a小于1且大于0,则是单调递减的。

(5)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即当a从0趋于无穷大时(当然不可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分别趋于接近Y轴正半轴和X轴负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水平直线y=1是从减少到增加的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无限趋向X轴某一方向,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

显然指数函数是无界的。

奇偶性

注意:(1)是奇数函数(2)是偶数函数。

1.定义

通常,对于函数f(x)

(1)若函数定义域中任意x有f (-x) =-f(x),则函数f(x)称为奇函数。

(2)若函数定义域中任意x有f(-x)=f(x),则称函数f(x)为偶函数。

(3)如果f(-x)=-f(x)和f(-x)=f(x)对函数定义域中的任意x都为真,则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奇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中的任意X,f(-x)=-f(x)和f(-x)=f(x)都不能成立,则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称为奇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是函数的全局性质,且为全域。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那么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解析: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检查它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严格按照奇、偶的定义进行简化和整理,再与f(x)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有奇偶性的依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

定理奇数函数的像是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偶数函数的像是关于Y轴或轴对称图形。

F(x)是奇函数的像“= =”F(x)关于原点对称。

点(x,y)→(-x,-y)

奇函数在一定区间内单调递增,在其对称区间内单调递增。

偶函数在一定区间内单调递增,但在其对称区间内单调递减。

3.奇偶函数运算

(1).两个偶函数之和是一个偶函数。

(2)两个奇函数之和是奇函数。

(3)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和是非奇函数和非偶函数。

(4)两个偶函数相乘得到的乘积是偶函数。

(5)两个奇函数相乘得到的乘积是一个偶函数。

(6)偶数函数乘以奇数函数的乘积是奇数函数。

定义域

(高中函数的定义)设A和B是两个非空数集。若集合A中的任意数X根据某种对应关系F有唯一数f(x)与之对应,则F: A-B称为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为Y = F (X),X属于集合A..其中,x称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范围

名称定义

在一个函数中,因变量取值的范围称为函数的值域,它是数学中因变量在定义域中所有取值的集合。

评估域的常用方法

(1)归约法;(2)形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的单调性,

(4)匹配法,(5)代换法,(6)反函数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对函数值域的误解

定义域、对应规则和值域是函数构造的三个基本“成分”。毫无疑问,平时数学中贯彻的是“定义域优先”原则。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在强化定义域问题的同时,也往往被弱化或被谈论。值域问题的探索,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时有时无。其实定义域和值域的位置是相当的,所以一定不能太细,更何况它们总是在相互转化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如果一个函数的值域是无穷的,那么找到该函数的值域并不总是容易的。依靠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有时是无效的,函数值必须结合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和周期性来考虑。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看,评价定义域的问题有时比求定义域的问题更难。实践证明,加强对求定义域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定义域内的函数,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理解。

「范围」和「范围」一样吗?

“值域”和“值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很多同学经常混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ange”是所有函数值的集合(即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这个函数的值),而“Range”只是某些值满足某个条件的集合(即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不一定都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是说,“范围”是“范围”,但“范围”不一定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