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搭配师的人才缺口
配色师的人才缺口是新企业,所以有很多空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未来人才缺口很大。我为大家整理了调色师人才缺口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看一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意经济在中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和深圳,支持创意经济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并建立了相应的创意基地。以及如何提高创意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经济结构从制造型经济向创意型经济的转变,让GDP“更轻”。过去的“超重”经济是建立在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础上的,人均劳动率低,能耗高,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陷入不良的竞争体系。如果企业逐渐转型为以创意和设计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减少消费,增加附加值,减轻负担,减轻GDP,那么创意经济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就会提高。
创意经济始于人才。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创意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经济的核心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国的“创意经济”要想发展成功,必须实施长期的人才战略。创意基地的建立只是为“创意经济”创造了一个平台,“创意经济”的真正动力需要人们去体会。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中国的“创意经济”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适时推出了新的配色技术,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经济频道都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和报道。配色应用型人才是运用色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配色与设计、色彩策划与营销、配色设计师色彩调查与管理、色彩研究与咨询的人员。通过色彩测量、色彩咨询、色彩调查、色彩研究和培训,为社会提供专业的色彩服务,提升各领域的色彩设计和应用能力。配色师这一新的国民技术的诞生,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长远的战略需求。从业者会将色彩设计和营销策划能力集中配置给企业,在各行业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将色彩搭配的设计理念推向社会,中国流行色协会培训部于201年5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118号时尚园专门组织了色彩搭配应用能力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能力认证,全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色彩搭配人才。
配色的应用技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日本有近654.38+0万调色从业者,而在中国,中国流行色协会培养的只有3000多人,专业调色人才非常匮乏。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未来人才缺口巨大。
色彩搭配师2视觉的天赋差距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第一感觉。实验证明,在观察物体的前20秒,人的视觉器官对颜色的感知占80%,可见颜色的印象是如此深刻。色彩无处不在,从城市景观、住宅办公、商业娱乐、时尚家居到大众传媒,色彩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受技术条件限制的影像媒体,只有黑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近一个世纪,人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彩色的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品味和品质的追求,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色彩搭配这一丰富多彩的新职业。色彩搭配师的专业定义是:运用色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色彩搭配与设计、色彩策划与营销、色彩调查与管理、色彩研究与咨询的人员。2007年4月,中国第一批专业配色师经过中国流行色协会的严格培训,获得了劳动部颁发的配色师资格证书,开始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设计领域。
虽然色彩搭配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但在欧美日韩已经流行了几十年。比如在日本,活跃在各个设计行业的专业色彩搭配师就有近40万人。在日本,所有从事设计、策划、营销的人员(包括服装设计、纺织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涂料设计、汽车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导购、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师。),还在上学的设计生和色彩爱好者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取得色彩搭配师的技术认证,并且每年都有。目前国内专业调色师只有几千人,如果按日本人口比例计算,国内专业调色师至少有上百万人。
为了推动中国色彩行业的发展,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国流行色协会一直在不懈努力,与世界各地的色彩协会保持着长期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各行业色彩设计技能的提升,帮助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为了培养和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协会与国内艺术院校合作,建立了色彩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协会向全国2000多所高职院校发送了色彩职业相关信息,并在全国数百所高校开展了“色彩校园行”大型全国巡回讲座。同时,中国流行色协会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联合举办“色彩设计与营销研究生课程”,聘请大量海外专家,给学员们最充分的色彩技巧。从2007年6月165438+10月,原劳动部正式批准并向社会公布,配色设计师成为一个新的国家职业。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经济频道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独家采访和报道。色彩配色师这一新兴的国家职业的诞生,将成为中国流行色协会对中国色彩行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对行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截至2010年7月,已成功举办50期培训,近2000名学员参加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覆盖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全国四大重点城市和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等重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