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作文中说实话

高考作文说实话

舒金玉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一位学者问了一个问题:

△四种图形符号,哪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有人说圆,因为圆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有人说三角形是唯一由直线组成的;也有人说半圆也是正确的,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种身材可以,因为这是唯一不对称的身材。似乎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数字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生活中有很多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回答问题的例子。你有这样的经历、阅历、知识和悟性吗?

请以“答案丰富多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这个题目的范围很广,只要是和这位学者的提问所引发的思想感情有关的,都符合要求。

2风格不限。你可以记录经历,编故事,表达感受,发表评论,拓展想象,等等。

3题目自制。

(4)不少于800字。随着近两年中国高考试题文体的衰落,高考作文题成为讨论的焦点。那么,才华横溢的作家和中学语文老师是怎么看待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呢?

有人说:题目不错。

肖福星说:“我个人觉得作文的题目不错,因为先考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游戏色彩,也为写作提供了稍微广阔的空间。可以从任何角度写文章,避免了考生无所适从、陷入泥沼、跑题的现象,降低了失分的可能性。写的好的可以在这个空间玩的好,写的差的也不会丢分。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考生认真理解意思,都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莫言也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一般来说,是跑不出题目的。它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比去年轻松,还有点哲学色彩。去年的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更高。如果考生不了解现代科技,不会存储科学术语,知识面窄,就容易跑题。今年的题目更宽泛,考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入手,用熟悉的方式表达,很宽松。

收到记者传真给她的论文题目后,秦文君认真思考了一下。她说这个题目好像有点难。和去年的作文一样。就像“新概念作文”一样,如果“新概念”变成了“概念”,就成了套路。今年的作文比原来多了一点想法,多了一点哲理,多了一点智慧。考生不仅要有写作能力,还要有超越中文写作的能力。她觉得这个题目适合文艺少年,一定要辅以课外的东西,尤其是有认知能力和开放思维的考生。如果只有课本知识,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考生可能会一时不知所措,写不好。

池莉接到采访电话时正在写作。听了记者的复述,她其实久久没能走出小说的境界:“一听到什么几何,我就没时间想了。”作家宗璞不知道作文题目,却饶有兴致地让记者读给她听。她说:“我不能做任何评论,但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

北大附中高级教师雷虎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目是近几年确定的教育思想的延续。相对来说,今年的题目意义更深,贴近现实生活,不偏不倚。每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虽然平时的训练不能对题目下赌注,但是考生可以感觉题目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今年的作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让考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鼓励发散思维,打破了墨守成规、以单一尺度衡量事物的套路,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对中学作文教学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个作文命题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创新,只要考生选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作文的基础水平就能拿到较高的分数。有创新理念的考生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但是可以推断,习惯于用扎实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考生,肯定写不好。

北航附中教师曹阳表示,高考作文题有自己的特点,就是难度要适当:要拉开不同的档次,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人才,也很难让最有才华的考生脱颖而出,写出前沿作文,为选拔尖子生创造条件。有考生反映,今年作文试题难。他们第一次看到试题,就觉得没那么好写。他们仔细一想,觉得也没那么难写。而这恰恰是好作文考试的特点:踮起脚尖就能获得,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作欲望,写出出彩的作品。如果考生看到考题,觉得自己在一个马平川脚下就可以“走来走去”,那只会产生大量平庸的作品,不利于优秀人才率先垂范。

参与高考多年的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中教研室主任柯苏文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有四个特点:一是作文题目创新,从淡化风格到完全放开;二是内容限制少,“答案丰富多彩”的题目外延广泛,写作空间广阔,能引起考生多方面的感受;三、作文题目内涵深刻,有一定的思考力,能分清考生的优劣,文笔可深可浅,符合考生高考难度;四、分数分两档,基础档50分,发展档10分。

也有人说:题目不好。

采访前,作家冯骥才还没有看过作文题。听了记者的口述,他说:“听起来有点像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先给出结论,然后让考生通过作文来确认结论。不能产生原创,不能激发考生的想象力,不能感受和思考生活。如果说哲学,那也是很浅薄的哲学。这个问题乍一看很难抑制,看似新鲜,其实主题先行。如果让我做这件事,我肯定会失败。想象力不足,要确认结论,在生活中找一些符合结论和内容的东西来写。我觉得考题有点像春晚,年年讨论,年年希望,年年不尽如人意。"

