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0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doc版本解析

20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辽宁卷)

中国人

注意事项:

1.本文分为两部分:上册(阅读题)和下册(表达题)。在答题卡前,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这张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把这张纸和答题卡一起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

一个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中的精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后人无法复制。像《诗经》《楚辞》都被誉为不朽之作。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的文艺作品寿命更长,能持续发挥影响的时间更长。“不朽”在哲学概念上不具有“永恒存在”的意义。以屈原的作品为例。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天我试着找了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小伙子看。他的感情总是难以达到贾谊的程度。就连这个年轻人也深感沮丧,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不读《红楼梦》,现在年轻人读《红楼梦》,年轻人读《红楼梦》的比例明显少了很多。

上述现象借用电信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力衰减”。在长距离通信中,信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没有中继站,但是信号增益。衰减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天不同,古人的思想感情与今天相似,但也与今天不同。世代相隔甚远,古今人的差异更大。

中国的哲学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在今天仍有影响。我们经常听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首先要弘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有根据的。现在从文化影响力的衰减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是永存两千多年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持续时间长,完全靠两个中继站来补充,有所收获。西汉董仲舒第一次贯彻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代流行的天人、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领导下,出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高潮。思想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当董仲舒的哲学无法应对佛道的冲击时,孔子的独尊地位就无法维持。宋代朱扮演了第二个接力者的角色,复兴了魏晋隋唐时期趋于衰落的儒学。朱将儒学化为儒学,形成了儒家经典。儒家为了壮大自己,洗去了佛道的精神修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经典。

经典语句是固化的,它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时改变和丰富,避免衰减。记录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只有一万多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各家的解释和说明。朱的《四书集注》常以注释的形式阐述其思想。为了获得权威的理论依据,他不得不把孔子作为招牌进行宣传。解谜是古代学者常用的方法。区分这一事实,就不难看出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攻孔家店”的思想并不是针对这个鲁国,而是针对朱改造儒学,巩固封建社会。孔子不是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人。道教老子也流行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招牌。(摘自任《文化遗产的一生》)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化影响力衰减”现象的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称为不朽之作,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更长而已。

B.屈原的作品能让汉初的贾谊落泪,却不能像今天的年轻人那样深切地感受到,虽然这个年轻人可能也有痛苦。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影响广泛,现在在年轻人中影响小得多。

D.古人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所以古人的思想感情可能和现在不一样。时代越远,古人和今人的思想感情差异越大。

2.以下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符。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是有影响力的,但其实按照“文化影响力的衰落”的说法,单单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小。

B.秦汉时期孔子思想衰落。西汉的董仲舒在孔子的思想中加入了流行的天人、阴阳、五行学说,使儒学在全国达到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第二次衰落。宋代朱是不是化儒为儒,洗去了佛道的精神修养,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经典?

D.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因为这本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后人的解读和阐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时,我们这样说是考虑到董仲舒、朱等人的思想影响。

有人说中国今天的一些保守思想是由孔子的哲学引起的。事实上,这种保守的思想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不是鲁的独创思想。

C.以叙事为作品,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姓氏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的理论依据,朱在《四书集注》中采用了这种方法。

