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中公文写作的现实问题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但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靠本事弱的错误观点。所以有

儿童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但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靠本事弱的错误观点。于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兴趣,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心算、早读、双语,违背了儿童的发展规律,造成了幼儿园教育中早教现象的严重。学前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情感品质良好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启发性,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可见,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综合评价的首位。从此不难看出,情感训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纵观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靠技弱能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儿童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学前教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还是过于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给孩子灌输知识,以为孩子上学前就能认识几千个单词,能算加减法。流利的英语是聪明的标志。如果和这些家长交流,不难发现,家长们都有一套他们认为相当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我怕别人学,我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害怕激烈的社会竞争,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期望孩子成为龙是人之常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我们真的不能认同以孩子认识多少单词、认识多少加减法单词、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为荣的做法。幼儿教育要适当,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能塑造出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超前教育现象严重。

不可否认,我国关于儿童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压力和问题。最重要的是,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或者市场炒作,随意开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心算、早期识字、双语。如今走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写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结果往往让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里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但却给不了他们良好的习惯、美丽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和快乐的心态。一项调查表明,接受过“高级教育”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小学的知识,这使得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他们上课根本不听老师讲,经常走神,搞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一旦形成,肯定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前教育首先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的情感性、社会性和长远发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始终是一个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原因肯定是孩子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更多的应该是老师本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会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素质是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孩子的情绪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师,必须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懂得实施情绪教育。然而,教师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曾经有一项研究对一些幼儿园老师做了这样一个专门的调查,请老师们举例分析。提供一个例子: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家长告诉班主任,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午饭)。老师听到反应后不高兴了,故意给孩子吃了以后吃不完的食物,让孩子吃完。请分析一下老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解释其错误时有几种观点:①使孩子消化不良,影响身体健康;(2)影响情绪,使孩子对老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三)社会影响恶劣,影响幼儿园声誉的;④影响教师的自我形象和发展前景。提出上述不良后果的人数顺序为:1324人。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的高度出发,这种分析的顺序是不恰当的,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方面的差距。首先,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举例分析教师的错误行为时,更注重对生理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错误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其次,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也反映出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较差。例子中的孩子吃不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如果前者是老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就是老师有意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这在调查分析中没有体现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也可以在身边的例子中发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所以会出现有的老师给孩子灌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孩子受委屈了。以上问题不仅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执行,效果也可想而知。

第二,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幼儿期是健康情绪的基础,也是情绪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儿童的情绪,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意义后,改变情感教育现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爱和真诚是儿童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也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教师的根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法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有多高,教育理论有多深,幼儿园老师都不可能离开‘爱’这个字,独自尝试教学。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认知有限,对大人的依赖性更强。当他们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这个时候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做更多的分析,但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所以,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老师首先要温暖孩子的心,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的情绪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要求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儿童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动作,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求。”比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微笑着和每个孩子打招呼、拥抱,主动和孩子打招呼。当值班的孩子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上门了解病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却是孩子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和“适度”,切不可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也不可松懈紧绷,而是要始终如一,一以贯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让孩子的情绪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刚刚迈出了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轻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去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捆绑的集体生活,这对于3岁左右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来说,难度更大。所以,要从情感上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培养孩子的善良意识,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都是错的?为什么?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即对孩子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的积极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和纠正。希望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孩子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克服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孩子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情他人,最终产生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孩子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学前教育应当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应当渗透到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方式。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主导者,要学会观察儿童的需求,根据儿童的需求选择生活中的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造教育活动,引导儿童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可以在情感目标的引导下,举行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比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积极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期开通“小问号”邮箱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偶然事件,加强情绪的随机培养。比如,大多数小班幼儿刚入园时自理能力较差,但也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主动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游戏过程中,有的孩子主动把玩具或头饰送给别人;有的孩子偶尔会说一些客套话之类的。抓住这些例子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即时训练。对于那些随时抢别人、辱骂别人的孩子,总是用暗示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另外,节日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劳动节,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孩子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也可以鼓励孩子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放好玩具、放好筷子、扫地、洗碗等。,从而培养孩子以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感受。