张伟认为,今年的高考题没能发挥文科生的特长,感情的东西考不上,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考了小试,没能得到大本事,大智慧,大境界,没能得到对文科生很重要的意境和想象力。事实上,我走了弯路。这种情况在小范围内偶尔出现还行,但是这几年从中考到高考的事情太多了,我恨不得用数字、公斤、量化来衡量考生的能力。文科生的考题不应该是这样的,影响了感性的、想象的、诗意的东西。这种理性、有思想的题目,是理科生应该具备的。当然,文科生应该也有,但不是唯一的。他直截了当地说,主体的思维可能有问题。

曹文轩说,这个征文题目本来就是一个巧妙而有创意的题目。但它的后半部分——一个从那些数字的分类中衍生出来的理论,一下子就把问题给毁了。意思已经总结的很清楚了,学生甚至不需要总结。剩下的任务就是根据一个既定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经历,这个主题叫做“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对这个主题进行解释和论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话题和过去的话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过去的话题往往是隐性的,而这个话题只是简单地确定了一个并不特别新鲜的话题。提问者自己破了题。破了之后,考生完全有理由抛开四位数,按照提问者的要求做一篇关于“答案是多彩的”的文章就好了。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成了没用的东西。提问者无意中陷入了一个悖论。本来我想出一个有多种解释的题目,但是一旦揭示了“多种解释”的含义,就只剩下一种解释了——“多种解释”的解释。

那么,如何做题才能避免这种不足呢?曹文轩心想,如果这个话题只到第一段就结束就好了。到时候不仅会有“有很多解释”的解释,还会有很多其他的解释。哪怕只有一种解释,“有多种解释”,也要由考生自己来揭示。可以说,这个题目背后不必要的泛化,堵住了想象的空间——本来就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题目,可以让考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但是我们还是从这样的题目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一个与过去的作文模式相反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让作文题尽可能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陷阱,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考生进入真情实感的写作状态。

而肖福星则表示肯定,并提出对考题中的以下两条【注意】不满意。第一个【注意】缺乏约束,容易让学生在四个答案中分享自己的力量;如果你有节制,专注一个答案也符合要求。稍微提示一下,考生会做得更好。第二个【注意】就是文体不限,既能编故事,又能表达感情。评分的标准非常灵活,失去了一些可比性;如果仅限于记叙文和议论文就更好了。做过学生和老师的肖复兴也不赞成文体单一,会限制一部分人的能力。他说:“没有一个题目可以是完美的。我们应该肯定和鼓励这次作文考试题目的改革方向,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的努力。”

还有人担心:老师的阅卷水平可以吗?

作家陈存没看过高考题。听了记者的简要说明,他说:“听了之后,觉得不错。但是,我觉得很担心。给阅卷老师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考生写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一定要包容,要创新,要独立。我所知道的中学教育是死板的,中心思想和段落主旨,反复教。通常,老师教板六十四。学生如何敢于发挥想象力?出题人的动机很好,但要具体落实。一是学生要会做,二是老师要会批。否则学生不敢乱涂乱画,回到原来的教条。毕竟是高考,不能下太大赌注。另外,还有一个老师的问题。很多人除了课本不看文学作品。除了写报告和工作总结,写记叙文和随笔的老师不多。我担心这个水平的老师会对考生发挥产生影响。

今年的考题是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前风格上还是有限制的。今年完全放开,包括写诗,高考题型改革又迈出一大步。克苏文表示,这种改革的趋势将会继续,不会走回头路。“今年的考题也带来了几个惊喜。”柯·苏文说,由于文体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多样性,阅读论文很困难。“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情相关的都符合要求”,什么是无关紧要?有的同学背范文一下子就用光了,然后首尾挂钩,或者举几个例子,太简单了。

柯苏文看过的卷子,大部分都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也有特别的文体。还有现场班会记录和日记。有些文章放错了时空的概念,千百年来拼凑出来的。遇到特殊风格,老师们都很谨慎。他们要看好几遍,不轻易跑题,不委屈学生。总的来说,阅卷老师经验丰富,对作文有把握。他们试图事先对试卷进行评估,拿出十几份标准卷来控制阅卷误差。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审题并不难,改变了往年考场千人一面的局面。今年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和作文题目一样“丰富多彩”,确实出现了一批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表达良好的应试作品,显示了考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作文考察的根本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有些考生积累不多,思想不够成熟,基本功不好。除了审题有问题,构思构思,乱涂乱画,病句错别字也不容忽视。这也从侧面说明,分数分两个档次是对的。高中生要先立足基础,再着眼发展。