中国的哲学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源远流长。当然,道家思想对后世也有接力作用。

二、古诗词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赵良纯,又名程静,是宰相如玉的曾孙。少学故乡饶禄先生,知造大节。作为一个官员,他以干政著称,但从来没有被干民推荐过。尹起初是泰宁主簿,后迁居淮西运政,一住二十余年。考上了,把知识换到宁县。分宁,江西戏城,俗尚矣,为梁春所治。不用罚,不想做小官,拿百姓的孝心,个人尊重。非常不守规矩者绳之以法,俗者少革。咸春末,除安吉郡。等时机好了,日本人和现在的官员商量防守准备,就举行了。民饥则聚如贼,蜂则起。或者请用士兵攻击它。梁春说:“百姓乐于做贼吗?现在是困难时期的早期,所以这是一记耳光。”部下之命,乃义旨所赐,众民散而归,不归者必然献。有些人抢劫别人的货物和财富,并感谢主人归还。梁春劝富者随苏贞之出,尝者曰:“保太守健康,不劳民伤财。”他的话很真诚,足以打动人心,大家都囤积起来回应。但范派使者持书投降,梁纯烧书杀之。兵丁到了,军队在东、西门。首先,朝廷派吴去帮助宜兴,宜兴危在旦夕,不敢去。但是,如果安吉看到了良春,她愿意留下来作为补充。梁春看到国家慷慨,意思是可以用。请去朝鲜,留在安吉。国家已决定打开南门接受外国士兵,士兵入城后呼吁约见:“元帅不杀你。”于是哭喊声散去,梁纯下令将车开回衙门,士兵们不再说:“事已至此,侍郎自当保重。”梁春不以为然。命令家人逃走,就是闭经。士兵把他救出来,使他苏醒时,罗白哭着说:“何必麻烦你的助手呢?逃得掉就能活下来。”梁春骂了一句,“我是不是中邪逃跑了?”众人还是没能守住擂台,梁春大叫:“你是不是中邪了?”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们又死了。

4.下列句子中所加词语的解释不正确(3分)。

A.从未做过的人推荐:请求

B.泰宁初以影为主书:成就

C.江西戏剧城汾宁,依然流行,依然汗流浃背:盛行。

D.取人民之孝者,用自己的双手敬体:自己。

5.以下句子中,体现赵良春关心百姓疾苦的是(3分)。

①人民乐于偷哉②时世艰难时,他们是如此渴望生活。

(3)梁淳建议富人给李振智(4)这样太守可以帮助人民,甚至不惜牺牲人民。

⑤他的话真诚到令人动容。⑤每个人都爱上了他们。

A.①②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③④⑤

6.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是不正确的(3分)。

A.赵良春素质好,有才华。作为宰相赵如玉的曾孙,他从小跟随同乡饶禄学习,培养了他处理事务的操守。他做官后,所到之处都以能力和执政能力著称。

B.赵良纯主分宁县时,从多方面改变了当地的陋习。一方面,他尊重诚实孝顺的人民,努力为人民树立榜样;一方面是把那些极不守规矩的人绳之以法,所以风俗略有变化。

C.赵良纯主政安吉郡时,善于解决劫掠事件。当时粮食短缺,劫掠事件频发。他不同意武力镇压,命令部下见义勇为,让一部分人归还了掠夺的财物。

D.赵良春临危不惧,能够舍身取义。安吉保卫战中,武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大量涌入。

梁纯见潮水已退,让兵士逃走,使家人逃亡,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了。

7.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春看到了国家的慷慨,意思是可用。请去朝鲜,留在安吉。

(2)在很多人还留不住戒指的时候,梁春大喊一声“你要作恶吗?”所有的人都大叫一声,又死了。

(2)读古诗(11)

读下面这首歌,完成问题8-9。

雨陈余一(1)

下了十天的雨,朱荣被安全送回家。燕子多年梦,梧桐昨日死。

一种冷到骨子里的优雅,四面墙③更多的侵犯。校园繁华地带,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1090-1138):字曲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写于郑和八年(1118)。当时,提交人住在北京等待任命。②祝融:火神,意为夏天。3四面墙:家里有四面墙,表示贫穷。(4)校园:众多,这里指的是很多无所事事的高官。繁华之地:指首都。

8.第二副对联中的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的美是“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原因。(6分)

(3)名篇名句听写(6分)

10.在下列名句中填空。(6分)

(1)高尾岌岌可危。方与泽杂,(屈原《离骚》)

(2)水是什么?有许多树。(曹操《观沧海》)

(3)哎!菊花之恋。莲之恋?牡丹之恋适合很多人。(周敦颐《胡艾莲论》)

