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是谁?

1,谷雨,春天的尾巴,远未仲夏,只隔着一帘雨。回望整个春天,桃花、杏花、樱花、梨花、海棠花,有开有谢,在和煦的春日阳光中放任自流。暮春时节,天地渐渐被绿意所统治。“应该是绿肥红瘦”,几百年前的一位诗人感叹春天的消失。与现代人相比,古人对季节的变迁更为敏感。花开时,他们赏花咏花,花落时,他们惜花叹花。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他们也把文人在丧季的情绪作为考试题目。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一位考官的命题是“轻烟疏雨”。其中一位考生,另辟蹊径,写了两句“花还在春,天还晴”,获得了考官的青睐。这个考官很有名。直到今天,他还是很多人的人生导师。他的名字叫曾国藩。这个候选人也很有名,但是他有一个玄孙也很有名,俞平伯;还有一个学生,章太炎。我说的候选人是俞越。也是在一个春日,俞樾走进了熙熙攘攘的帝都。他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帝都的春天没有俞樾的故乡江南美丽。此时的江南,草长莺飞,炊烟稀疏,是一派美景。异乡有美人同行,近水有秀才爬山。三月的帝都,春寒料峭,尘土被强风吹起迷醉行人的眼睛,人间灰头土脸。但年轻的俞樾还是被帝都的天气所吸引。在他眼里,帝都是宏伟庄严的。皇帝坐在紫禁城的中心,控制着帝国的命运。各级官员就像星星一样,行走在大大小小的中央政府办公室之间。这里也有最渊博的学者,最有才华的学者。引领整个帝国文化氛围的诗篇在这里产生,建构帝国意识形态的经典从这里流出。甚至用皇城普通人的话来说,都有一种傲慢和深刻的感觉。这一切深深地迷住了俞越。这位岳松了一口气,整了整衣服,整了整帽子,准备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此时,俞越已经通过了考试。下面需要面对的是保和殿的复试和随后的进宫考试。在复试中,他遇到了一生的导师曾国藩。礼部重新审定的诗和赋的题目是《轻烟疏雨》。这是一个典型的伤春悼春的话题。中国传统诗词中有太多伤害春北春秋的名句。如何创造性地写出来,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俞樾巧妙地避开了伤春哀春的主旋律,用“花还在春”来回答问题。虽然花落了,但春天还在。春天过后,是生机勃勃的夏天,是一年中最蓬勃的季节。有什么坏处?于是下一句,他写了“天气依旧晴朗。”他的答卷得到了阅卷老师曾国藩的极大赞赏。曾国藩称赞他“是另一天造成的,无法衡量。”当时的曾国藩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渴望有所作为,渴望效仿历史上那些名臣,拯救清朝。俞越的咄咄逼人很符合他的心态。在他的带领下,俞越获得了保和殿复试第一名。然后,在宫廷考试中,俞樾获得了第十九名。从此成为帝国进士,正式进入帝国官僚阶层。俞樾,一个成功的学者,进入了国子监,首先作为庶吉士,然后作为编辑。国子监的编修工作不仅承担了材料的编校工作,还为皇帝起草诏令,接近权力中心,前途无限,远非今天苦不堪言的图书编辑可比。许多帝国官员和政府官员都编辑和编辑过国子监。几年后,他成为河南的一名政治生,并担任当地的考官。这是一份“高尚”的工作。科举时代的考官和今天的考官不一样。当时的考官不仅掌控着学生的命运,还和学生有着著名的师生关系。每个参加考试的学生,名义上都要拜考官为师。政治团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此时的俞越踌躇满志。他一定认为自己有资格挑战刻板印象,并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帝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中。所以,他颠覆了之前的命题规则。这一做法在考生中引起轩然大波。考生的应试训练通常遵循历年真题。于越对传统的颠覆,让大部分考生无法应对。他们认为自己考得不好是因为考官不按套路出牌。考生的强烈抗议终于引起了俞樾政敌的注意,他们借此机会弹劾俞樾,一击即中。俞越被免职。他的仕途结束了。有人说,当上帝为人们关上一扇门时,必然会为他打开另一扇门。俞越在学习中找到了人生的寄托。他带着妻儿和简单的行李一路南下,路过苏州,被苏州的山水和人情所吸引。“在这里。”俞樾留在苏州,租了一个院子,开始了他的文人生涯。后来又到天津、上海、杭州、德清等地任教,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章太炎、吴昌硕等,名扬天下。后来章太炎、黄继纲创立了“张黄学派”,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学术研究方向。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大学生引以为豪的事情。晚年长期居住在苏州屈原。后来这里出了另一位学者俞平伯。晚年被日本人尊为当时中国最有学问的人。许多日本学者把一个日本人拉到屈原那里,请他为他们编一本日本的中国诗集。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现在的唐诗《宿州乔峰枫桥夜泊》是他去世前不久写的。“花还在春”,俞樾的一生与这首诗纠缠在一起。他因为这首诗进入了帝国的中心,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依靠这首诗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最终,东角失落的桑榆获得了一个春天的奖学金。德波顿在《哲学的意蕴》中说:“如果我们对一切挫折听之任之,人类的伟大成就就很少。我们聪明的动力在于不断地问:现有的一定是这样吗?于是,政治改革、科学进步、关系改善、优秀作品涌现。”就像谷雨中的季节,春末花落,即使春天即将远去,一帘幽雨过后,我们又会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火热的夏天。《七言诗》云:“不风不雨时晴,竹婀娜多姿。最喜欢晚上凉凉的客人,一壶菠萝泡的新茶。几棵新萧也竹子和几座隐约的山。恰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茶坐其中。”真的是最好的季节,有最好最新的茶,有浅色的山,有新香的竹,有恰到好处的风雨。而且,在谷雨季节,“牡丹花开,樱桃红熟”。看牡丹,尝樱桃。

2.瞿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历史系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和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