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关注诗歌的话题,迈出欣赏的第一步。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是如此。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并不关注诗歌这个话题。他们常常例行公事地扫一眼题目,就投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中。那么,诗歌这个话题在鉴赏中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首诗。
再来看朱的诗:开半亩方塘,天高云淡。运河怎么会这么清澈,源头有活水?如果单看这首诗,估计初看的读者会认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平静、美丽的池塘,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爱。不过,诗的题目是《读书随想》。
再来看唐代朱清玉的一首诗:昨夜洞房停红烛,我在天明堂前等姨父姨母来访。穿好衣服后,我小声问老公,画眉过期了。粗心的读者会认为,这首诗描述的是新婚女子在早上见公婆之前的焦虑。这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但遗憾的是,这首诗的题目是《进士前夕致张书记》。原来这首诗是一首干巴巴的诗,让人想借用新婚女子的提问。
由此可见,诗歌的标题对诗歌的欣赏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从题目开始,迈出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其实诗歌的标题可以传达很多信息。
1.诗歌标题可以显示诗歌类别。
古典诗词里那些负面的东西,比如风流韵事,浪漫诗词,不适合中学生读。除此之外,从内容上来说,诗歌大致可以分为:思想类、赞美人类类、自我安慰类、关心国家类、伤害事物类、命名类等等。如果能判断出诗的范畴,就能基本把握住诗的内容和表达感情的方向,避免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
比如李白《越南访古》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首诗属于伤的范畴。伤逝诗大致可分为三类:抒发怀古之叹;表达过去跌宕起伏的心情;借古讽今的感情表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猜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拜访故地国所表达的上述感受之一。这首诗其实是通过对比旧址的过去和现在,来表达诗人无补偿的跌宕起伏的心情。
再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记》。诗的题目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属于怀乡范畴,属于边塞诗的一种。从题目可以预测,这首诗表达的可能是忧国、报国、爱国、保家的一种或几种情怀。
第二,诗歌的主题能体现内容的主体。
有同学有疑问:确定诗歌的范畴可以保证我们的方向没有错误,但是古典诗歌的内容却因为离我们很远,语言简洁而难以理解。其实有些诗的主要内容已经讲解过了,大部分内容已经掌握了。
比如陆游的《愤怒》一书。从标题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诗人胸中的愤懑之情。诗人为什么生气?诗中哪些诗句表达了愤怒?带着这些问题读诗,文章的主旨就很容易获得了。比如王维的《山中秋夜》,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属于一种思乡山水。“山”是描写的对象,“秋”表示季节,“荀”写时间。因此,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山野秋天的景色,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已经确定。
第三,\x09题可以体现诗歌的写作。
考试笔记中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能够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学生觉得很难欣赏到表达技巧。实际上,有经验的读者已经从诗歌的标题猜到了诗歌的写作方法。比如陆游的《咏梅》,黄巢的《菊花》,杜甫的《孤雁》,李商隐的《乌鸦》,往往都是有所根据的,传达的是诗人。
如何的《唱柳》、柳宗元的《江雪》、魏的《西溪滁州》、孟浩然的《建德夜泊》。这类诗以描写为对象,往往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所以写诗无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005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题是听蜀僧弹琴。敏感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诗名中的“听”和“琴”两个字。因为它表达的是钢琴的声音,所以作者在面对抽象的事物时,通常会使用形象化的修辞。因为是“听”,所以作者也很容易采用“侧面描写”。知道了这些,题目就好办了。
第四,这首诗直接说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欣赏诗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握诗人的感情。有些诗的标题可以直接指出诗人的情感基调。
比如沈如云的《永远在我心里》,“怨”字已经表明了诗的情感基调。闺房里的女人会抱怨什么?你为什么抱怨?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沿着这条线读诗,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诗人的感情。
像杜甫《送别》里的“恨”字;张继《秋思》中的“思考”一词:王维田园曲中的“乐”字,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金钥匙。同样,还有“悲”、“喜”、“别”、“礼”,都是点睛之笔。
\x09诗歌标题能体现诗歌的表达。
含蓄是诗歌的典型特征。原因是诗歌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观点和情感。人、物、景都是进入诗中的意象。所以诗歌中往往会有主人公做的事情,比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景物直接表达主人公的心灵或者抒情。聪明的鉴赏者会从表达的角度来分析诗歌。
比如读杜甫的《爬山》,这是古诗中经常存在的一种意向,诗人通过爬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谁去北楼,谁就感恩大众。”李白秋登上谢北楼,抒发对古人的怀念;“在这座城镇尽头的高塔上,荒野开始了,我们的渴望远至海洋或天空。”柳宗元登上柳州城,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那么,杜甫是什么时候爬山的呢?当你爬山时,你会看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沿着这个思路解读诗歌,我们会发现诗人看不到自己的远亲,看到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想想他漂泊的生活经历和晚年的孤独,诗人的悲凉心情自然流露出来。
所以拿一首诗来分析这首诗讲了什么,写了什么风景,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是一个很好的解读角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从诗名中把握这首诗的表达方式,并从中进行深入思考,是不是也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呢?我们看看李白的《黄鹤楼去扬州途中别孟浩然》,王昌龄的《芙蓉客栈别辛健》,王维的《送别元二使安西》,同时还有《送别诗》。这些诗必须描写和描述离别的情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位置依次是黄鹤楼、芙蓉楼、渭城;到达地点为:广灵、罗阳、Xi安;我看到的风景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冷丽之地的无棣,青柳色的招待所。依次表达的感情是与朋友离别的感情,对洛阳朋友的感情,对离别后生活的担忧。有了诗名所透露的表情,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的内涵了。