选择题

请选择第三页和第四页的大问题中的一个来回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的小题,不能选另一个大题的小题。做的多了,就按照你做的第一个大题来打分。答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大题号下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到(4) (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正前方的路上没有一棵大树,所以阳光直射下来。他已经在自行车上绑了八袋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小伙子已经注意到他了,放心地骑上了他的黄鱼车。他徒劳地推着车,可是车要倒了,他也没办法。年轻人向前骑了半步,然后向后推了半步,然后说;师父要去哪里?”他看了一眼那个人,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静安寺。”年轻人说,“十五美元。”他说,“十美元。”年轻人补充道,“十二美元。”他又要争辩了。这时,知了突然唱起了歌。街对面有一棵树,树影团团。他感到沮丧和无聊。小伙子跳下黄鱼车,解了三五次绳子,把书分两包搬上黄鱼车。然后,他们继续上路。

在路上,年轻人问他:“你住在静安寺吗?”他说,“是的。”年轻人又问,“你家里有浴缸吗?”他变得警觉起来,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糊地说:“是啊。”年轻人接着问,“你在哪里工作?”“风琴。”“你们单位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时,他说:"有,有,但是……"他还想含糊其辞,但小伙子看着他,等着下文,只好说下去:"不过,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稀稀落落,太阳晒着他们的背心,他们的汗衫全湿了。从货运站到静安寺,他们几乎穿越了整个上海。他渴了,但他想:如果他喝汽水,该不该给他买?想到这里,打消了这个念头。

年轻人又问:“你每天在家洗澡还是在单位洗澡?”他先说“在家”,但一想到这个人可能要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候我想起刚才说单位浴缸没用,就补充了一句:“看情况。”男人接着问:“你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不说,“非常小。”“有多小?”“像我这样的人,蜷着腿坐在里面。”“然后你把水灌满,泡在里面;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往身上倒水,但是很节水。”“是的。”他同意了,但他的心动了一下。他看了一眼男人汗流浃背的身体,心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只是没想一个女人说的道理,“厨房可以用,卫生间不能用。”此时他已经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又高又密,蝉儿在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又热又汗的身上,很凉爽。他很渴。他已经决定买两瓶汽水,一瓶给他,一瓶给那个男人,但是路边没有冷饮店。

“我哥的工厂每天都有洗澡。”告诉他,年轻人。他想问年轻人有没有工作,有。

文字在哪里。但是他懒得说话,中午的太阳把他晒得干巴巴的。看着一条光明的路,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他认为急需买两瓶汽水。这个人似乎也渴了。他话不多,只是蹬着,链条嘎吱作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开了。当他看到那家冷饮店时,他认出了那条路,知道它不远了,于是他想,忍着吧,它很快就到家了。为了激励那个人,他说:“差不多了。马路对面有一条小巷。”年轻人欢呼起来,说道;"这种天气你通常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那支支吾吾的小伙子补充道,“冷水洗澡舒服,热水洗完也舒服。不过,我一般都是洗冷水澡。”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个男的真想在他家洗澡,那就洗吧,可是那个女的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在耳边响起,她就没说话了。

到家后,年轻人帮他把书搬到了二楼。他付了钱,从冰箱里为男孩倒了自制的橘子水。

喝吧。小伙子好奇地看了看自己的房间,是一个两室的新公房,然后说:“你去洗澡,我喝完汽水就走。”这一次,他差点说“洗澡”,但最后还是咽了回去。男人坐了一会儿,喝了橙汁,问了一些关于他家和工作的问题,站起来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减)

(1)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总结,两个最贴切的是(5分)。

A.虽然那个骑黄鱼车的小伙子早就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去的时候,还是往后推了半步,表示比较客气,还有点害羞。

b .文中使用的“黄鱼”、“小巷”等词语体现了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C.如果那个“女人”没有说出浴缸文明的真相,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在是否让小伙子洗澡的问题上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在看似琐碎的叙事中刻画了两个身份不同的人物,传达了作者赞美与批判的思想感情。

(2)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一下。(6分)

③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蝉”。这有什么作用?请大致解释一下。(6分)

