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广东文学通史大问题解答
38.(25分)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一种来自美洲的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给欧洲饮食带来了一种新的风味,很受欢迎。它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了17世纪,欧洲人可以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这主要归功于荷兰人。
——根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晚清)旧工业衰落愈演愈烈。今天,如果你试图进入一个家庭,你会看到那些每天服用它的人,无论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都来自其他国家。”
-“冰室系列”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她家里的鞋子、袜子、玩具、灯具等物品都是中国制造,其他大多数美国普通家庭也是如此。
——据《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1描述的现象有什么历史背景?(6分)
(2)材料2中的“老行业”是什么意思?简述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系。(9分)
(3)萨拉在材料3中发现的现象在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美国普通家庭的历史原因是什么?(10分)
该题目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出发点,综合考察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解释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分析问题(1)考察新航路开通的影响,需要抓住时间和商业革命这一现象的关键信息,联系新航路开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来回答。问题(2),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结合当时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来回答。问题(3),第一个问题,结合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19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经济情况;第二个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点,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原因。
回答(1)新航路开通;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对外扩张,中国被侵略;(4分)机器大量生产的洋货价廉物美,涌入中国,严重冲击传统手工业。(3分)
(3)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中美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强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分数表示如果考生的回答超出要点但合理,可以在每道题的总分内酌情给分。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索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科学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词的变化。“科学”一词最早存在于中国古代。比如宋代人文文集有一句话“活在科学中的人,往往困于一日之行,甚至老死。”明末清初,受古代“学物知识”观念的影响,人们将“科学”音译为“学物之学”。19世纪中叶以后,“研造,始于时代”,“造”等词被广泛使用。19年底,梁启超等人效仿日本,将“科学”翻译为“搞科学,讲政治,讲艺术”,民国初年,学界也将科学音译为“Sains”,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根据《现代汉语术语创作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传播。民主的概念经历了重大转变。不仅古代的直接民主是民主,现代的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它几乎成为西方人们所知的唯一形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民主”一词,并不是指古代的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等。
(1)材料1中的“科”字与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有关?朱成理学中“向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塞恩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第二份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球迷”中选择1个词,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迁。(3分)
该题目以历史研究和历史观点为切入点,综合考察学生提取历史信息、解释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分析问题(1),从第一个材料分析与之相关的官员选拔制度,“做天下秀才往往困于一日之功,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问题(2):从材料1中“管理厂商、讲政治、讲艺术”的角度分析变化,结合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史实和时间信息分析原因。问题(3),结合西方代议制的扩大和完善。问题(4),三个字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选择一个,按时间顺序讲述意义或用法的变化过程。
答案39。(27分)
(1)科举制度(2分);“调查正义”(2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后,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性;(3分)开始学习西方政治,推动政治改良;(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民主政权有名无实;(3分)所以,我们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建立代议制度;(2)代议制民主有优势,如适用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3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扩大选民范围;并扩展到更多的国家。(3分)
(4)本题总分3分。考生有一分,都可以得分。
分数表示如果考生的回答超出要点但合理,可以在每道题的总分内酌情给分。问题(4),指出一个句号的意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号的意义或用法,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