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个学校的文化人类学和地域文化研究比较好?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怎么样?
-关于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和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仪式、经济生活、民族认同、社会文化变迁等等。人类学通过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全面考察和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视角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欧美许多国家,人类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著名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基础学科,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进程,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冲突越来越严重。人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和视角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人类学
中山大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先驱,也是中国第一所重开结构人类学的大学。早在1927年,傅斯年和顾颉刚创办中山大学历史与语言研究所时,就成立了人类学小组。早期人类学家深入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体质测量和文化调查,了解他们的情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如今,中山大学结构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研究世界各民族,可以描述和探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适应和变迁,进而探索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出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目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是我国人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国际学术前沿。还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广泛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野外实习,加强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
人类学系在对外交流中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积极组织和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高学术地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人才引进和在职学习并举,从英国、日本、香港和内地重点大学引进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研究人员。
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学科设置,完成教学科研改革。新成立了4个教研室,分别是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民俗学教研室。招收人类学、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研方面,积极探索申报科研项目的渠道,例如,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同时争取横向项目。在考古方面,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和三峡文物办公室开展研究项目;2005年9月,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签署了《广东省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建设协议》。人类学方面,2004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研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2006年6月,中山大学四川人类学教学研究基地与四川民族学院在成都成立,中山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平武教学研究基地在四川平武成立。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野外实习问题,也拓展了教师的研究空间。此外,我系还积极争取国外研究基金,已获得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资助。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关于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课题。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课题研究,发挥本学科优势,把握学科发展新趋势,在中国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本土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建立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设计跨学科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依托基地集聚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代民族与地方经济、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与极端信仰等领域产生一批开创性学术成果。
人类学系有32名教员。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
-专业介绍
结构人类学
本专业是一门描述和探讨人类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了解人类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在现代社会,人类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专业可以了解不同人群生存发展的智慧,探索人类文化适应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寻求解决人类社会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当代人类学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区发展、社会评估、文化咨询、民族宗教、跨文化管理等领域。
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秀人文素质,掌握一整套人类学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文化、宗教、政策研究、民族、旅游、传媒、民政等部门的工作,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事业单位的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人类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核心课程:人类学导论、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考古学、民族志、经济人类学、民俗学。
考古专业
该专业通过对人类遗迹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探索人类及其体质、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寻求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当代考古知识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旅游、艺术、建筑、军事、历史、宗教、教育、生态等,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技能,能够胜任文物考古研究的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考古研究、文物鉴定、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工作,以及行政机关的文化管理和与文物相关的商业活动。
本专业以中国考古学为主,系统学习人类学基础知识,注重野外实践基础训练。
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人类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史前考古、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晋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实践、民族考古。
-重点学科
2002年,人类学系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个人类学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人类学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该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是中国最早重新设立的人类学学科,也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以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和民族考古学为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在城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子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人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在区域文化发展、社会综合评价、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战略研究、人文旅游规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政府提供了咨询和决策依据。
该学科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学术声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和各类横向课题,科研水平较高,人均科研经费和发表作品在文科名列前茅。我们与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李杜大学等海外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多次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此外,本学科图书资源丰富,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建立了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实验室、多媒体工作室和摄影工作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名师介绍
周大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中国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CSA主编,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省、加拿大、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地讲学和学术交流。主持国家、省、市、国际基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独立及合作发表著作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12篇被SSCI收录)。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人类学和民族研究。作为世界银行专家,对我国南方和西北多个省区进行了社会综合评估,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珠江流域民族与文化”。目前,他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区研究和参与式评估。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20世纪人类学》。主要论文有:《论潮汕文化与潮汕人》、《论族群及其关系》、《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等。2005年获中山大学铜山奖、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澳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当代华南宗族与社会》。