再比如,杜甫的《望岳》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必然有景物描写。欣赏者可以通过诗歌中如何描写客观景物来仔细研究诗歌。
《《春夜喜雨》》和《秋风吹破的小屋》传达了诗人的情感。研究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可以很好的欣赏这首诗。
学会欣赏诗歌,既是高考的需要,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传承祖国文化的需要。欣赏诗歌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提醒读者注意诗歌的话题,因为这是欣赏诗歌的金钥匙。
2、
一首诗的标题有两个来源,一是诗人自己拟的,二是后人拟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呈现方式,标题都是诗的眼睛和灵魂,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注意一首诗的标题,对于确定诗的主题,品味诗的语言,判断诗的表现技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明确了诗的地点和季节,如上牛头寺、山中、山中漫步、山中秋居、山中送客、出堡出关、石、忆扬州等。,都明确提出了这首诗的位置和方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如《十五夜望月》、《秋思》、《秋淮》、《夏》、《秋径》、《柳絮》、《两朵花落》、《春日待女》、《春夜洛阳闻笛》、《春夜洛杉机闻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季节和季节。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明确《粗糙的时间》的不同内涵和主题。比如,以“山”为场所的人,大多表达了对田园生活、隐居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表达了对先贤追求的执着等等。以十五为时间点,大多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流年的感慨等。例如: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2004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秋思·张继
看到洛阳的秋风,渴望一个作家的书。
匆忙中谈不上害怕,行人纷纷来开。
王安石这样评价张继诗歌的风格:“看似最不一般,实则易而难成。”张继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平凡”的细节?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鉴赏:这个题目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把诗的内容大致概括一下,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家信即将寄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话要说,于是又“启封”了。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诗的情感,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通过标题“秋思”知道这首诗应该是一部怀旧或沉思的作品。
其次,确定了诗歌写作的对象。这类诗歌一般用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写作意图,手法多为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感情,如《叹花》、《咏梅》、《未开化的芭蕉》、《晨梅》、《早鹅》、《牡丹》、《牡丹花》、《唱柳》、《春雨》等。我们首先要把握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如菊花象征着隐居、高贵、精致,梅花象征着力量和不屈不挠的逆境,兰花象征着高贵和美丽,牡丹象征着财富和美丽,花开象征着希望、青春和生命的辉煌,落花象征着枯萎、挫折、生活和事业中的挫折,珍惜春天,怀念美好的事物。草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无尽的生命、希望、荒凉、遥远、身份和地位的卑微;松柏象征着坚定、骄傲、坚定和活力;竹子象征正直和积极进步;梧桐象征苦;柳树象征着告别、留恋和悲伤;秭归象征着苦难、悲伤和天鹅。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春天的夜晚,洛阳城听到长笛的声音和李白的《玉笛》在黑暗中飞舞,春风充满了洛杉矶。谁会在这首夜曲里忍不住想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同意“钥匙”理论吗?为什么?鉴赏:此题得分率很低,主要是很多考生不明白“折柳”是古代的一个意象,象征着告别怀旧。其实关键在于不看好题目。题目是《春夜洛阳城闻笛声》,指出见物思人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点是洛阳,证明诗人是异乡客,难免想家;对象是“笛声”。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远离家乡的笛声?从“谁不能思念故乡”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折柳》是一首曲子,寓意告别乡愁。很自然得出“折柳”就是告别乡愁的答案。这首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思乡之情是由“折柳”乐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第三,直接指明诗的主题。这类诗的主题在题目中已经有所体现,考生只要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和题目,就很容易得到答案。这样的题目有很多,比如:月夜忆兄弟,江上思女,别了一夜外,悲悯农民,别了王维,惜花,看夕阳,游子颂。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季至日椰丝佳
白居易
每年冬天至日在邯郸邮局,我都有一盏护膝灯相伴。
如果你想深夜坐在家里,你也应该谈谈旅行者。
注:冬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唐代的一个重要节日。
简单分析一下“我总是和我膝盖前的影子在一起”这句话,说出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赏析:写这首诗的情感并不难,因为《邯郸冬至日夜思家》这个题目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微分析一下“抱膝灯前”这句话就可以拟出来。(参考答案:《抱膝》生动地勾勒出作者沉默的坐姿,自然地与《灯前》引出“影子”。
第四,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些诗,内容看似深奥,主题却很简单,尤其是后人编的,更是如画如画,如:《白头吟》、《长恨歌》、《长门怨》、《玉族》、《古怨》、《伤田家》、《丧江头》、《丧王》。
阅读以下唐代边塞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上田家
聂钟毅
二月卖新丝,五月割新粮。它暂时治愈了伤痛,但却挖出了我的心。我希望国王的心会变成明亮的蜡烛。我不喜欢再续前缘的宴会,但我只是喜欢逃避的房子。
这首诗从哪些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这首诗写的是唐末广大农村的破产,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至于流离失所,他们无法生存。透过题目中的“伤”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田家的基本感情:同情。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田家感到同情呢?“二月卖新丝,五月割新谷。它治愈了眼前的伤痛,但却挖出了我的心。”寓意着乡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愿”字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憎恨。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诗歌的题目是解决诗歌鉴赏问题的重要一环。学生读诗一定要先看题目,再看正文,再做题,而不是踩在西瓜皮上变成无头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