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的阅读和表达技巧有哪些?
就读者对内容的情感结构的关注而言
从下面复制
知识储备:散文的表达技巧和功能
(1)表现手法: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旁白:
(1)叙事人称:散文叙述者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替使用。比如《荷塘月色》中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与小说中基本一致,但散文中的“我”指的是作者本人。在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称称呼是很常见的。第二人称称呼的表达效果:呼唤抒情,具有对话的效果,便于情感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产生拟人效果。可以针对一个人的使用,书写中的人称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
个人表达效果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可以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的感受。
第二个人说——呼唤抒情,便于情感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2)细节化叙述:叙述要围绕中心进行,细节化写作不是随便写的。它往往突出细节,注重渲染和对比,运用更为精细的手法;略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叙事方法:直接叙事、倒叙、插入。
2.描述:描述是高考的重点。散文描写和小说描写基本相同,就不赘述了。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在叙述过程中自然融入了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了叙述和议论的特点,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抒情性:抒情性是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和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是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结合在一起。在议论文中,作者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来表现自己的爱恨情仇。抒情方法可分为借景抒情、触景造情、托物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物。
(1)借景抒情也叫景中有情,是指作者以强烈的主观感受来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其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文章中只写景物,不直接抒情,用景物描写代替情感表达,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物词都是情感词。”
(2)触景即触外部景物而引发感情,感叹和抒发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先写风景,再抒发情感;也可以先表达对风景的感受,再描述风景;也可以两者交织,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风景是为了抒情,而用笔写风景,但应该是“字字有情”。
(3)持物表意是指通过感受外物来表意的方法。拿着东西表达自己的意志,不仅可以描述事物,还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4)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其他手段,直接表达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 *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件”,直接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毫不掩饰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抒情的说真话的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诚,朴实真挚,很能打动人心。比如必修教材《缅怀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作者在描述了刘和珍的牺牲后,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恐怖已使我……”
(5)是指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感情,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情绪化的叙事,让读者在品味的时候,感觉更加真挚可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关于父亲送走儿子时买橘子的叙事文本,真挚感人。
(二)组成结构
散文的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线索。在高考命题中,往往涉及到对条条框框结构功能的分析和探索。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具有说明范围、指出中心、揭示主题的作用,如“后面”。
2.开头的作用和小说基本一样。
3.结局的作用和小说基本相同。
4.转折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线索具有贯穿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作用。
掌握散文结构的功能不仅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一步。
修辞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命题。一般来说,描写的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段起着突出的作用,主要包括对偶、排比和重复;表情类的修辞手法是用来增强语气的,主要包括反问句和反问。在具体应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现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9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分类如下:
比喻:描写或渲染事物的特点,使事物生动,印象深刻;或者用简单常见的事物来解释深刻的道理,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给人以启发;更强烈地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类比:让语言生动、有表现力、有趣、给人印象深刻。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生动,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音乐美,易于背诵;在内容上,它们或有对比,或有衬托,或有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亮点,长于抒情;集中内容,增强气势。
反复:写风景抒情,有感染力;承上启下,区分层次;多次强调,印象深刻。
反问句:表达清楚,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提问:提示注意,突出重点,引起思考,使你的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
除了要掌握烘托、铺垫、语调、悬念、伏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小说题目中已有讲解),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掌握:
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文学手法。换句话说,象征是一种通过具体的、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它能使文章宏大、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深刻的意义,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和记忆的空间。常用于山水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狱绿》就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描写绿枝的个性特征,是为了用这些绿色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2.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经常配合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增加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虚实结合:抓住重点,虚实结合,或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形象地刻画人物,突出事物和景物的特点,更深入地揭示主题。结构紧凑,笔墨浓缩。
常见的提问方法
1.“×××”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用哪些手法来描述×××?请结合相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多为××××用第一人称,后来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享受它。
4.文中某一段落的作用是什么?请享受它。
5.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这篇文章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尽量用句子来欣赏。
解答思路
1.从修辞角度:运用了哪些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重复等。)以及有哪些表现效果。
2.从结构安排上看:开头和结尾各有特点;结构紧密,完全对称;掀起地面,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衔接融合,有波折。
3.从表现手法来看: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对比、先抑后扬,这些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4.从表达方式来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事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优势;叙事顺序的安排,倒插叙事技巧的运用和作用;描述技巧及其作用。
回答模式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即指出使用哪种手法,分析总结某一种手法的具体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来处理,不要拘泥于答案的模式化。
问题2:欣赏图像
现代散文中的意象包括人物(写叙事散文)和物体(写山水散文)。散文中的人物一般没有小说中的人物丰满完整。可以是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特定的景物意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由客观形象与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形象,常被称为意象。高考散文对意象的考查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设置的,一是欣赏意象的特点,二是欣赏意象的作用,而命题者往往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命题。
常见的提问方法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征;
2.写文章的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征和象征意义。
4.作者刻意描写XXX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方案思维
1.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总结分析形象特征还是分析角色。
2.对于人物的欣赏,要通过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事件和动作、语言来把握人物的特点,理解其社会意义和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的作用,进而理解其在表达作品主题中的作用。在欣赏人物的社会意义时,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对象主要出现在抒怀或写山水的散文作品中。欣赏一个物体,首先要把握它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象征意义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想通过这个物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它在表达主旨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4.在回答形象的作用时,我们需要考虑形象在主要内容表达中的作用,以及从结构技巧上。
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征和形象的社会意义。
2.密切关注文本,准确理解图像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主旨中的作用。
3.注意我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对形象的个性化再创造理解。
问题3:分析和评估意见和态度
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指作者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恨,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是围绕一个中心,表达一些思想感情。散文中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它毕竟是一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要以此为纲,用文中描述、描写、论述的内容使之具体化,成为有根、活水的树。
只有当作者的观点在读者心中成为生动具体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分析和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仅要追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还要善于客观辩证地分析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妥之处。
常见的提问方法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请分析一下。
解决方案思维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评价方向。
(1)区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进行探究,求同存异。
(2)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某一内容的态度。在识别和筛选文本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很难总结和评价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观点。
(3)对比作者引用和转述的其他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对不同人的观点进行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所选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决方案
(1)纵观全文,整体观感。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表达形式。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搜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答案区间。
(3)体验形象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意象涉及到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等。,并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感情。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一般都包含在图像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典型,是否贴近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些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无论是写一个人,记录一篇文章,还是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关键语言最能表现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标题、作者、注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一定要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脱离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者无限夸大一些没有有力证据的猜测和材料。
2.对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要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即要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独特艺术规律来分析和评价作品,而不是根据个人好恶随意评说。在具体的评价中,社会背景、作家的人生思想和作品的实际创作。
3.根据题型要求灵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