马国庆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65438-0997取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社会学),导师为费孝通先生。曾在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任教,担任东京都市大学社会人类学客座助理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与社会结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曾参与国家民委“22个少数民族65438+万人口社会经济综合调查”项目,担任项目秘书长、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课题组组长,负责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工作。曾主持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民族社会结构与周边社会的互动——以华南东南亚研究为重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日本学术振兴会组织的研究项目“中日传统复兴与创造的人类学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家园与社会结构》、《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等。主要论文有:《分家:分家中的继承与结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宗族复兴与人群结合;祖先的绘画力量:流动宗族群体与社会记忆——以东南汉族为例:日本家族与中国家族等的比较研究。曾获第六届哲学大礼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人类学概论》)、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系1982毕业,西北大学文博学院1985硕士毕业,中山大学中文系1988博士毕业。他访问了日本东海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基督教在广东农村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的研究,以及相关民间信仰的研究。负责广东农村基督教的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国家计划办公室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史研究,教育部日本考古资料炼金术研究,古代命理学与早期道教研究——以考古资料为中心。主要著作有《宋商周金文注》、《汉魏石刻年表》、《宋代金文辑注》等。主要论文有:《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东汉镇墓所见神药》、《老子二思想杂记》等。近年来,他的文章在国内及日本、香港和台湾省的重要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外大型国际研讨会。他的考古发现和早期道教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2002年《宋代商周青铜器铭文笔记》一书获第三届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和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教学实践
人类学的应用:国际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应用研究。许多人类学家参与政府、跨国公司、城市规划和项目投资等咨询服务。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发展过程中,既重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又强调应用。许多教授和研究生都亲自参加过文化咨询和社会评价活动。
l项目策划: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策划。65438-0999年,我系邓启耀教授与其他学科专家合作,成功策划并主持了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馆“人与自然馆”的论证、设计和制作,该设计获李岚清副总理优秀奖。参与策划和组织“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的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和政府官员认为,这一构想的实现对亚洲乃至世界具有“示范意义”。2000年,由人类学系师生主持和参与的深圳民俗村“藏族文化区”规划设计获得成功,出版的少数民族丛书也极受欢迎。2000年,人类学系教师还参与了广东科技园项目的前期论证。这些咨询不仅显示了人类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客观上宣传和普及了人类学。
社会评价: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在投资项目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效应。社会评价的目的是评价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潜在的社会影响。人类学家利用实地调查的经验和创造的PRA技术,在各种项目的社会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系师生还参加了多项社会评估工作。如:2000年,周大明主持了“世界银行贷款综合开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江西太甘高速公路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江西省农业综合现代化项目”2001的第一次社会评估。它们都得到了世界银行项目专家的认可和赞扬。目前只有国际投资项目需要社会评估,但随着社会评估的重要性逐渐被我国政府和企业所接受,人类学在该领域将大有可为。
-优秀的课程
2006年,《人类学田野调查实践》被评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
人类学系1981复课后,野外实习一直是办学特色。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专业本科必修课之一(人类学8学分,考古学12学分),也是研究生(硕士生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3个月)、博士生(博士生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10个月)的基础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课外实习、科研实习为辅的完整体系,促进了野外考察实习的深度和广度。
深层次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我系提供的野外实习包括五个层次:1、课程实习、针对某门课程的相关调查研究;2.课外实践:从95级开始,我系提供实习机会,到广州相关文化艺术单位义务讲解,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3、暑期实习,大四学生利用暑假进行大规模正式实习,由老师带领;4.科研实践,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进行实践;5、毕业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练习,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广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2000年至今,我系学生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既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地区;珠三角既有经济落后地区,也有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撰写了65438+1亿多字的田野调查报告,并以此第一手材料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他们在各种杂志和文集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出版了5本专著和65,438+0篇毕业实践论文。此外,还拍摄了120盒DV磁带和大量容量超过10G的数码照片,涵盖了彝族、布依族、苗族和畲族的风俗习惯、葬礼、婚礼、宗教仪式、巫师驱邪和治病仪式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提供了参考。许多优秀的调查报告被各级机构采纳,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详情请访问http://202.116.65 . 193/gjjjxcg/任磊/index.htm
-设立特别奖学金
l中国野外研究基金
“中国田野研究基金”是由新富教育集团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发起的开放式教育基金。其宗旨是为优秀大学生提供实地研究资助。目前由新抚教育集团、中山大学中国民族研究中心、新疆航铁票务有限公司资助。
“中国田野研究基金”旨在促进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有潜力的跨学科学术人才。该基金鼓励深入、基于实地和基于详细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鼓励社会调查人员参与实地调查;鼓励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在现有或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本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三、四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提供资助,力求通过实地调研,让他们深入了解所研究的地区、村庄、社区,形成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基金(目前基金为每年65438+万元),用于支持优秀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实地研究经费的多少取决于课题的大小,最高10000元,最低2000元。
详情请访问:http://202.116.65 . 193/gjjjxcg/任磊/tydcjj.htm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和助学金
人类学系捐赠基金会在本系设立人类学系奖学金,目的是鼓励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本系设立人类学系奖学金的目的是帮助学习期间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人类学系奖助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面向人类学系二年级及以上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金额为1,000元。
详情请访问http://202.116 . 72 . 241/old/xkjs/xkjs-jxj 1 . htm。
l“尚承祚奖学金”
尚柳岩,广东番禺水口营人,是晚清花卉探险的最后一支。尚花探之子尚承祚先生是“岭南四大家”之一。生前是中山大学一级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商的后人根据尚承祚先生的遗愿,于2005年6月将他们的先辈商和尚承祚先生的约2000种、4200卷(件)捐赠给中山大学。为了感谢尚承佐先生一家捐书,学校专门拨款10万元作为奖励。商的后人将家族藏书的钱全部捐给中山大学,设立“尚承祚奖学金”,作为日后求学的奖励。该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中文系、信息管理系、人类学系的学生,每年9名,奖金2000元。
l“尚承祚人类学奖学金”
2004年,尚承祚先生的儿子尚志祥和妻子覃和用退休工资设立了“尚承祚人类学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人类学学生,每年奖励5名学生,每人2000元。奖学金获得者必须自愿为人类学系服务100小时。
l "马丁·霍尔人类学奖学金"
为了促进学生对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兴趣,普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设立了马丁·霍尔人类学奖学金,由刘晓刚女士捐赠,用于资助人类学系和全校一到三年制本科生学习人类学理论和进行田野调查实践。该奖学金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马丁·霍尔奖学金管理委员会管理。
就业情况
通过人类学系数年的系统培养和熏陶,该系学生以其专业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企业、行政、新闻、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颇受欢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