海淀师范学校方小山说:今年高考要求考生写一篇话题作文。题目范围很广,没有文体限制。因为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一般的考生可以有东西可记,有理有据,有感情可说,可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写作水平,而那些有文采和原创的考生,才是真正能大显身手,脱颖而出的。时不时能看到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构思巧妙、思想深刻的迷你小说,用词清晰、句子优美的抒情散文,笔墨丰富的议论文,独具特色的寓言、辩论、座谈会。其中有一篇名为《多样性中的杂感》的文章,看到的人都拍手叫好。这篇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厚重,思考冷静,见解深刻。古今中外的知识信息一应俱全,运用得当,雄辩地阐述了自己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另辟蹊径的见解。最神奇的是文章的结构。作者以类似鲁迅先生“没有花的玫瑰”的杂感形式,分六节来写,自由奔放。评卷老师在评论这篇文章时写道:“在我们看到的众多文章中,这篇文章独树一帜,让人过目不忘,甚至读来读去,让人不断尝试猜测作者。”

方小山说,阅卷时,老师也发现有些文章似曾相识,很像平时练习中作文的临摹。很容易将它们移植到写作中(自己的或别人的),穿上靴子和帽子,并与标题提供的广泛主题联系起来。指责考生故意“套用”“虚构”是没有道理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症结在于,提出者并不确定放宽多少限制。高考作文的首要目的是选拔。为了考察考生的真实水平,公平选拔人才,必须谨防虚构。放宽限制是必要的,但要有个“度”,合理必要的限制不可或缺。否则,就会为“虚构”大开方便之门,不仅会削弱作文考试的检测和选拔功能,还会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不良影响。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希望提出命题的同志们进一步研究。

更多的人想知道:

作家遇到这个题目会写什么?

在这里,我不妨设身处地。如果一个作家是考生,怎么写作文?

中考当天,北青报专栏作家版让5位作家写同一篇作文,而一位参加过高考的资深老师评价大部分作家的文章不合格。莫言说:“如果我来做,我就先审题。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和文学有关的。比如看赵树理《小黑嫁人》里的三仙女。三仙女50多岁了,还化着妆,红绿相间。作家的观点对三仙女持否定态度。但外国人却把三仙姑视为女性解放的典型。为什么他们50多岁还不能画脸?由于视角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做了,我会写下中国和西方对三仙姑的评价。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同一部小说中的同一个人物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

张伟说:“如果我做了,我不能马上说出来,但我一定能处理好。这个题目不难做。像故乡、海、秋这些简单的东西,都不好做。高考作文题看起来很难,但是写起来并不难。不要被它吓倒。我觉得用数学题考学生,简化成数字和图形,是数字化和网络时代的标志,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陈存:“如果让我做,我还没想过。这样的题目很难进入情境。写文章一般不想写命题。就算别人有话题,至少和我讨论一下。”

秦文君:“现在让我做这种不适合我的命题作文。我写命题作文的分数不算太高。议论文比这个容易写。议论文写作把东西标准化了,对大多数训练有素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今年,这个题目更有挑战性。希望高考的题目还是多样的,从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的方面,到有创新性的,让学生更好发挥语文水平的题目。”

曹文轩:“这个题目(我指的是概括之前的那个)如果由我来做,可能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话题,或者是一篇围绕文字的沉思文章(比如‘困惑’、‘范畴’、‘神秘’、‘无解’)。我回不去考生的思想水平和经验水平。近年来,我参加了各种旨在解构以往作文写作模式的作文比赛。从题目的思路来看,有一个问题已经开始困扰我:当我们摆脱一种写作模式的时候,会不会陷入另一种写作模式?”

作家莫言、肖复兴认为高考作文题目不错,既有哲理性又有趣味性,松散又不易跑题,学生容易发挥。

冯骥才说:先给出结论,再让考生通过作文确认题目。无法产生原创性,也无法激发考生对文学的想象力。看似新鲜,其实主题第一。如果让我做这件事,我肯定会失败。

陈存说:出题人的动机很好,但要具体落实。一是学生要会做,二是老师要会批。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考生写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一定要包容,要创新,要独立。

曹文轩说,作文题的后半部分一下子就毁了。提问者自己破了题,考生完全有理由抛开那四个数字,按照提问者的要求做一篇“答案丰富多彩”的文章就好了。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成了没用的东西。

柯·苏文说,由于文体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多样性,阅读论文很困难。他们看过的卷子,大部分都是叙述式和讨论式的,也有特别风格的,有的是现场班会记录和日记的形式。有些文章放错了时空的概念,千百年来拼凑出来的。遇到特殊风格,老师们都很谨慎。他们要看好几遍,不轻易跑题。

曹文轩说,这几年我参加了各种旨在解构以往作文写作模式的作文比赛。从题目的思路来看,有一个问题已经开始困扰我:当我们摆脱了一种写作模式,会不会陷入另一种写作模式?

中国读书报2000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