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高考语文第三册新课标三作文题目怎么写,怎么审题

从作文分析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在形式上延续了新材料作文的趋势,要求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完成思考,并尝试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解决问题,标志着语文考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内容上,不同于2015的当代人物评选,思辨的核心回归语文课堂,探索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这种作文能让真正有思想、有思辨、有见识的考生获得高分,但也会让作文思路差、形式死板的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

(1)考试:任务驱动,强调实践能力。这篇作文给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就是比较“课内有效教学、课外广泛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三种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阐述考生的观点和理由。题目重点是“比较”二字,考生必须在文章中阐述对这三种方式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论点力求一针见血,充满思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在文笔上驰骋,写出800字以内的优秀文章。

(2)立意:文化精神,重视远大理想。今年的考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识。正如作文题目所说:“国学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全社会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日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应该如何借助教育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考生不仅要在作文中论述课堂、课外、实践的具体作用,还要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进行论述,使文章充满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文化意识。

(3)结构:探索思辨,重视深刻思考。

拿到今年的作文,考生首先要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然后才能从给定的材料中深入切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利与弊。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讲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蒙、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动性,但也要注意课堂的时空限制,会制约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

在课外阅读方面,可以发掘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深入全面地渗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和连续性,但也要注意课外阅读的松散性、不可控性等弊端。

在生活实践方面,可以谈生活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经验对思想人格的锤炼作用,也要注意其转化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考生必须对重点话题做出清晰准确的价值判断,才能精辟、令人信服地阐述文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