(四)巧妙运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的情感歌唱。

学前儿童在认知上具有具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活动直接依赖于行动,只能理解具体事物,不能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综合,只能进行直接推理,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用童话来培养孩子的情绪。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化,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都想象成“人”;第二,没有真假之分,没有虚实之分。这两个特点经常出现在童话里。此外,童话还具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善恶分明、易于儿童接受和模仿等特点,所以学龄前时期的儿童总是喜欢听童话。听故事的时候,故事里的场景和人物都会历历在目。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最鲜明的,容易对一些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产生同情。所以,如果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用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勤劳的,什么是懒惰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邪恶的,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往往能收到特别的教育效果。我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的小朋友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第二天早上的区域活动上,我看到我们班琴琴的孩子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我就问她:“你为什么画这么多火柴?”?她说:“我要抽很多很多火柴,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稚嫩的小脸上坚定的表情,我感动的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很多类似这样的童话故事,对培养孩子的好感是有很大作用的。

2.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情绪。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是活跃的,是靠游戏生活的。”学龄前儿童对模仿成人活动和反映他们熟悉的环境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游戏也可以成为学前时期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内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感知、思维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细心、耐心、独立、坚持和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比如我们以歌曲表演的形式表演了《好朋友》,让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互相梳理头发,互相扣扣子。为“小鸭子丢了”、“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好的情境,让孩子不知不觉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绪* * *。

3.用电影和漫画中积极具体的人物来影响幼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模仿的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现实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儿童正是在模仿成人行为的过程中,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原因,他们特别喜欢模仿电影和漫画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儿童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判断对错的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局限于人物的外在形象,对人物所表达的品质和精神缺乏了解和学习。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老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让孩子去模仿。第二,教育者要经常和孩子讨论、研究电影、故事中的人物,正确引导孩子分析人物,不要停留在肤浅的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上,教育孩子学习英雄的勇敢和坚韧,痛恨敌人的卑鄙和凶残。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给孩子看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学会自觉关心他人,有正义感。

(五)家园一致性是巩固儿童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好的、成功的儿童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将孩子的情感知识转化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需要巩固这一重要环节。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家人在一起。家庭环境和家庭态度对儿童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能认识世界,不能用心接受老师的话。他所知道的是他所听到和谈论的逻辑意义,但他不会理解情感和精神的潜台词。”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在现在独生子女生活的家庭里,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一直有求必应。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意识?

1.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邀请家长一起来开展亲子活动,我们的情感教育也在默默的渗透到家庭中,为家庭合作和协调培养巩固孩子的情感做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乡联系吧”等。宣传家庭对孩子情感形成的重要性,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让大多数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发挥各自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优势,让情感教育真正有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老师与家长的直接交流,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到家长中,既让家长有机会充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和家长辛苦的同时,激发孩子热爱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感。学前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情感品质良好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有心,以爱为纽带,连接我们与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协调,在相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学前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孩子的世界也不是完全的净土。所以,某种程度上,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提前察觉孩子是否有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下,我们可以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反而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让孩子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用真诚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支持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和表达。老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通过爱,教师才能用真诚的关怀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接受、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把自己的爱情传递给孩子,这种爱情会与孩子的情感紧密相连。孩子会逐渐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进而热爱和信任老师,与老师成为灵魂伴侣。师爱应该是理性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力和性格。要了解根源,一视同仁地善待和关爱,严格要求。不管孩子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该平等公正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把爱传播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比如,从生活关怀入手,给所有的孩子传递爱的信息,对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孩子给予特殊的关爱,以平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挑衅和不听话的行为。只有在师幼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以开放的心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扩展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法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言传身教应该是孩子学习的好榜样。“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绝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入幼儿园。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对自己一直认为正确的东西进行深刻的反思,尽量避免无意中伤害幼儿不成熟的心灵。

第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都希望老师关注和表扬自己,要求老师关心和关注他。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期待我们的孩子,毫不犹豫地表扬和鼓励他们。注意避免用单一标准评价不同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慎用?来比较一下。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孩子快乐、积极。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教师要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注视孩子,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和肢体接触,让孩子有充分的被重视和被接受感,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