(4)“洗澡”作为这部小说构思的关键,有着主题、结构艺术、象征意义等多方面的考量。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进行分析。(8分)

四个。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首任驻日大使,黄遵宪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除了协助大臣处理外交事务外,他还“在东方住了两年,研究了一点他的写作,读了他的书,并与他的文人交了朋友”。黄遵宪不愿埋头于经典,主张“知时鉴今,体悟世界”,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文人对日本的混乱观念”,创作了一本名为《日本史》的书。该书以“历史学家记录他们的故事,根据事实做一切事情”为指导思想,试图客观准确地向中国人民介绍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细节今略古,细节略远。涉及西方法律的地方,宇迦会详细准备。显然,黄遵宪是想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在书中,他以日本历史为课,以古今得失为纬,以“外史之约”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认识,从而将自己的改革思想融入到日本的叙事中。

1891年1年1月1年,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上任后,他对南亚诸岛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察华侨的疾苦,并开始改善华侨的待遇。英国殖民者在当地设立的中国事务部,名为“保护中国人,实则一切为难中国人”。黄遵宪在与朝贡国殖民者斗争的同时,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的条款全部抄录下来,并翻译成英文,要求总督将这些条款交给侨居地的法官“整体跟随”,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主张发展日间语文教育,将咸惠社改为土南社。他单独任校长,制定学习规则,每月设置课题,鼓励南洋学子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当地风俗习惯,关心民间疾病。离任回国时,他的得意门生潘白鹭在《看黄河,观大师回国》诗中,用“让我们文明起来”“别异显汉宫来”等词表达了对大家的赞美。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被允许作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谈判时,黄遵宪受命评估苏杭谈判。他在谈判中的对手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官田真社次。当时,田真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开放苏杭口岸,并狂妄地说:“我被自己的政府接受专管租界,却要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引用《马关条约》的规定,指出“按新约只许通商,搜遍中日英,不准苏州给人听日本政府自办语言的地方”,拒绝了田真的无理要求,从零开始起草商埠法案。每当《马关条约》文本模糊不清的时候,只要有昨天挽救了中国独立利益的“一切”。

黄遵宪在《星使上外交官本分书》一书中把自己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移展之法”、“渐进摩擦之法”、“反抗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抗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被列强所包围,帝国主义瓜分的不平等条约已经害了多年,所以才想办法在对外谈判中多保全一些权利。在争取权利的斗争中,它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合作;如果需求是利己的,说两国都有利益是荒谬的,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是不合理的,反而指之为难;不要把我说的当作必须,而要问它的酸度。“也就是说,在谈判中,我们决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犯错误。既要掌握谈判分寸,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对方无法下台,有所作为。黄遵宪接着阐述道:“我做不到不跟他不愉快。“言语有时自相矛盾,但言语最后并不生气;言语有时会被拒绝,但请不要害怕打扰;论点有时会变,但想法永远不会变。要真诚,要忠实,要有耐心。”黄遵宪认为,所有这些谈判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都会达到“保护我国人民不受商人利益侵害”的目的,即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摘自郑海林《黄遵宪传》)

(1)以下对人物传记的分析总结,最贴切的两个是(5分)。

A.黄遵宪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认识,实现其“知今明世”的思想,一到日本就着手编纂《日本国志》。

B.黄遵宪从新加坡归来,他的学生潘白石路在《送黄观孔归来》一诗中,把他比作唐朝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关于苏杭作为通商口岸的交涉中,田真府为了保全自治权,曾要求按约掌管土地,态度傲慢,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自己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出“移发展”、“渐磨平”、“抗拒”的方法,从而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描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一个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文笔勤奋的外交诉讼者形象。

(2)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这本书有什么特点?请简单总结一下。(6分)

(3)从正文来看,黄遵宪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单讨论一下。(6分)

(4)黄遵宪认为。当时外交谈判要坚持“诚”、“信”、“忍”三原则。请选择其中之一,用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